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
- 作品数:11 被引量:7H指数:1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珠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多层螺旋CT对肝硬化中假肿瘤的诊断评价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对肝硬化中假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3例肝硬化患者行MSCT增强扫描及多平面(MPR)重建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23例中发现小病灶28个,在动脉期均呈高密度,门脉期呈等密度,15个小结节灶经MPR重建后为楔形或不规则形,13个病灶在CT轴位像上显示为楔形或不规则形,26个病灶经DSA检查显示模糊的周围门脉小分支早期显影,为假肿瘤,另2个为小肝癌表现。结论MSCT增强扫描及MPR重建技术可提高对肝硬化中假肿瘤灶的病理基础及其表现的认识。
- 赵虹张翠运王艳
- 关键词:肝硬化假肿瘤多层螺旋CT
- MSCT对肝硬化中非肿瘤性APS的诊断探讨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探讨MDCT对肝硬化中非肿瘤性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PS)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对照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结果分析23例肝硬化患者的MDCT增强扫描及多平面重组(MPR)图像的表现。结果23例患者中发现28个APS灶,在动脉期均显示为高密度,门脉期为等密度,24个位于肝包膜下。在CT横断面上13个病灶表现为楔形或不规则形,另外15个虽表现为小结节样病灶但在MPR图像上13个也表现为楔形或不规则形。26个病灶DSA表现为门脉小分支早期显影,另2个DSA表现未见异常。结论肝硬化患者的MDCT增强扫描动脉期显示肝脏周边较小的楔性、结节样或不规则形高密度灶而在门脉期呈等密度提示非肿瘤性APS。
- 赵虹章作铨王艳秦培鑫
- 关键词:肝硬化
- 60岁以上正常老年人肾脏CT灌注参数的变化
- 2009年
- 目的探讨肾脏CT灌注参数在60岁以上健康老年人中的变化。方法30例正常人按年龄分两组:I组40~59岁,15例,II组60~79岁,15例,全部采用Siemens16层螺旋CT行双侧肾脏灌注扫描。采集数据经后处理,获得肾脏血流灌注图像和时间?密度曲线(TDC),通过感兴趣区获得皮髓质的不同灌注参数,包括肾血流量(BF)、肾血容量(BV)、肾脏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肾脏强化高峰时间(TTP)。结果60岁以上组肾皮质的BF值较40~59岁组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TT值在60岁以上组有增加趋势,但与40~59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髓质灌注参数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V和MTT值在60岁以上组有增加趋势。结论年龄老化对肾脏血流的影响主要是皮质BF值显著下降;为临床了解肾脏病理生理变化提供量化依据。
- 赵虹王艳章作铨秦培鑫何艳丽
- 关键词:灌注成像肾脏体层摄影技术X线计算机
- 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中CT和MR灌注成像技术的应用进展被引量:1
- 2008年
- 肾脏功能的评价对诊断肾脏疾病非常重要,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这一慢性疾病的发展损害肾实质,造成肾功能的改变,早期诊断非常重要。随着CT及MRI技术的发展,其不仅能在形态学上诊断出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而且还能早期从功能学上定量诊断该进展性疾病对肾脏功能的影响,对临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供帮助。
- 王艳赵虹
-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肾动脉狭窄CT灌注成像
- 双期CT增强扫描对腮腺肿瘤的诊断评价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探讨分析双期CT增强扫描对腮腺肿瘤的鉴别诊断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资料完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1例腮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在CT增强扫描的早期(30s)和延迟期(120s),对肿瘤实质部分行密度测量。结果41例腮腺占位病变中,良性肿瘤26例,恶性肿瘤15例。腮腺腺淋巴瘤早期病灶实质部分明显强化,延迟期下降;腮腺混合瘤和腮腺癌早期强化不及腮腺腺淋巴瘤明显,而延迟期强化增加,且混合瘤趋均匀。结论CT增强扫描有助于辨别肿瘤的良恶性,强化的形式对进一步分类更有意义。
