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薛玉满

作品数:10 被引量:22H指数:3
供职机构: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电针
  • 3篇针灸
  • 2篇蛋白
  • 2篇信号
  • 2篇信号通路
  • 2篇血管
  • 2篇血流
  • 2篇血流动力学
  • 2篇通路
  • 2篇头穴
  • 2篇脑出血
  • 2篇脑出血大鼠
  • 2篇出血
  • 1篇电针刺
  • 1篇电针刺激
  • 1篇电针频率
  • 1篇动脉
  • 1篇学习记忆
  • 1篇学习记忆功能
  • 1篇血管内皮

机构

  • 10篇黑龙江中医药...
  • 8篇黑龙江中医药...
  • 1篇成都中医药大...
  • 1篇黑龙江省医院
  • 1篇黑龙江中医药...
  • 1篇哈尔滨体育学...

作者

  • 10篇薛玉满
  • 2篇徐西林
  • 2篇孔莹
  • 2篇班维固
  • 1篇夏昆鹏
  • 1篇杨慧馨
  • 1篇孙荣
  • 1篇张婷
  • 1篇李虹霖
  • 1篇唐强
  • 1篇李志刚
  • 1篇赵慧
  • 1篇刘洋
  • 1篇时国臣
  • 1篇郑爽
  • 1篇张晓峰
  • 1篇徐飞
  • 1篇王玉珏
  • 1篇李海涛
  • 1篇郭文海

传媒

  • 1篇中国骨质疏松...
  • 1篇针灸临床杂志
  • 1篇中国中医药科...
  • 1篇现代中西医结...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上海针灸杂志
  • 1篇中西医结合心...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辽宁中医药大...
  • 1篇世界中西医结...

