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晓娜
- 作品数:22 被引量:43H指数:3
- 供职机构:河南省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河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UF-1000i尿沉渣分析仪在尿路感染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探讨UF-1000i尿沉渣分析仪在尿路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收集新鲜中段尿液标本,以显微镜检查为参照方法,同时进行UF-1000i尿沉渣分析仪和DIRUI U-500尿干化学检测。结果 UF-1000i尿沉渣分析仪检测红细胞、白细胞、管型和真菌的结果与显微镜检查结果有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UF-1000i尿沉渣分析仪检测尿路感染标本时,干扰因素较多,需与显微镜检查结果进行比对,将两种方法结合应用可提高检测的准确性。
- 梁巍陈玉清牛晓娜
- 关键词:红细胞白细胞尿沉渣分析仪显微镜检查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继发白癜风5例观察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观察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继发白癜风的情况及可能相关的因素。方法对189例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继发白癜风的患者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内因子和淋巴细胞亚群。结果 1189例患者中有69例出现了慢性GVHD(36.5%),继发白癜风皮肤改变的有5例(2.6%),在有c GVHD的患者中发生率明显升高(7.2%)。2经过治疗,2例因严重的c GVHD死亡,3例患者经过治疗3个月后白癜风皮肤改变逐渐好转,长期存活2年以上(HSCT后)无复发。35例白癜风患者的总B细胞明显升高,辅助T细胞明显减少;5例患者的TNF-a和IL-6的水平均明显升高,IL-2的水平也有所升高。结论 allo-HSCT后并发c GVHD的患者继发白癜风的比例较高,c GVHD病人体内T淋巴细胞活化异常及其亚群失衡可能是直接导致白癜风的发病的内在机制,环孢素联合甲基强的松龙及外用他克莫司软膏可能是较好的治疗方法。
- 牛晓娜陈香丽郭建民张茵臧玉柱朱尊民雷平冲孙恺刘忠文杨靖陈玉清
- 关键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白癜风细胞因子
- 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诱导治疗第8天外周血微小残留病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基于TARGET数据库分析诱导治疗第8天外周血微小残留病(MRD)检测在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儿预后评估中的临床意义。方法下载TARGET数据库中2000—2010年诱导治疗第8天外周血MRD和第29天骨髓MRD资料完整的359例B-ALL患儿的数据。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探讨第8天外周血MRD与同期骨髓细胞形态学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第8天外周血MRD与无事件生存(EFS)的关系,并分析第8天外周血MRD联合第29天骨髓MRD与EFS率的关系。采用Cox回归分析探讨B-ALL患儿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第8天外周血MRD与同期骨髓原始细胞占比呈正相关(r=0.620,P<0.001)。生存曲线显示,第8天外周血MRD<0.01%、0.01%~<0.10%、0.10%~<1.00%、≥1.00%患儿的5年EFS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第8天外周血MRD与第29天骨髓MRD检测结果双阴性者预后最佳,单阳性者次之,双阳性者预后最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第29天骨髓MRD阴性患儿中,第8天外周血MRD阴性者的5年EFS率高于第8天外周血MRD阳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Cox回归分析显示,第8天外周血MRD≥0.10%(HR=1.967,95%CI为1.234~3.134,P=0.004)、第29天骨髓MRD≥0.01%(HR=2.076,95%CI为1.423~3.027,P<0.001)均为B-ALL患儿EF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诱导治疗第8天外周血MRD在儿童B-ALL预后评估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作为第29天骨髓MRD的强有力补充。
- 魏圣洁窦留瑞刘炜时明月肖梦宇李丹牛晓娜牛俊伟白炎亮孙恺
- 关键词: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外周血微小残留病
- D-二聚体与免疫球蛋白A比值对初诊伴胃肠道受累的过敏性紫癜患儿急性期肾损害的评估价值被引量:3
- 2022年
