潘卫东
- 作品数:29 被引量:224H指数:9
- 供职机构:北京协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卫生部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七例临床分析被引量:27
- 2002年
- 目的 加深对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临床体征的认识 ,提高早期诊断的水平。方法 总结我院近十年来 7例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病人的临床情况、实验室检查及CT、核磁共振检查的特点。结果 (1)临床表现 :7例病人的首发症状各异 ,但以腰背痛、腹痛及消瘦为多见 ,后期症状因受累脏器的不同而异 ,其中以腹部包块、腹水、泌尿系统症状及肠梗阻常见。 (2 )诊断 :根据病人血红细胞沉降率增快、γ球蛋白升高及CT和核磁共振阳性表现为诊断依据。腹部CT检查对于腹部肿块和脏器粘连比B超检查敏感 ,但合并肾积水及输尿管病变的病人则以B超检查最有优势。 (3)治疗 :治疗的效果与疾病发展的程度、阶段有关 ,当疾病在炎症活动期 ,应积极给予足量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 ;当纤维化已形成并发展到梗阻时 ,需及时手术治疗。结论 影像学检查对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的诊断非常重要 。
- 蒋明张思争潘卫东曾学军张丕胜
- 关键词:腹膜后纤维化CT超声检查
- 腹膜后副神经节瘤CT表现特征分析被引量:7
- 2016年
- 目的分析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CT表现,总结其影像特征,提高CT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有病理结果并有完整CT图像的患者资料,用FUJI FILM工作站对图像观察病灶形态、大小和密度并进行冠状位重建,分析其CT平扫及强化特征。结果 17例患者全部做了三期增强扫描及冠状位重建。所有病灶形态均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其密度表现均匀或不均匀,部分可见分叶征及钙化。所有病例增强均呈明显强化,以门脉期出现强化最大值为常见,5例动脉期可见小血管影。结论腹膜后副神经节瘤CT平扫及增强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结合重建及临床可作出诊断或鉴别诊断。
- 鲍俊初李章柱杜绪仓张翔明黄嘉成张弦潘卫东
- 关键词:腹膜后肿瘤副神经节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肾嫌色细胞癌CT表现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探讨肾嫌色细胞癌的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10例病理证实的肾嫌色细胞癌患者,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结果 10例嫌色细胞癌均为单侧单发病灶。肿瘤最大径范围2.5~6.9cm,平均4.65 cm。8例肿瘤平扫密度表现为略高密度或等密度,2例呈混杂密度。9例病灶增强后与周围肾实质分界清晰。9例呈外凸性生长。6例肿瘤形态上呈圆形或类圆形,4例形态欠规则,其中3例表现为特征性的"8"字征或沙漏征。肿瘤呈轻中度强化,强化方式均匀或不均匀,1例内部可见轮辐样强化。所有肿瘤均无肾周浸润、肾盂受侵、淋巴结肿大、肾静脉受累表现。结论肾嫌色细胞癌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点,最终仍需要病理学确诊。
- 李斌潘卫东秦明伟高鑫
- 关键词:肾嫌色细胞癌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计算机断层摄影表现被引量:6
- 2011年
- 目的探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计算机断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CT表现的认识。方法选择本院9例经病理证实的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患者,回顾性分析其CT平扫及增强表现。结果 CT示肺内肌纤维母细胞瘤3例,2例表现为界限清楚的肿块,1例仅表现为支气管阻塞,未见肿块;纵隔肌纤维母细胞瘤3例,CT均表现为软组织密度肿块,1例界限清楚,2例与周围结构分界不清;鼻根部、颈部及盆腔肌纤维母细胞瘤各1例,表现为囊实性或实性肿块,部分病变界限不清,侵犯周围组织;3例病变增强扫描后呈明显不均匀强化。结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点,但最终确诊仍需依靠病理学。
- 李斌潘卫东秦明伟
- 关键词: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 肾上腺皮质腺癌CT影像诊断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分析肾上腺皮质腺癌CT影像表现及诊断依据。方法收集2005年1月-2011年9月间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肾上腺皮质腺癌21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及CT影像资料。结果功能性皮质腺癌14例,无功能皮脂腺癌7例。肿瘤体积均较大,21例病变均单发,直径≥6 cm,密度不均,20例病变内有出血坏死;5例见钙化灶;增强实性部分明显强化;9例局部浸润及邻近组织受累,11例存在远处转移。术前准确诊断18例,误诊3例,均误诊为嗜铬细胞瘤,诊断符合率85.7%。结论 CT影像学检查是发现和准确诊断肾上腺皮质腺癌重要手段,通过病变CT特征并结合临床及实验室检查可作出准确诊断,但部分肾上腺皮质腺癌与嗜铬细胞瘤鉴别困难,确诊仍需依靠病理。
- 范小晶潘卫东梁继祥秦明伟
- 关键词:肾上腺皮质腺癌体层摄影X线计算机廓清率
- 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病理分期状况与生存预后的关系被引量:13
- 2014年
