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腾蛟
- 作品数:32 被引量:38H指数:3
- 供职机构:长沙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文化科学历史地理医药卫生更多>>
- 美国对华文化外交研究(1970—1979年)
- 美国文化外交对中美建交具有重大的作用,同时它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从目前学术研究动态来看,这一课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文化外交的研究有助于拓展对传统外交概念的理解,对我国加速建构全方位、立体型外交体系具...
- 胡腾蛟
- 关键词:文化外交
- 文献传递
- 军事理论课教学创新研究述评被引量:1
- 2013年
- 军事理论课教学创新是军事理论课程发展的核心,在该领域学术界多年来已经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特别是集中在军事理论教学创新的宏观探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创新研究等领域。目前该项研究呈现出传统方法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理念更新与手段各异相并重的总体趋势,亦存在实证研究应强化,学术成果应系统化,研究手段应多元化的发展方向。
- 江轶袁静胡腾蛟
- 关键词:军事理论课教学
- 美苏核军备竞赛重启与英国和平运动的复兴被引量:1
- 2012年
- 北约将在西欧部署新型导弹成为1979—1987年英国和平运动的导火线,当然,该运动的爆发还与英国国内的形势与政策密切关联。这次和平运动具有与1958—1964年核裁军运动不同的特点。和平运动对英美两国政府施加了一定的压力,在吸引英国公共舆论方面获得部分的成功,但没有改变英国政府基本的防务政策。它的作用在于推动了人们对核战争的反思与和平意识的提高。
- 胡腾蛟
- 论文化外交对中美关系的影响(1970—1979)
- 2007年
- 中美战略关系(1970-1979)被美国当局在文化语境中不断加以概念化,使之成为修正苏联行为方式的规范力量;对华文化外交使美国更好地认识其战略利益与中国现代化之间的关联性;一定程度上纠正了美国对中国所持有的精神分裂心态、遏制了中国关于中美关系在"爱恨"之间轮回发展的忧郁,增进双方相互理解;中国精英认为美国坚持向中国传播其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背后具有一种弥赛亚式宗教意图,给中国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思想与文化压力。
- 胡腾蛟
- 关键词:中美关系正常化
- 美国原子和平宣传
- 和平是美国冷战宣传的核心主题之一。美苏双方都拥有核武器以后,围绕原子能与核武器的宣传成为超级大国冷战政治的中心内容。自1952年至1960年,美国竭力将苏联塑造为"核侵略者",而将自我拥有的原子能和核武器定义为"谋求人类...
- 胡腾蛟
- 关键词:原子能核武器原子弹
- 文献传递
- 20世纪50年代美国劳工话语及形象的海外传播
- 2017年
- 劳工话语在美国冷战话语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马歇尔计划出台后,美国政府逐渐构建了一张与国内劳工组织合作的国际宣传网络;至20世纪50年代末,海外劳工宣传政策臻至完善。在实际宣传中,美国政府向海外受众展现了一幅美国工人过着"自由""富足"生活的"人民资本家"形象,强调他们是"美国梦"的践行者。这种劳工修辞无视战后美国劳资冲突和阶级对立的现实,因而是一种自我缔造的阶级神话,本身存在着重大缺陷。它反映了美国赢得冷战胜利与追求海外身份认同的双重企图。
- 胡腾蛟
- 关键词:话语
- 网络时代高校图书馆德育工作新探讨被引量:2
- 2007年
- 网络语境中大学生的道德取向出现了新的变化,高校图书馆传统的育人功能应融入网络时代的特征,通过深化“耻感文化”教育、构建合理的道德空间、强化学生的“慎独”精神三大路径来构筑图书馆德育工作长效机制,最终实现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提升。
- 胡腾蛟刘海萍
- 关键词:道德取向耻感文化
- 美国文化冷战对东南亚华人华侨的身份塑造被引量:2
- 2020年
- 文化冷战是指一国政府通过种种文化渗透手段使目标群体皈依宣传国核心价值的活动。冷战最终以美国乐见的“和平”方式(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收场,无疑也凸显了文化冷战的作用。因此,自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对外文化冷战成为史学界炙手可热的研究主题,但学界主要聚焦宣传媒介或人文交流项目方面的研究,而对宣传对象,如美国针对华人华侨、苏联东欧“叛逃者”等特定群体的宣传的关注度明显不够。
- 胡腾蛟
- 关键词:华人华侨文化渗透宣传媒介人文交流
- 国家形象认知冲突的理论探源--以冷战后中国形象的西方解读为视角被引量:2
- 2011年
- 后冷战时代纷繁芜杂的动态性现实使国家之间形象认知的冲突性表现得极为明显,有必要运用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的核心变量探讨国家形象认知冲突的结构性根源。其中,权力是国家形象认知冲突的最本质因素;无政府状态与国际制度共同构成了国家形象认知冲突的结构性外部环境;一些国际制度的统一性与民族国家的多样性之间的紧张,往往演变为一种意识形态问题,最终影响他者的国家形象观。观念与重复性互动有时更易于阻止他者对一个国家的形象认知发生积极的变化;由于"敌人"的建构具有多重功能而成为某些国家的一种战略选择。这些因素的叠加效应使得国家之间彼此的形象认知很难趋同。国家形象认知的冲突性与国际关系理论存在着明显的逻辑关系。
- 胡腾蛟
- 关键词:国家形象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
- 美国实施对华文化外交的原因探析——以1970-1979年为例
- 2008年
- 美国之所以选择文化外交的方式解冻中美关系,其一是因为美国二战前后形成的对外文化战略在中国有意识的运用;其二是基于实用主义文化心理,美国在认真考虑了它的外交处境后,认定文化外交这一方式是打开中美关系的僵局的最佳选项。
- 胡腾蛟
- 关键词:文化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