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平
- 作品数:12 被引量:34H指数:4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鞍区脊索瘤术后复发并瘤内出血1例
- 2022年
- 1病例资料65岁男性,因鞍区脊索瘤术后10年伴头痛及视物模糊1年余入院。10年前,因头痛伴左眼疼痛、视物模糊行头颅MRI示鞍区占位,行经鼻蝶入路鞍区占位切除术,术后头痛及眼部疼痛症状消失,术后病理示脊索瘤,术后行放疗(具体不详),但未定期复查头颅MRI。1年前,再次出现头痛,伴左眼视物模糊,行头颅增强MRI示鞍区异常信号,考虑肿瘤复发(图1)。完善术前准备,取左额颞切口额外侧入路,术中抬起额叶,可见鞍区肿物,肿物表面呈灰黄色,质地硬,与周围脑组织及神经、血管粘连紧密,切开肿物可见肿瘤呈灰白色,质软,肿瘤内部可见陈旧性血凝块。
- 何蕲恒崔德秋彭磊王月平刘藏鲁一达陈旭
- 关键词:脊索瘤术后复发瘤内出血手术治疗
- Sirt1在神经胶质瘤及瘤旁组织中的表达差异研究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研究神经胶质瘤及瘤旁组织中的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基因的表达差异。方法应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30例Sirt1基因在神经胶质瘤及瘤旁组织的表达差异,随后应用RT-PCR及免疫组织化学实验验证并分析Sirt1基因的表达差异。结果基因芯片筛选出存在差异表达的基因,其中Sirt1基因在神经胶质瘤中的表达较瘤旁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下降,RT-PCR实验证实与基因芯片结果一致,免疫组织化学实验结果与基因芯片、RT-PCR结果一致。结论Sirt1在神经胶质瘤及瘤旁组织中的表达存在明显差异,Sirt1基因的表达可能与神经胶质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 陈旭张锦前刘藏王月平侯瑞光
- 关键词:神经胶质瘤实时荧光定量PCR免疫组织化学
- 大脑中动脉血栓性巨大动脉瘤伴载瘤动脉闭塞手术治疗一例被引量:6
- 2018年
- 患者男,65岁,主因"突发左侧肢体无力2 d",于2018年2月22日收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神经外科。入院体格检查:左侧肢体肌力Ⅴ^-级,肌张力偏高,神经系统其他检查未见异常。既往史:高血压病史10余年,平时血压控制在125/70 mmHg左右。既往多次发生短暂性肢体麻木。患者口服阿司匹林后有呕血症状。头部CT平扫示,右侧颞叶占位(图1),肿瘤卒中可能。头部增强MRI示,右侧颞叶占位,血肿可能,右侧基底节区近期脑梗死(图2)。
- 崔德秋彭磊陈旭艾泉山刘藏王月平
- 关键词:大脑中动脉显微外科手术
- 颈前入路治疗颈部椎管外周神经源性肿瘤的体会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 探讨颈前手术入路治疗颈部不同部位的椎管外周神经源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神经外科2009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22例颈部椎管外周神经源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22例患者均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其中经颈前胸锁乳突肌前缘入路10例,经颈前胸锁乳突肌后缘入路4例,经颈前颌下咽后入路3例,经口腔入路2例,经锁骨上窝入路3例.结果 本组22例颈部椎管外周神经源性肿瘤均完整切除.术后有2例患者出现声音嘶哑,经神经营养药物对症治疗后症状改善.术后无一例患者出现脑脊液漏等其他并发症.术后随访12 ~84个月,平均随访(48.3±18.7)个月.1例患者术后1年复发,并再次行肿瘤切除术.结论 根据肿瘤部位的不同选用相应的颈前手术入路,对于治疗颈前部椎管外周神经源性肿瘤安全有效.
