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玮
- 作品数:48 被引量:149H指数:7
- 供职机构:山西省肿瘤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青年科技研究基金山西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HIF-1α在喉鳞癌组织芯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研究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喉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喉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组织芯片技术,对138例山西省肿瘤医院手术切除和病理确诊的喉鳞状细胞癌组织进行HIF-1α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统计标本来源患者的信息进行HIF-1α蛋白与喉鳞癌临床病理学特征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发现HIF-1α蛋白在喉癌细胞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统计分析发现伴随着喉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出现和TNM分期越高,HIF-1α阳性表达也越高。HIF-1α阳性表达与肿瘤位置、患者年龄、性别无关(P>0.05)。结论 HIF-1α在喉鳞癌组织中存在异常表达,与喉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可能与喉癌患者预后相关。
- 冯彦孟亚萍雒红霞白玮白玮张森
- 关键词:低氧诱导因子-1Α喉鳞癌组织芯片
- 乳腺癌分子分型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5
- 2013年
- 乳腺癌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肿瘤,传统的病理形态学分型在目前的临床实践中已逐渐显示出其不完善性。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分子分型对制定个体化疗方案越来越受到重视,以肿瘤形态学结合基因表达特征的分子分型概念已被大多数学者们所认同。本文回顾性分析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临床病理特征与分子分型的相关性,为每一例患者制定个体化、系统性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 芦海亮王跃花王丽霞孙瑞芳白玮
- 关键词:临床病理特征分子分型乳腺癌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人类基因组计划肿瘤形态学
- Choi和Hans分型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评价中的意义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探讨Choi和Hans分型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预后评价中的意义。方法收集山西省肿瘤医院病理科有详细随访资料的DLBCL99例,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bcl-2、bel-6、CD10、FOXPl、GCETl、MUM-1的表达情况。根据Choi和Hans两种分类法分别将所有病例分型。其中35例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bcl-6基因重排情况。结果按Hans分类法生发中心B细胞(GCB)型21例,非GCB(nonGCB)型78例;按Choi分类法GCB型23例,nonGCB型76例。GCB型生存率明显优于nonGCB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FOXPl蛋白阳性表达与预后呈负相关(P=0.011),GCETl阳性表达则与预后呈正相关(P=0.027)。在35例DLBCL患者中,bcl-6基因重排阳性高发于nonGCB型患者,bcl-6基因重排与bcl-6蛋白的表达没有明显相关性。结论Choi和Hans两种分类法免疫分型GCB型预后都优于nonGCB型。bcl-6、FOXPl、GCETl的表达与预后有相关性。Choi及Hans分类法对DLBCL的免疫分型、临床预后估计均有应用价值。
- 李合王晋芬郗彦凤孙瑞芳白玮李静
- 关键词:淋巴瘤大细胞弥漫型免疫表型分型预后