年份

  • 2篇2024
  • 4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14
  • 1篇2013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外泌体在肌腱损伤修复作用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23年
肌腱是肌骨系统的一部分,是将力量从肌肉传递到骨骼的结缔组织,在急性或慢性损伤后,由于本身的性质独特,肌腱的强度易受影响,易发生粘连并出现再次受伤的情况。在本病的治疗上除常规的物理疗法及手术治疗外,生物技术作为一种新颖且前景广阔的方法正逐步应用于临床。外泌体是一种双层膜结构的囊性小泡,包括多种蛋白标志物、DNA片段及RNA,近年研究发现,外泌体在肌腱病的治疗中发挥了抗炎、免疫调节和细胞修复等作用。本文通过对不同来源的外泌体在肌腱损伤修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概括并总结该领域最新的与临床转化相关的组织工程技术,旨在为后续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杜佳哲徐西林薛玉满张晓峰
关键词:外泌体肌腱损伤干细胞
腹部摩法结合颈椎旋转定位扳法治疗痰湿阻络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疗效观察
2024年
目的探讨腹部摩法结合颈椎旋转定位扳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痰湿阻络证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90例椎动脉型痰湿阻络证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腹摩组、扳法组、联合组,每组各30例。3组患者均给予西药与常规推拿治疗,在此基础上,腹摩组施以腹部摩法,扳法组施以颈椎旋转定位扳法,联合组给予腹部摩法+颈椎旋转定位扳法,3组患者均治疗2周。观察比较3组患者临床疗效、安全性以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眩晕症状评分(Evaluation scale for cervical vertigo,ESCV评分)、颈椎功能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及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平均血流速度(Velocitymean,Vm)、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elocity systolic,Vs)、舒张期末血流速度(Vend of diastolic velocity,Vd)、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搏动指数(Pulsation index,PI)值]。结果治疗后联合组临床总有效率96.67%(29/30)高于腹摩组70.00%(21/30)与扳法组80.00%(24/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腹摩组与扳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ESCV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组ESCV评分明显低于腹摩组与扳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NDI评分较治疗前降低,JOA评分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组NDI评分明显低于腹摩组与扳法组,JOA评分明显高于腹摩组与扳法组(P<0.05)。治疗后3组患者椎-基底动脉Vm、Vs、Vd参数均较治疗前升高,RI、PI参数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组Vm、Vs、Vd参数明显高于腹摩组与扳法组,RI、PI参数明显低于腹摩
许嘉犇刘士硕陈柏臻薛玉满
关键词:椎动脉型颈椎病血流动力学
足三里穴不同干预方法对运动性疲劳的影响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观察足三里穴不同方法干预对运动性疲劳大鼠内环境的影响。方法:本实验通过四周递增游泳训练,建立慢性运动性疲劳大鼠模型,采用"逆针"在造模同时进行治疗,将大鼠随机分为温针灸组、电针组、普针组、模型组、空白组,每组各10只大鼠。在第4周末进行大鼠力竭游泳,观察大鼠血红蛋白、血乳酸、尿素氮、肌酸激酶的变化。结果:各治疗组均可提高血红蛋白水平,降低尿素氮、肌酸激酶、血乳酸水平(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中温针灸组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温针灸组、电针组、普针组均能够有效改善运动性疲劳大鼠生化指标,从而有效地改善大鼠疲劳程度,其中温针灸组效果最佳。
徐飞李虹霖夏昆鹏王玉珏班维固薛玉满
关键词:足三里运动性疲劳温针灸电针
头穴丛刺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功能神经递质和海马神经元突触结构的影响被引量:10
2013年
目的:观察头穴丛刺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学习记忆功能、海马神经元突触结构和神经递质的影响。方法:实验用永久性结扎双侧颈动脉建立VD大鼠模型,用Morris水迷宫测定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并观察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超微结构及神经递质的变化。结果:头穴丛刺能提高VD大鼠学习记忆成绩;与模型组比较,头穴丛刺各组突触结构较清晰、相对完整,突触数目有所增加;突触小泡数量及活性面积增加,海马组织乙酰胆碱(Ach)含量明显增多,多巴胺(DA)、5羟色胺(5-HT)含量升高。结论:头穴丛刺可改善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其作用可能与减少海马神经元突触损伤和增加神经递质的释放有关。
杨俊丽郭文海李海涛张婷张良孙荣张淼赵慧寇吉友薛玉满
关键词:针灸效应针灸效应海马针灸效应海马头穴丛刺
不同频率电针刺激对脑出血大鼠血肿脑组织脑红蛋白及NLRP3信号通路的影响被引量:6
2022年
目的研究不同频率电针刺激对脑出血大鼠血肿脑组织中脑红蛋白(Ngb)及NLRP3信号通路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将90只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1组、电针2组、电针3组,每组15只。模型组和电针各组以大鼠尾状核自体动脉血注入法复制脑出血模型。大鼠造模苏醒后,电针各组选取百会、水沟、双侧内关穴给予电针刺激治疗,电针1组、电针2组和电针3组分别设定电针频率为2 Hz、15 Hz和50 Hz,每日1次,共连续治疗10 d;假手术组采用套迭式顿头安慰针干预,但不刺入皮肤。采用Bederson评分标准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HE染色观察脑组织形态,Western blot法检测血肿脑组织中Ngb表达情况,ELISA法检测血肿脑组织中NLRP3、Caspase-1、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18(IL-18)含量。结果实验24 h、48 h、5 d和10 d时,电针各组的神经行为学评分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均<0.05),且随着时间延长和电针频率的增加,评分呈明显下降趋势;电针3组实验5 d和10 d时的神经行为学评分均显著低于电针1组(P均<0.05)。HE染色显示,模型组大鼠脑出血区域细胞排列不规则,可见大量变性坏死的神经细胞,细胞间隙变大,胞浆减少,多数可见核固缩;电针各组大鼠脑出血区域细胞形态均较模型组改善,且电针3组改善最为明显。电针各组血肿脑组织中Ngb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均<0.05),其中电针2组和电针3组均明显高于电针1组(P均<0.05);电针各组血肿脑组织中NLRP3、Caspase-1、IL-1β、IL-18含量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均<0.05),且随着电针频率的增加呈现逐渐下降趋势。结论不同频率电针可影响脑出血大鼠的治疗效果,其中50 Hz高频率电针刺激较2 Hz、15 Hz低频率电针刺激的作用更佳,该治疗作用可能是通过调控血肿脑组织Ngb表达及NLRP3信号通路实现的。
许文婷薛玉满薛玉满孔莹
关键词:脑出血脑红蛋白电针频率
甲基化与组蛋白修饰在股骨头坏死中的机制及中医药干预进展
2023年