- 董益鹏刘藏张晶侯瑞光张向华梅国顺王月平彭磊
- 关键词:头颈部肿瘤神经源性肿瘤显微外科手术
- 显微手术夹闭治疗老年颅内动脉瘤的疗效(附49例报道)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夹闭治疗老年患者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60岁以上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破裂出血41例,未破裂出血8例)。根据术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头颅cT血管造影(CTA)检查确认动脉瘤后,48例采用经翼点入路,1例采用经纵裂入路夹闭颅内动脉瘤,出院时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价预后。结果根据GOS评分,41例破裂出血患者,Hunt—Hess分级I~Ⅲ级28例,其冲26例(93%)取得良好预后,重度残疾2例(7%);Hunt—Hess分级Ⅳ级13例,其中7例(54%)取得了良好的预后,重度残疾3例(23%),植物生存1例(8%),死亡2例(15%)。未破裂动脉瘤8例,均取得良好预后(100%)。结论破裂动脉瘤的老年患者应尽可能早期手术,术前Hunt—Hess分级I~Ⅲ级者预后良好,而Ⅳ级以上病死率和伤残率仍较高;未破裂动脉瘤老年患者应采取积极治疗。
- 梅国顺刘藏侯瑞光艾泉山陈旭张向华张晶王月平彭磊董益鹏
- 关键词:老年人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
- 累及延髓和全脊髓的超长型室管膜瘤一例报道及文献复习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提高临床对超长型脊髓室管膜瘤的认识。方法报道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累及延髓和全脊髓的超长型室管膜瘤一例,观察其临床、影像及病理学特点及其治疗方式和预后。结果该病例颈椎和腰椎MRI显示第4脑室至腰2椎体水平脊髓内见弥漫性不均匀长T1、长T2信号影,脊髓内病灶明显强化,部分呈环形强化。计算机测量全部病变范围33 cm×1.6 cm×0.8 cm。全麻下行椎管探查术+脊髓内病变活检术+椎板减压术。术中病理诊断为脊髓室管膜瘤黏液乳头型(WHO分级Ⅰ-Ⅱ级)。结论该病例是目前国内报道的病变范围最广的室管膜瘤,手术宜选取有明显强化囊变的部分切除。
- 郭燕军刘藏王月平毕鸿雁赵伟琴张拥波李继梅
- 关键词:脊髓室管膜瘤囊性变神经病理
- 腰骶椎间孔及椎管外周病变的诊断与治疗
- 刘藏董益鹏侯瑞光张晶王月平梅国顺
-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或介入术后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病例特点及诊治被引量:10
- 2019年
- 目的:分析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或介入(PCI)术后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的特点及诊治。方法:收集PCI术后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4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4例PCI术后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男2例,女2例;平均年龄60岁;诊断心肌梗死2例,不稳定心绞痛2例;既往服用阿司匹林鼻出血1例,PCI术后牙龈出血1例。4例既往均无糖尿病病史及长期服用抗血小板及抗凝药物者。术后使用阿司匹林100 mg、氯吡格雷75 mg 2例,使用阿司匹林100 mg、氯吡格雷75 mg及低分子肝素2例。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时间为术后95 min~3 d,临床表现为头晕、头痛、烦躁、意识障碍、言语不利、肢体活动不利。脑实质出血2例,脑实质(小脑)出血后破入蛛网膜下腔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行颅内血肿钻孔引流术1例,遗留严重神经功能缺损;经内科治疗后死亡2例。结论:双联抗血小板或双联抗血小板加抗凝治疗,是PCI术后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的最可能的因素之一。一旦术后患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应及时完善头颅CT检查,如确诊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应及时给予治疗。
- 赵媛陈彬周力王月平张拥波
- 关键词: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
- 经Ommaya囊注射甲氨喋呤治疗原发颅内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研究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观察经Ommaya囊注射甲氨喋呤治疗原发颅内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22例经Ommaya囊注射甲氨喋呤治疗原发颅内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经手术或活检,病理确诊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随后经全身CT检查明确身体其他部位无淋巴瘤侵犯,术中或术后全部患者均行Ommaya囊置入术,术后给予患者Ommaya囊内注入甲氨喋呤(12 mg)+地塞米松(5 mg),共注射6次(1次/周)。结果治疗后总有效率达100%,其中完全缓解9例(40.9%),部分缓解13例(50.1%),顺利接受全身化疗21例。结论经Ommaya囊注射甲氨喋呤治疗原发颅内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是安全有效的。
- 陈旭刘藏王昭王月平侯瑞光
- 关键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OMMAYA囊甲氨喋呤化学治疗
- 颅内静脉窦血栓急性期治疗策略的初步研究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CVST)急性期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急性期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住院期间分别接受全身抗凝、静脉溶栓和血管内治疗,并辅助华法林口服6~12个月。结果26例急性期CVST患者中16例患者接受单纯全身抗凝药物治疗,6例接受单纯静脉溶栓,4例接受全身抗凝+血管内溶栓治疗(其中2例因抗凝治疗过程中,病情加重,转为血管内溶栓治疗)。出院时,所有患者闭塞静脉窦均再通或部分再通,临床症状改善。随访6~26月,平均18月,无一例血栓再形成。结论急性期CVST应根据病情程度选择个性化治疗方案,其影响因素为临床表现、闭塞程度及侧支循环开放程度。
- 陈旭刘藏王月平李继梅马骥超
- 关键词: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急性期抗凝药血栓溶解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