-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免疫球蛋白A(IgA)、D-D与IgA比值(D-D/IgA)与初诊时伴有胃肠道受累的过敏性紫癜(HSP)患儿急性期肾脏损害的关系。方法对148例初诊HSP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临床表现分为无胃肠道受累组78例和胃肠道受累组70例。将胃肠道受累组根据急性期肾脏损害情况分为肾脏损害组20例和无肾脏损害组50例。比较各组临床参数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初诊时伴有胃肠道受累HSP患儿急性期肾脏损害的影响因素。结果胃肠道受累组与无胃肠道受累组在年龄、性别分布、D-D水平、纤维蛋白原水平、IgA、D-D/IgA、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计数、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在胃肠道受累组中,有20例患儿发生了急性期肾脏损害,从诊断到出现肾脏损害的中位时间为7 d。肾脏损害组患儿年龄、IgA水平、D-D/IgA低于无肾脏损害组患儿,D-D水平高于无肾脏损害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D-D/IgA(OR=1.999,95%CI:1.245~3.349,P=0.005)是初诊时伴有胃肠道损害的HSP患儿急性期肾脏损害的唯一相关因素。结论初诊时伴有胃肠道受累的HSP患儿中,D-D、IgA和D-D/IgA的水平升高。D-D/IgA是初诊时伴有胃肠道受累的HSP患儿急性期肾脏损害的唯一相关因素。
- 李丹刘炜肖梦宇魏圣洁窦留瑞李梦丽牛晓娜牛俊伟白炎亮孙恺
- 关键词:过敏性紫癜D-二聚体免疫球蛋白A肾脏损害
- 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芳香烃受体和色氨酸二加氧酶mRNA的表达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探讨芳香烃受体(AHR)mRNA和色氨酸二加氧酶(TDO)mRNA在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选择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初诊急性白血病患者65例为观察组,其中急性髓系白血病(AML)5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15例;另选择同期因贫血就诊排除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的患者15例为对照组。应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检测各组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AHR mRNA和TDO mRNA的表达,并分析二者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AML、AL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TDO mRNA、AHR mRNA的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AML与ALL患者骨髓单个细胞中TDO mRNA、AHR mRNA的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ML、AL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TDO mRNA与AHR mRNA的表达均呈显著正相关(r=0.801、0.922,P<0.05)。AML、ALL患者的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血小板计数及乳酸脱氢酶水平与TDO mRNA、AHR mRNA的表达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TDO和AHR在急性白血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呈高表达,TDO-KYN-AHR通路可能促进了急性白血病的发生、发展。
- 裴晓杭张茵陈香丽陈玉清牛晓娜张文荟
- 关键词:芳香烃受体急性白血病
- 二代测序技术在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预后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探究二代测序(NGS)技术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298例AML患者,采用NGS技术检测基因突变谱,统计AML患者基因突变频率、分布情况,根据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分为预后良好组、预后中等组、预后不良组,比较3组临床资料、基因突变情况,分析基因突变与预后的关系,并采用Kaplan-Meier曲线进行生存分析。结果突变频率最高的前5个基因分别为NPM1、FLT3-ITD、CEBPA、DNMT3A、TET2。预后不良组基因突变频率>预后中等组>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基因突变LT3-ITD、DNMT3A、TET2突变阳性与预后不良呈显著相关(P<0.05),CEBPA突变阳性与预后不良无关。伴基因突变的AML患者中位无病生存期短于不伴基因突变的AML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LT3-ITD、DNMT3A、TET2突变阳性的AML患者中位无病生存期短于FLT3-ITD、DNMT3A、TET2突变阴性的AML患者,而NPM1突变阳性的AML患者中位无病生存期长于NPM1突变阴性的AML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预后AML患者基因突变频率存在差异,伴基因突变及FLT3-ITD、DNMT3A、TET2突变阳性者生存期短,预后差,而NPM1突变阳性者与之相反。
- 牛晓娜葛菲郭宏岗陈香丽郭建民
- 关键词:急性髓系白血病基因突变预后
- 取样管放置架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取样管放置架,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现有的放置架上做出改进,通过在一个圆形孔内设置四个方向上的矩形孔,矩形孔内滑动配合截面为梯形的夹持块,夹持块与支撑板之间设置有夹持弹簧,利用四个方向上的夹持弹簧,通过夹持块...
