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开先
- 作品数:121 被引量:407H指数:11
- 供职机构:江苏省肿瘤防治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江苏省科技厅基金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乙双吗啉对体外培养人淋巴细胞周期和胞质分裂的作用被引量:2
- 1994年
- 应用放射自显影及统计单核与多核细胞比率等方法,研究了乙双吗啉对体外培养人淋巴细胞周期演进与胞质分裂的效应,结果表明乙双吗啉抑制细胞周期的演进,致使S和M期细胞比率减少(P<0.01),同时抑制胞质分裂,导致双核及多核细胞的形成,并呈浓度-效应关系。
- 薛开先马国建吴建中
- 关键词:乙双吗啉淋巴细胞细胞分裂
- 经络调理胶囊抗突变作用的研究被引量:2
- 1998年
- 本文应用小鼠骨髓细胞微核和人淋巴细胞体外核异常测试法,以CP和γ-线为诱变因子,研究了经络调理胶囊的遗传毒性和抗突变效应。结果表明:①对放射人淋巴细胞MN形成无明显影响,但可极显著地拮抗γ-射线诱发的MN形成,使之接近对照组MN水平。②小鼠体内给药时,对骨髓PCE细胞的生成及MNF无明显影响,但可极显著地抑制CP诱发的MN形成。结合文献,作者认为芝提物可望应用于临床,有助于减轻肿瘤放化疗反应。
- 吴建中薛开先马国建沈宗丽陈森清
- 关键词:微核环磷酰胺抗突变作用
- 分子流行病学与肿瘤的预防策略被引量:3
- 2004年
- 薛开先
- 关键词:分子流行病学肿瘤生物学标志物
- CYP2D6遗传多态性与肺癌易感性关系的研究被引量:10
- 2004年
- 目的 探讨CYP2D6Ch基因多态性的频率分布 ,以及与肺癌的遗传易感性关系。方法 应用病例 对照研究及PCR RFLP等技术 ,检测肺癌及正常对照各 5 0例的CYP2D6Ch基因型 ,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基因多态性与肺癌易感性的关系。结果 (1)CYP2D6ChT/T型 (突变型 )频率在病例组中为 36 .0 % ,在对照组中为 5 0 .0 % ;非T/T型 (即C/C合并C/T基因型 )与肺癌风险临界升高相关 (OR =3.0 6 ;95 %CI=0 .94~ 9.92 )。 (2 )对病例组进行相关变量的分层分析后发现 ,在肺鳞癌 ,或轻度吸烟组中 ,CYP2D6Ch非T/T型与肺癌风险升高显著相关 (分别为 :OR =3.2 0 ,CI =1.0 4~ 9.85 ;OR =7.0 7,CI =1.16~ 4 2 .85 )。结论 本文提示CYP2D6Ch基因型分布规律与欧美人群差异较大 ,且T/T型在肺鳞癌或轻度吸烟者中可作为保护因素而降低肺癌的易感性。
- 陈森清许林马国建薛开先
- 关键词:基因多态性肺癌遗传易感性
- 癌症的遗传学表遗传学行为与中医阴阳平衡学说被引量:13
- 2005年
- 顾奎兴薛开先
- 关键词:癌症遗传学表遗传学中医
- 微核测试法的研究
- 法学的角度叙述了微核测试法的产生、发展检测系统及其评价问题。介绍了微核测试法的发展;啮齿类骨髓多染性红细胞微核测试法;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测试法;其他微核测试法的研究及进展,其中包括人骨髓细胞微核、培养细胞微核、植物细胞...
- 薛开先
- 关键词:微核试验啮齿目骨髓细胞淋巴细胞
- PCR技术与实体瘤微转移的研究被引量:7
- 1997年
- 肿瘤的浸润与转移是恶性肿瘤的重要特征,也是肿瘤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许多恶性肿瘤患者常规病理学检查未显示有肿瘤转移,但术后仍有部分患者死于肿瘤的复发与转移。这提示,临床常规方法尚不能检出已转移的少量肿瘤细胞。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已能在肿瘤患者的血液、骨髓和淋巴结中检出少量肿瘤细胞,如在临床常规检查转移阴性的患者称之为微转移(micrometstasis)。本文主要简介应用RT-PCR和PCR等技术在常见肿瘤检出的微转移及其临床意义,还讨论PCR技术检测微转移的局限性及其研究简史。
- 薛开先
- 关键词:聚合酶链反应实体瘤微转移
- 168例大肠癌患者体内微核实验结果分析
- 微核实验已成为筛选致突变物、致癌物的有效测试方法,在人类肿瘤的遗传易感性检测,及肿瘤防治领域中也有十分明显的应用。体内微核反映了诱变物质经代谢、活化等多途径体内过程后形成微核的综合结果,真实并直接反映了机体的受损伤情况或...
- 马国建陈森清周建农高萍薛开先
- 文献传递
- 培养人淋巴细胞分裂阻滞与常规微核测试法的比较研究 Ⅱ.丝裂霉素C的遗传毒性效应被引量:8
- 1991年
- 为了确定胞质分裂阻滞微核测试法(CB-MNT)的实用价值,本研究用0.025-0.4μg/mL的丝裂霉素C(MMC)处理培养的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比较CB-与常规(C)-MNT检测遗传毒性的敏感性,结果表明:(1)在整个剂量范围内,两法测得的微核率(MNF)均有良好的剂量效应关系,但CB法测得MNF低于常规法,随剂量增加而加著;CB法测知的最低浓度为0.1μg/ml,常规法为0.025μg/ml,可见常规法的敏感性优于CB法;(2)我们首次比较了CB法与常规法所检测微核的平均体积,发现CB法检测微核的体积接近常规法的3倍,并提出由于微核形成前后,微核间及微核与主核间的融合,导致了微核体积的增大和数量的减少,进而引起了MNF的下降;(3)CB法检测健康人自发MNF明显高于常规法,这可能是CB法检测低剂量诱变剂效应,较常规法不够敏感的重要原因之一。最后作者结合文献讨论了CB-与C-MNT的实用价值。
- 薛开先沈宗丽马国建
- 关键词:淋巴细胞
- 乙双吗啉诱发人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与微核形成的研究被引量:1
- 1991年
- 乙双吗啉(bimolane,AT-1727)是由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合成的一种新抗癌药,是乙亚胺与丙亚胺的同系化合物。药理实验表明,乙双吗啉有抗肿瘤,抑制转移的放疗增效等作用,同时具有明显的胚胎毒性和轻度致畸作用。临床用于治疗银屑病效果较好,但近年来不断有报告指出,长期服用乙双吗啉与乙亚胺的患者,可诱发治疗相关性白血病,从而引起了对其遗传毒性的关注。因此有必要评价乙双吗啉的遗传毒性与潜在的致癌作用,应用终浓度为2.5~30μg/
- 薛开先王苏马国建王光骐龚建中
- 关键词:乙双吗啉乙亚胺微核胚胎毒性间期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