- 乳腺癌综合治疗的疗效随访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观察经免疫组织化学分型的乳腺癌综合治疗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随访山西省肿瘤医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治疗的1240例乳腺癌患者,其中导管型883例;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型260例;三阴性乳腺癌(TNBC)97例。保乳术(BCS)或术前新辅助化疗,或术后放化疗的共275例;改良根治术(IRM)和术前新辅助化疗,或术后放化疗的共965例。BCS和IRM后,均行术后常规患侧全乳房、全胸壁调强放疗(IMRT)和锁骨淋巴引流区放疗,DT约50 Gy。腋窝淋巴转移阳性者,补照腋窝区DT 60~70 Gy。雌激素受体(ER)阳性者,行辅助性内分泌治疗。HER-2阳性者,加用曲妥珠单克隆抗体靶向药物治疗。结果BCS和IRM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分别是81.8%和78.2%(P>0.05),其中腋窝淋巴结无转移者为91.8%;1~3个淋巴结转移者为74.0%;4个以上转移者为63.0%。4个以上淋巴结转移者和无转移者五年生存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导管型五年生存率为98.0%;HER-2型为37.7%;TNBC型为17.5%。结论导管型对内分泌治疗敏感,预后最好;HER-2型对抗HER-2靶向药物有效,预后居中;TNBC型具有较强的侵袭性,且对内分泌和靶向药物治疗效果有限,预后最差。免疫组织化学分型和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的多少,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
- 王帆齐立强韩国晖黄莉杨文福白玮刘洋王鹤皋
- 关键词: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乳房切除术改良根治性放化疗
- 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和2及磷酸化蛋白激酶B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 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PD-L2及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山西省肿瘤医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有详细随访记录的68例DLBCL患者存档石蜡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D-L1、PD-L2和p-AKT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DLBCL患者PD-L1蛋白阳性率为22.1%(15/68),与是否为生发中心B细胞(GCB)亚型(χ^2=5.591,P=0.018)、临床分期(χ2=3.969,P=0.046)、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χ^2=4.178,P=0.041)和治疗缓解率(χ^2=6.587,P=0.010)有关;PD-L2蛋白阳性率为14.7%(10/68),与是否结外转移有关(χ^2=6.772,P=0.009);p-AKT蛋白阳性率为61.8%(42/68),与年龄是否≥60岁(χ^2=6.227,P=0.013)、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χ^2=4.005,P=0.045)、B症状(χ^2=10.187,P=0.001)和治疗缓解率(χ^2=4.096,P=0.043)有关.单因素分析显示PD-L1蛋白阳性表达组总生存(OS)率及无进展生存(PFS)率低于阴性表达组(均P<0.05).非GCB亚型患者PD-L1蛋白阳性表达组的OS率及PFS率均低于阴性表达组(均P<0.05).p-AKT蛋白阳性表达组较阴性表达组有较差的OS率及PFS率(均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PD-L1蛋白表达与PD-L2、p-AKT蛋白表达相关(r=0.380,P=0.001;r=0.273,P=0.025),且PD-L1、p-AKT共表达提示预后更差(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PD-L1和p-AKT蛋白高表达均是DLBCL独立的预后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PD-L1和p-AKT蛋白表达可能参与了DLBCL的发生发展,阻断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及相关配体的通路或联合阻断可能为临床治疗带来更多希望.
- 王文燕闫文丽徐义荣柴菲郗彦凤白玮步鹏陈振文王晋芬
- 关键词:蛋白激酶B
- 抑癌基因D8S133、D8S136、D8S137和D17S855杂合性缺失在多灶性前列腺癌中的意义
- 2008年
- 目的 多数前列腺癌有两个以上病灶,试图探索这些不同病灶是同源还是各自独立起源.方法 选用19例有两个以上病灶的前列腺癌标本,应用显微切割技术获取肿瘤组织,提取DNA.进行PCR扩增,检测染色体8p(D8S133、D8S136、D8S137)和17q(D17S855)4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LOH).结果 在19例前列腺癌中发现40个病灶,其D8S133,D8S136,D8S137和D17S855 LOH 率分别为74%、38%、86%和46%.18例中有15例(83%)多发灶LOH不相同,显示其病灶各为独立起源.3例组织学结构显著不同的多发癌灶,LOH为单克隆性(同一来源).结论 多数前列腺癌同一肿瘤中不同病灶的起源不同.