目前对股骨头坏死微观机制的实验研究主要包括细胞层面的自噬、凋亡、坏死等,细胞包括成骨细胞、破骨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等,分子层面的编码与非编码RNA,基因多态性等。而表观遗传与上述病理生理发生机制有一种密切关系,其通过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到最近的RNA甲基化途径参与疾病的发生、发展。通过整理,总结中医药从实验方面治疗ONFH的表观遗传方面的相关研究,发现中药有效成分、中成药等均能在核苷酸及蛋白质水平上影响ONFH进展,发挥促进成骨或抑制成脂分化、下调炎症因子,减少骨坏死的病因,即激素与酒精对细胞的损伤。目前相关的研究还存在基础的横向与纵向研究不够深入,并且进入到临床观察的研究更少,因此希望通过本研究的系统化总结,拓展中医药在股骨头坏死领域的临床与实验应用和发展。
高宇鹤徐西林李志刚赫龙薛玉满张晓峰
关键词:表观遗传学中医药股骨头坏死
“高氏项针”演化发展与应用概论
2023年
随着针灸国际化进程的深入,使得我们不得不思考现代针灸学未来的发展模式。“高氏项针”系国家级名老中医药专家高维滨教授针对东北地方病——卒中后延髓麻痹而首创的特色疗法,该法以传统腧穴近部取穴为原则,取穴精少、医理明晰、可重复性强,并基于神经、腧穴解剖特点,发现了供血、吞咽1、吞咽2、治呛、治反流、发音、增音等新的经验穴,至今广泛应用于脑神经疾病、脑血管疾病、椎体外系疾病、脊髓疾病等众多领域,疗效显著。“高氏项针”发展30余年,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经历了发现、应用、验证再到发展演化的过程,恰符合现代针灸学发展范式。作者整理相关文献,将“高氏项针”的演化发展历程及应用做以综述,希望为现代针灸学的发展构建提供参考。
郑爽郑爽杨忠锋薛玉满杨忠锋高维滨
关键词:针灸
基于PPARγ/Nrf2信号通路探讨头穴透刺对脑出血大鼠血肿清除的影响
2024年
目的:基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信号通路探讨头穴透刺对脑出血大鼠血肿清除的影响。方法:将160只雄性SD大鼠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颅内注射生理盐水)、模型组(脑出血模型)及干预组(脑出血模型+头穴透刺治疗),每组40只。造模后3 d及头穴透刺治疗结束后检测各组大鼠神经功能、脑组织液中血红蛋白(Hb)及一氧化氮(NO)含量、脑组织中Nrf2、CD_(36)蛋白及mRNA表达量;观察各组脑血肿周围微血管分布并计算微血管直径及密度指数。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造模后3 d干预组与模型组脑组织Hb及NO水平升高,Nrf2、CD_(36)蛋白及mRNA表达均降低,微血管直径及微血管密度指数均减小(P<0.05)。与造模后3 d比较,治疗结束后干预组神经功能评分、微血管直径及微血管密度指数升高,Nrf2、CD_(36)蛋白及mRNA表达降低,且优于模型组(P<0.05);干预组Hb及NO水平降低,且低于模型组(P<0.05)。干预组与假手术组治疗后微血管直径及微血管密度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穴透刺可促进脑出血大鼠脑组织Nrf2、CD_(36)蛋白及mRNA表达,降低脑组织Hb及NO水平,改善血肿周围微血管血流状态,对脑血肿清除有促进作用。
许文婷孔莹薛玉满
关键词:脑出血头穴透刺
清热化瘀Ⅱ号方结合易筋经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血流动力学及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究清热化瘀Ⅱ号方结合易筋经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血流动力学以及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3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92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对照组给予西医综合治疗方案和易筋经训练,观察组给予清热化瘀Ⅱ号方结合易筋经训练,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血流动力学、上肢功能、平衡能力和生活质量的变化情况。结果: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改良Rankin量表积分明显降低,且观察组的神经功能指标改良Rankin量表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达到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和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上肢功能指标Fugl-Meyer运动评定量表(Fugl-Meyer motor function assessment,FMA)和简易上肢功能检查方法(Simple test for evaluating hand function,STEF)评分明显升高,且观察组的FMA和STEF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达到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平衡能力指标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评分明显升高,且观察组的BB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指标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QQL)量表积分明显升高,且观察组的QQL量表积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热化瘀Ⅱ号方结合易筋经训练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血流动力学,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对脑卒中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陆丽娜杨慧馨班维固许文婷薛玉满侯晓宇冯琳唐强
关键词:脑卒中易筋经
夹脊电针对脊髓损伤大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调节作用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观察电针夹脊穴对脊髓损伤(SCI)大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SCI的修复作用及机制。方法60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夹脊电针组,各组再分为7 d和28 d两个亚组,每组10只。采用Allen’s改良式重物坠落法建立SCI大鼠模型,夹脊电针组在造模成功后给予夹脊电针治疗,于治疗7 d和28 d后应用BBB评分量表评定大鼠后肢功能,酶联接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大鼠血清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血管生成素-1(Ang-1)水平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脊髓组织中VEGF的蛋白表达,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及反转录酶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检测脊髓组织中VEGF及其受体VEGFR-2蛋白和mRNA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术后7 d和28 d模型组和夹脊电针组大鼠BBB评分显著降低(P<0.01);血清中b FGF水平显著升高(P<0.01),Ang-1的水平显著降低(P<0.01);脊髓组织中VEGF的阳性细胞表达数明显增多(P<0.01),VEGF及VEGFR-2的蛋白和m RNA均显著增多(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夹脊电针组治疗7 d和28 d后,BBB评分显著升高(P<0.01),大鼠血清bFGF和Ang-1水平显著升高(P<0.01),同时脊髓组织VEGF的阳性细胞数及VEGF、VEGFR-2的蛋白和m RNA水平显著增加(P<0.01)。结论夹脊电针治疗能够有效恢复SCI大鼠运动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VEGF及其受体的表达,进而改善损伤组织微环境,促进血管生成相关。
薛玉满薛玉满滕秀英刘洋陆丽娜时国臣
关键词:电针夹脊脊髓损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