- 赵虹王艳章作铨
- 关键词:腮腺肿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多层螺旋CT(MSCT)成像技术对腹膜后原发肿瘤的评价
- 2008年
- 目的评价MSCT对腹膜后肿瘤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腹膜后占位病变的CT表现特点。结果12例中肿瘤10例,血肿1例,腰肌脓肿1例。对病变定位诊断准确率为91%(11/12),对病变定性诊断有一定的特征。结论MSCT增强扫描及MPR成像技术对腹膜后肿瘤定位诊断较为可靠,显示肿瘤对周围器官的侵犯较准确,对评价其可切除性有较大临床应用价值。
- 赵虹张翠运章作铨王艳
- 关键词:腹膜后肿瘤体层摄影X线计算机
- 腮腺肿瘤30例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分析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探讨腮腺肿瘤CT增强扫描特点。方法:经病理证实30例,CT增强扫描早期30 s和延迟期120 s,对肿瘤实质部分行密度测量。结果:30例良性18例,恶性12例。腮腺腺淋巴瘤早期病灶明显强化,延迟期下降,腮腺混合瘤和腮腺癌早期强化不及腮腺腺淋巴瘤,延迟期持续强化。结论:CT增强强化形式有助于辨别肿瘤良恶性和组织学分类。
- 赵虹王艳张翠运章作铨
- 多层螺旋CT双动脉期扫描对小肝细胞癌65例诊断分析
- 2008年
- 目的:评价MSCT双动脉期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65例肝癌患者,MSCT扫描延迟时间动脉早期21s,动脉晚期34 s,门脉期80 s。结果:扫描三期71个病灶与肝脏密度差值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动脉早期病灶检出率45%,低于动脉晚期(85.9%),动脉晚期加门脉期与双动脉期加门脉期间无显著性差异,检出率分别为95.8%,98.6%。结论:MSCT扫描检测小肝癌,采用动脉晚期加门脉期即可达到诊断目的。
- 赵虹张翠运王艳章作铨
- 关键词:放射摄影术
- 多层螺旋CT双期扫描对腮腺腺淋巴瘤的诊断评价
- 2008年
- 目的探讨腮腺腺淋巴瘤CT双期扫描的表现特点。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者16例,在注射造影剂后的30s和120s扫描,分别为早期和延迟期,对CT扫描的肿瘤层面行实质部分的密度测量。结果CT表现为病灶大部分位于腮腺尾叶,最大直径为2—5cm,边界清楚,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形态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分叶状。增强后可不均匀强化,早期病灶实质部分明显强化,延迟期下降,比较平扫、早期及延迟期强化差值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双期CT扫描病灶在增强后早期明显强化,延迟期下降,囊状低密度部分无强化为腮腺腺淋巴瘤的特征表现。
- 赵虹潘恒王艳张翠运
- 关键词:腺淋巴瘤腮腺双期扫描
- CT灌注成像对正常老年人肾脏血流改变的初步观察
- 2009年
- 目的探讨健康老年人肾脏CT灌注参数的变化。方法28例正常人按年龄分三组:Ⅰ组41~岁,Ⅱ组51~岁,Ⅲ组61~岁,全部采用Siemens 16层螺旋CT行双侧肾脏灌注扫描。采集数据,经后处理,获得肾脏血流灌注图像和时间?密度曲线(TDC),通过感兴趣区获得皮髓质的不同灌注参数,包括肾血流量(BF)、肾血容量(BV)、肾脏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肾脏强化高峰时间(TTP)。结果61~岁组肾皮质的BF值较41~岁组及51~岁组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1~岁组及51~岁组之间B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TT值随年龄增大,有增加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髓质灌注参数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V和MTT值有增加趋势。结论CT灌注成像图更直观形象地显示了肾脏皮、髓质的血流灌注状况;年龄老化对肾脏血流的影响主要是皮质;为临床了解老化肾脏病理生理变化提供量化依据。
- 王艳赵虹章作铨秦培鑫何燕丽
- 关键词:灌注成像肾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