- 目的研究新辅助治疗后直肠癌的术后病理分期特征与患者3年无病生存期(DFS)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至2012年12月接受新辅助治疗的直肠癌患者术后生存情况,研究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状况、局部浸润因素(切缘、癌结节、血管神经浸润等)、TNM分期与DFS的关系。结果共人选135例患者,其中男性79例,女性56例,平均年龄(58±12)岁(18-80岁)。患者总体3年DFS为85.2%,完全病理缓解率(pCR)为19.3%,ypTON+者3例,占ypT0患者的10.4%。随着ypT分期和ypTNM分期的进展,DFS有下降的趋势(x。=14.296、52.643,P=0.006、0.000);ypT0-T2期和yp0-I期的患者有较好的DFS(分别为93.1%-100%和92.3%、97.4%);ypT3、YPmB期患者DFS较差(分别为70.2%和46.7%)。淋巴结阴性和阳性患者的DFS差异显著(分别为96.8%、58.5%,X2=34.125,P=0.000);是否存在局部浸润因素患者的DFS分别为42.9%、90.1%,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X2=32.666,P=0.000)。多因素分析显示N分期(RR=12.312,95%cI:2.828~39.258,P=0.000)和局部浸润因素(RR=5.422,95%CI:1.202-8.493,P=0.020)是DFS的独立预后指标。结论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的病理分期状况与患者的生存预后密切相关,ypT分期和ypTNM分期的进展预示患者预后不良;淋巴结状况和局部浸润因素是生存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肖毅陆君阳熊光冰吴斌林国乐赵林梁智勇仲光熙胡克潘卫东邱辉忠
- 关键词:直肠肿瘤肿瘤分期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 16排多层螺旋CT结肠成像技术及临床应用被引量:2
- 2004年
- 目的 评价16排多层螺旋CT结肠成像对大肠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16排多层螺旋CT对我院8l例患者(包括结直肠癌54例,腺瘤5例,非何杰金氏淋巴瘤1例,炎性肠病6例,其他15例)进行容积扫描,分别进行多平面重建、表面阴影成像、透亮显示(raysum)图像及CT仿真内窥镜等后处理。结果 CT结肠成像可显示全结肠,观察结肠病变的数量、位置、表面形态、管腔狭窄、肠管周围及远处脏器的情况。结论 多层螺旋CT是一项有价值的影像技术,有助于结肠病变的诊断及治疗方案的制定,是结肠镜的必要补充。
- 秦明伟钱家鸣刘晓红邱辉忠潘卫东王云张云庆牟文斌梁继祥朱海峰王林辉齐冰赵文敏金征宇
-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炎性肠病
- 胃支气管源性囊肿一例被引量:4
- 2019年
- 支气管源性囊肿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发育异常,是由原始前肠产生的胚胎异常发展而来。多发生在纵隔支气管周围,发生在胃的支气管源性囊肿很罕见。北京协和医院于2018年4月2至9日收治了1例胃支气管源性囊肿,主要讨论影像学特点及临床表现。
- 韩文广薛华丹潘卫东
- 关键词:支气管囊肿
- 胰腺大囊性浆液性腺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被引量:1
- 2007年
- 任小波袁东李跃兴林强潘卫东张立华秦明伟
- 关键词:胰腺浆液性囊腺瘤多层螺旋CT诊断囊性病理证实
- 肿瘤距肛缘距离和手术方式对进展期低位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生存预后的影响被引量:11
- 2014年
- 目的:了解进展期低位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肿瘤距肛缘距离、手术方式对生存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05至2012年收治的接受新辅助治疗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135例,其中男79例,女56例;平均年龄(58±12)岁;肿瘤距肛缘平均(5.2±2.1) cm。分析性别、年龄、肿瘤距肛缘距离、手术方式、T分期降期情况、治疗后淋巴结状况等因素对3年无病生存( DFS )率的影响。结果本组患者总体3年DFS率为85.2%(115/135)。135例患者中95例行括约肌保留完整的术式,其中前切除术79例、经前会阴超低位直肠前切除术( APPEAR)12例、Hartmann术3例和结肠肛管吻合术(Parks术)1例;40例患者部分或完全切除括约肌,其中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APR)39例、内括约肌切除术(ISR)1例。保留括约肌与切除括约肌患者的D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5.3%(81/95)比85.0%(34/40),χ2=0.000, P=0.985]。肿瘤距肛缘距离2~3、4~5、6~7 cm者DFS分别为81.5%(22/27)、82.5%(47/57)、95.1%(39/41),虽有升高趋势,但前者与后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111、3.522,P=0.078、0.061);6~7 cm的保留括约肌手术组的3年DFS率与2~3 cm的括约肌切除手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0%(38/40)比81.0%(17/21),χ2=2.864,P=0.091],但明显高于4~5 cm的保留括约肌手术组[79.5%(31/39),χ2=4.227,P=0.039]。多因素生存分析提示,仅治疗后淋巴结状况是生存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Wald=4.454,P=0.035)。结论新辅助治疗后的术后淋巴结和侧切缘状况仍然是影响生存预后的主要因素;同时也存在肿瘤位置越低,生存预后越差的趋势。对于距离肛缘4~5 cm的直肠癌,虽然能够保留肛门,但没有从生存期中获益。
- 肖毅吴斌邱辉忠熊光冰林国乐仲光熙胡克潘卫东
- 关键词:直肠肿瘤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腹会阴联合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