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世巍

作品数:21 被引量:18H指数:3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语言文字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哲学宗教
  • 6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 1篇语言文字
  • 1篇艺术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0篇孔子
  • 3篇德育
  • 3篇周代
  • 2篇定居
  • 2篇智慧观
  • 2篇审美
  • 2篇天命论
  • 2篇农业
  • 2篇先秦
  • 2篇论美
  • 2篇论语
  • 2篇考古
  • 2篇《论语》
  • 2篇《孟子》
  • 1篇大学德育
  • 1篇道德
  • 1篇道德内涵
  • 1篇道德意义
  • 1篇德育原则
  • 1篇雕刻

机构

  • 21篇武汉大学
  • 3篇江西财经职业...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作者

  • 21篇王世巍
  • 3篇叶逸筠
  • 1篇崔瑞

传媒

  • 3篇江西科技学院...
  • 3篇湖北工程学院...
  • 2篇宝鸡文理学院...
  • 2篇西部论坛(陕...
  • 1篇兰州学刊
  • 1篇孔子研究
  • 1篇管子学刊
  • 1篇宁波大学学报...
  • 1篇上海教育科研
  • 1篇集美大学学报...
  • 1篇大学教育科学
  • 1篇厦门理工学院...
  • 1篇杭州电子科技...
  • 1篇湖南涉外经济...
  • 1篇岭南师范学院...

年份

  • 4篇2017
  • 4篇2016
  • 9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休闲的人文内涵与价值
2013年
以实证为基础的休闲学研究,由于对自由时间的机械界定,导致其容易偏离休闲活动的个体性特征。从字源意义上看,休闲首先是表现为某种具体的活动或状态体验,而非时间。因此在文化的意义上,休闲学研究应当开始于对休闲个体的具体观察。从处于休闲活动、状态中的个体意识特征的角度而言,休是"知己",闲是"味己"。休闲的实质,就是对个体生命特征与意义的认知和关注。个体通过健康、个性化的休闲活动,获得对生命的审美体验,也从而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多元化进步。
王世巍叶逸筠
关键词:休闲人文内涵人文价值知己
从孔子论“美”看先秦智慧观
2016年
根据《论语》的记载,孔子有关"美"的核心观点是"里仁为美"。"里仁"是指一种居住方式,其实质是动作行为的静态持续。因而"里仁"之美就不是对象性的,而是生成意义上的。"里仁"之美之所以能够产生,本质上是因为孔子对道德凝聚力和感化力的坚定信念。由于孔子同时把"处仁"看作是源于智慧的规定和获得智慧的标志,因此区别于古希腊智慧的自然性特征,孔子以及先秦时期的智慧观都主要指向国家社会和人伦秩序,这也正是先秦古典智慧的本质属性。
王世巍
关键词:孔子
孔子父子互隐观的历史意图与价值反思
2015年
从文本形式上看,《论语》"父子相隐"一说,出自特定历史情境下的一次对话;从与孔子交谈的对象来看,对方是叶地之长官、楚国之重臣,代表的是统治阶层;而就内容而言,孔子所说的"父子相隐"之"直",针对的是叶公所信奉的子证父之"直"。叶公虽然在历史上功绩显著,但在孔子看来,他却远非一个完美的统治者。换言之,通过对叶公为政方式及其性格特征的分析,可以还原孔子"父子相隐"一说的历史意图,从而揭示这一观点的现代价值。
王世巍
关键词:孔子
论孔子孝思想的品格内涵与文化意义被引量:2
2015年
从总体上看,孔子是在针对弟子自身的特定情况的前提下,一一回答了他们"何谓孝"之问。孔子的孝论思想包含了具体行为、心理情感、文化传承三个层面。孝与礼、敬有直接的关联,但最根本的是与道、与仁的内在联系。孔子以"观志、观行、无改于父之道"为孝,其实质是"好古"之孔子渴望复兴礼乐文明,重现仁义王道。因此从文化意义上来说,孔子孝论思想的本质,其实就是对传统文化自觉的继承、汲取与发扬。
王世巍
关键词:孔子文化传承
再论如何理解马克思“美的规律”说
2015年
马克思"美的规律"说,就其内容而言,是指人们的审美观念从产生到现实化、对象化的过程。因此可以把"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理解为,人使自身的审美观念可见。就本质属性而言,美的规律是人的类本质所包含的两种关系——人与世界的关系和人与自身的关系——的共同作用的结果。
王世巍叶逸筠
关键词:类本质
论大学德育的软环境——从《论语》“人能弘道”谈起
2015年
孔子继承并发展周代以来的人文主义精神,其核心标志就是"人能弘道"的观点的提出。孔子爱人、尊重人,期待人通过学习完成理性自觉。在孔子看来,理想社会的构建与实现,最终是以社会之中的全体个体的参与和自觉为基础。这尤其是以君子为代表的统治阶层的责任与使命。以君子为主体的仁政、德治,启示我们在大学德育工作中,必须首先致力于唤起大学生的社会主体角色意识。为大学生创造更为广泛的社会参与权利,推动大学生未来社会主体的意识的形成。
王世巍叶逸筠
关键词:大学德育
周代天命论的道德转化及其审美导向
2017年
天命论作为儒家重要的思想观念,其实萌芽于夏商时期。天所具有的威严性和"命"的初始含义——命令——的结合,使得天命论思想自其一开始就具有至高的权威性和政治特征。从夏朝的"天用"、"天之罚"到商代的"帝令",再到周代的"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天命最终完成了道德的转向,从而也就为原始儒家思想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王世巍
《孟子》“观澜”的审美意象探究
2015年
学界一般都把“大丈夫”、“浩然之气”看作是孟子审美思想的重要体现。实际上,承栽着孟子最高人格审美理想的语句当是“观水有术,必观其澜”。这种最高境界的本质是复归于道,这也是儒家君子人格理想的共同基点。壮阔的波澜就是道的具象化呈现,观澜就是观道、悟道,是对道的直接审美体验,是最深刻的人格审美感受。
王世巍
论孔子的“全善”人格理想
2014年
孔子的人格理想是贯穿《论语》文本的核心思想和基本线索。在周代人文精神大发展的背景下,孔子承接并进一步发展了尚德的观念思想。孔子以人性乐善、恶恶的基本性情为基础,把德归结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共识,并且对人人能够好德、弘道寄予了期望。这种期望实质源于孔子对人本身的认识和敬重。孔子对人的尊重是普遍的,是毫无条件的,是真正的人类之爱。孔子的最高理想因而也是在现实世界缔造全善的人格理想社会。
王世巍崔瑞
学界对《论语》“如其仁”的误读被引量:3
2015年
《论语》记录了孔子对管仲的数次评价,学界普遍把《宪问》篇中孔子回答子路时所说的"如其仁",直接与管仲联系在一起,认为孔子肯定了管仲之仁。这个错误的理解不仅偏离了孔子的原初目的,而且导致了孔子评价管仲的内在矛盾性。依据孔子回答弟子问题时一贯的因材施教原则,可以得出孔子实质上并没有正面评价管仲。孔子的回答"如其仁",其目的旨在劝诫子路克制自身的好勇、尚勇,而并非直接肯定管仲。因此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其实并不存在矛盾之处。在孔子那里,仁与礼的关系实质是仁在礼中,礼由仁出,仁与礼的内在统一使得孔子不可能认为管仲为仁。
王世巍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