- 杨宣琴王全红李丽米哲涛白玮庄政平
- 关键词:前列腺肿瘤基因缺失癌基因
- 免疫组织化学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非小细胞肺癌间变性淋巴瘤激酶融合基因的比较研究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探讨免疫组织化学(IHC)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融合基因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研究71例NSCLC患者采用IHC(1A4/1H7抗体)和RT-PCR检测ALK融合蛋白/基因的情况,并对两种检测方法进行比较。结果71例NSCLC患者中,ALK融合蛋白IHC检测阳性21例,阴性50例;ALK融合基因RT-PCR检测阳性12例,阴性59例。其中IHC阴性和IHC 1+患者RT-PCR均为阴性;IHC 2+和IHC 3+患者 RT-PCR 均为阳性。手术切除大标本 IHC 检测 ALK 融合蛋白阳性率为28.95%(11/38),活检小标本IHC检测ALK融合蛋白阳性率为30.30%(10/33);手术切除大标本RT-PCR检测ALK融合基因阳性率为18.42%(7/38),活检小标本RT-PCR检测ALK融合基因阳性率为15.15%(5/33)。结论虽然IHC检测ALK融合蛋白存在一定的假阳性,但在IHC 2+和IHC 3+患者中与RT-PCR检测ALK融合基因的一致性高,可联合用于临床筛查和确诊ALK融合基因的NSCLC患者。无法手术的晚期NSCLC患者,活检小标本也是ALK检测的良好标本。
- 高宁郭江红白玮李亚玲孙瑞郗彦凤
- 关键词:免疫组织化学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间变性淋巴瘤激酶
- 喉鳞状细胞癌中BRAP和VEGF-C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管生成的关系被引量:4
- 2020年
- 目的探讨BRAP和VEGF-C在喉鳞状细胞癌(laryn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LS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组织内淋巴管生成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PV 6000法检测84例LSCC组织及15例癌旁组织中BRAP、VEGF-C的表达,并用D2-40免疫组化染色标记检测微淋巴管生成情况。分析BRAP、VEGF-C蛋白表达与淋巴管生成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LSCC中BRAP、VEGF-C的高表达率分别为65.5%和53.6%,均高于癌旁组织(P<0.05)。BRAP、VEGF-C在淋巴结转移组的表达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两者的表达有相关性(P<0.01)。淋巴结转移组的微淋巴管密度(micro-lymphatic vessel density,MLVD)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1),BRAP、VEGF-C高表达组的MLVD值比其低表达组均增高(P<0.01)。结论BRAP和VEGF-C在LSCC中呈高表达,BRAP可能通过上调VEGF-C促进肿瘤淋巴管的生成及淋巴结转移。
- 殷文娟张玲刘青华白玮王志华李雅俊李灵敏
- 关键词:喉肿瘤鳞状细胞癌VEGF-C微淋巴管密度
- EB病毒相关性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α基因突变分析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检测胃癌组织中EB病毒(EBV)表达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α(PIK3CA)基因突变情况,探讨EB病毒相关性胃癌的临床分子病理特征。方法选取山西省肿瘤医院2017—2019年胃癌手术标本356例,采用EBER原位杂交法检测EBV,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PIK3CA基因突变,统计分析EBV感染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及PIK3CA基因突变之间的关系。结果356例胃癌组织中检出EBV阳性16例,阳性率4.5%;结合临床病理特征分析,EBV感染可能与患者年龄有关(χ^2=4.777,P<0.05),而与性别、Lauren组织学分型、淋巴结转移、脉管浸润、神经累犯无关;基因检测发现在EBV阳性组中有5例发生PIK3CA基因突变(31%),而EBV阴性组中只检测到1例突变(3%),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胃癌组织中PIK3CA基因突变与EBV感染呈正相关(r=0.401,P<0.05)。结论中国人群中EBV相关性胃癌的发生率较低,且与PIK3CA基因突变相关,针对PIK3CA的靶向治疗药物可能对此类型胃癌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 杨斌郭江红白玮孙瑞高宁
- 关键词:爱泼斯坦巴尔病毒感染PIK3CA
-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myc基因重排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0
- 2013年
- 目的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myc基因重排和蛋白表达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106例DLBCL患者肿瘤组织中CD3、CDIO、CD20、bcl-6、多发性骨髓瘤原癌基因1(Mum-1)和myc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myc基因重排。结果106例DLBCL肿瘤组织中,myc、Mum-1、CD10和bcl-6阳性率分别为70.8%、56.6%、21.7%和26.4%。106例DLBCL患者中,生发中心样(GCB)26例(24.5%),非生发中心样(non—GCB)80例(75.5%);myc基因重排13例(12.3%),均为non—GCB型,与myc蛋白表达无关。myc基因重排的DLBCL患者预后极差,中位总生存时间和无进展生存时间分别为4.7个月和3.2个月。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myc基因重排、ECOG评分、免疫分型和myc蛋白表达为影响DLBCL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且myc基因重排的预后预测意义最强。结论myc基因重排可作为评价DLBCL患者预后的生物学参考指标。myc蛋白表达受多种调控因素影响,基因重排可能为其中因素之-。
- 张宏伟贺建霞郑玉萍韩维娥赵志强白玮王晋芬陈振文
- 关键词:淋巴瘤基因重排原位杂交荧光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