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剑波
- 作品数:44 被引量:64H指数:4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上海市社科规划青年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艺术语言文字更多>>
- 折衷:刘勰释读、品评经典的重要视角与方法被引量:2
- 2016年
- "折衷"是刘勰论文的主要思维模式与操作方法,亦是《文心雕龙》成为"体大而虑周"的文学批评名著的重要原因所在。对此,古人早有关注并加以强调。如清人黄叔琳《文心雕龙序》云:"刘舍人《文心雕龙》一书,盖文苑之秘宝也。观其包罗群籍,多所折衷,于凡文章利病,抉摘靡遗。缀文之士,苟欲希风前秀,未有可舍此而别求津逮者。
- 罗剑波
- 关键词:文学批评同异宗经
- 《楚辞述注》作者来钦之家世及其与陈洪绶关系考论被引量:1
- 2017年
- 《楚辞述注》是明末出现的较为重要的《楚辞》学著作,惜乎学界对该书及其作者来钦之等缺乏足够的重视与了解。考察来钦之其人、家世及其与陈洪绶之交游,有助于研究来氏及《楚辞述注》相关的背景问题。陈洪绶之所以将版画作为《楚辞述注》梓刻插图并为之作序,系缘于其与来氏家族交谊及姻亲两层密切的关系。
- 罗剑波昂俞暄
- 关键词:楚辞学陈洪绶
- 应加强关于中国文学评点的研究——以明代《楚辞》评点的研究现状为例谈起
- 2011年
- 文学评点是最具民族特色的一种文学批评样式,目前学术界对它的关注仍多有缺欠。以明代《楚辞》评点的研究为例来看,相关书目著作的介绍中涉及较少,这些书目著作的主要价值停留在了为我们提供相关核查线索和参考信息方面;而《楚辞》评点在当代《楚辞》学科建设中的缺位,则直接导致了它游离于学者视域之外的结果。《楚辞》评点研究的这种滞后局面,亟待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
- 罗剑波
- 关键词:文学评点
- 早期《楚辞》评点校刊者冯绍祖考论被引量:2
- 2014年
- 冯绍祖校刊《楚辞章句》是较早问世且影响深远的一种评点本,对于该本校刊者冯绍祖,目前学界了解较少。经过考证发现,冯绍祖为冯觐之孙,与黄汝亨交善,且有书信及宴饮唱和之往来。其评论《楚辞》,注重屈子之"怨"情,推重屈赋,许之为"情文",同时在《楚辞》版本择取上,以古为尚,"断以王氏本为正"。
- 罗剑波
- 关键词:考论
- 复旦大学辞赋研究传统述评
- 2024年
- 辞赋研究是中国古典文学与文体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方面,复旦大学自有学脉和传统。自1933年陈子展先生率先发表相关论文,导夫先路,历代学者薪火相传并取得了诸多成就。梳理可见,复旦大学的辞赋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933一1966年为奠基期,以陈子展、郭绍虞、朱东润三位先生为代表,奠定了复旦大学辞赋研究的学术传统;1979一2006年为发展期,以蒋天枢、顾易生、王运熙、章培恒等先生为代表,将辞赋研究带入全面探索与发展阶段;2006年至今为光大期,杨明、徐志啸等学者循着前辈先哲的步伐在辞赋研究领域不断奋进的同时,还带领更多青年学子走上辞赋研究的道路。复旦大学辞赋研究是中国文学史、文学作品研究的有机构成,与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相策应,立足于扎实的文献,注重“文史互证”,长于古今中外文论融合思辨,多有创新,且在学脉传承中饱含感恩伦情,具有重要的价值。
- 罗剑波
- 关键词:辞赋研究学术史
- 《文心雕龙辨骚》“折衷”解义——以刘勰的“辨《骚》”为例被引量:3
- 2007年
- "折衷"作为《文心雕龙》的主要论文方法,其运用模式较典型地体现于《辨骚》篇。就"辨《骚》"而言,刘勰在对汉代诸家关于经、《骚》关系所持论点进行梳理,以及对于"骚经"(概指《楚辞》)本身进行"擘肌分理"的基础上,准确把握了关于这一问题的"势"和"理",即《辨骚》中《楚辞》"四同"、"四异"于经书的结论。关于这一点,在《楚辞》文本中是有迹可寻的。
- 罗剑波
- 关键词:《文心雕龙》
- 明代《楚辞》评点研究
- 评点是极具民族特色的一种批评形式与文化现象,而明代则是评点发展中的勃兴与繁盛时期。《楚辞》评点作为明代文学评点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与重视。本文以明代《楚辞》评点为研究对象,力图在对相关评点本进行系统整理的...
- 罗剑波
- 关键词:明代《楚辞》文学评价《楚辞章句》
- 文献传递
- 明代《楚辞》评点所取底本考被引量:2
- 2011年
- 明代《楚辞》评点所取底本主要有《楚辞》旧注本与新注本两类。具体来看,则又有旧注增益本、旧注删节本、旧注融合本与新旧融合本之别。这种表现形态的多样性,主要归因于当时时代背景、学术风尚的影响,以及刊刻者价值观念、崇尚喜好的定位等。明代《楚辞》评点所取底本与评点结合在一起,极大地满足了人们不同的阅读需求。
- 罗剑波
- 关键词:明代底本
- 诗艺与诗道的会通——宋代“淡”论评议
- 2024年
- “淡”原本是先秦时期论“道”的概念,经由汉魏六朝时人物品评之风的推动,逐渐发展为谈“艺”的范畴。宋人为了实现诗歌创作对艺术技巧的超越,融唐代司空图提出的“韵外之致”于“平淡”诗境的理论建构之中,克服了东晋“平淡之体”“理过其辞”的缺陷,将寡味之“淡”发展为有味之“淡”。宋代“淡”论不仅是围绕艺术手法的讨论,还包含了以清虚淡静之精神状态,容纳万物万境之相融相济的精神追求。诗艺与诗道之会通,使宋代“淡”论被赋予了日用之间从容适意的审美意蕴。“淡”在宋代诗学中确立的作为审美风格的典范意义,不仅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深刻影响,在书画、音乐等艺术领域也得到接受和认同,其内涵伴随着文艺理论的更新不断延伸与发展。
- 林千越罗剑波
- 关键词:审美意蕴
- 陆时雍《楚辞疏》《诗》《骚》关系探微被引量:3
- 2020年
- 陆时雍《楚辞疏》是明代后期较为重要的《楚辞》论著,在整个《楚辞》学史上也有其独特的地位。在书中,陆氏对《诗》《骚》关系即两者之同异多有论述,值得关注。大体而言,陆时雍以《楚辞》与《诗经》风格不同却本质相似、文义互通,且《诗经》“六义”在《楚辞》中均有体现,故认为《楚辞》与《诗经》有相同的地位。
- 罗剑波赵月
- 关键词:陆时雍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