- 张婉君牛晓娜王新凯刘忠文雷平冲
- 多发性骨髓瘤151例临床分析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分析骨髓瘤(MM)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特征,及影响MM生存的预后因素,观察含硼替佐米和不合含硼替佐米两种治疗方案的长期生存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51例MM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遗传学检查及治疗方法,对其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并对含硼替佐米组和不合硼替佐米组的两种治疗方案进行生存分析。结果151例MM患者首诊时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骨痛(63%),血象异常(52%),肌酐升高(23%),感染(7%)。单因素分析示年龄、DS分期、ISS分期、肌酐、HB、PLT、骨髓浆细胞数、β2微球蛋白、白蛋白、LDH是影响MM生存的预后因素,Cox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ISS分期、β2微球蛋白是影响MM生存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含硼替佐米的化疗方案与不含硼替佐米的化疗方案生存率及生存曲线比较显示,前者的中位生存期为35个月,明显高于后者(24个月,P〈0.01)。结论MM临床表现多样,高龄、高ISS分期、高β2微球蛋白患者预后差;含硼替佐米的化疗方案可使MM的生存期较不舍硼替佐米化疗方案明显延长。
- 牛俊伟马保根张茵孙恺时杰郭建民刘忠文陈香丽陈玉清牛晓娜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预后因素
- 多发性骨髓瘤并发直肠癌1例并文献复习
- 2014年
- 多发性骨髓瘤(MM)是血液系统疾病中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以骨髓中出现无限扩增的异常的浆细胞为主要病理特征。MM患者的生存期短,其第二肿瘤的发生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近年来,由于新药的广泛应用,MM患者的生存期有了明显的提高,其罹患其二肿瘤的风险也逐渐被大家重视。
- 赵俊歌张茵陈玉清牛晓娜孙恺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文献复习直肠癌并发血液系统疾病第二肿瘤
- 动态监测RUNX1-RUNX1T1转录本水平在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预后价值被引量:7
- 2017年
- 目的探讨动态监测RUNX1-RUNX1T1转录本水平在儿童t(8;21)急性髓系白血病(AML)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以2010年1月至2016年4月就诊于郑州大学人民医院的55例儿童t(8;21)AML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Q-PCR)动态监测患者的RUNX1-RUNX1T1转录本水平,分析其变化与疾病预后的关系。结果初诊时患者骨髓细胞中的RUNX1-RUNX1T1转录本水平与复发及预后无关。1个疗程诱导缓解治疗后,骨髓细胞中RUNX1-RUNX1T1转录本水平比诊断时下降大于2个对数级(a〉2Log)者与a≤2Log者相比:5年累积复发率(CIR)分别为(24.3±8.4)%及(52.6±9.7)%(x^2=9.046,P=-0.003),5年无复发生存(RFs)率分别为(71.6±12.7)%及(48.1±13.2)%(x^2=5.814,P=0.016),5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76.9±12.5)%及(48.9±14.7)%(x^2=6.346,P=0.0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Cox回归模型结果显示,1个疗程诱导缓解后RUNX1-RUNX1T1转录本下降是否大于2Log是影响RFS(HR=0.263,95%CI0.081~0.851,P=0.026)与OS(HR=0.214,95%C10.057-0.808,P=0.023)的独立预后因素。巩固治疗及治疗结束随访期间动态监测RUNX1-RUNX1T1转录本水平变化,共有16例患者发生分子学复发,其中13例患者发生了血液学复发,分子学复发至血液学复发的中位时间为4.0(1.5-5.8)个月。对2例分子学复发后的患者及时采取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后,患者未发生血液学复发。结论通过RQ—PCR动态监测儿童t(8;21)AML患者的RUNX1-RUNX1T1转录本水平,可以将儿童t(8;21)AML细分为相对低危组和相对高危组并提前预测血液学复发,为实现儿童t(8;21)AML的精准分层和风险一适应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 高海涛张茵孙恺郭建民陈玉清陈香丽时杰牛晓娜王芳霍磊
- 关键词:儿童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