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袁越

作品数:7 被引量:34H指数:2
供职机构: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化学工程农业科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 1篇化学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3篇药物
  • 2篇药物化学
  • 2篇类化
  • 2篇类化合物
  • 2篇化合物
  • 2篇二芳基
  • 2篇芳基
  • 1篇氧化酶
  • 1篇药物设计
  • 1篇重活化剂
  • 1篇专家系统
  • 1篇组合化学
  • 1篇嘌呤类
  • 1篇脱氧
  • 1篇脱氧雪腐镰刀...
  • 1篇烯醇
  • 1篇镰刀
  • 1篇镰刀菌
  • 1篇抗炎
  • 1篇抗炎作用

机构

  • 7篇军事医学科学...
  • 2篇沈阳药科大学
  • 1篇上海市农业科...

作者

  • 7篇袁越
  • 4篇李松
  • 3篇焦克芳
  • 2篇张守芳
  • 2篇胡远东
  • 2篇赵丽琴
  • 2篇张涛
  • 1篇匡开源
  • 1篇马其云
  • 1篇史士英

传媒

  • 2篇药学学报
  • 2篇国外医学(药...
  • 1篇上海农业学报
  • 1篇物理化学学报

年份

  • 2篇2001
  • 2篇1995
  • 2篇1994
  • 1篇199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5,6-二芳基-2,3-二氢-1-吡咯里嗪酮类化合物与环氧化酶的分子对接研究被引量:1
2001年
目的 探讨 5 ,6 二芳基 2 ,3 二氢 1 吡咯里嗪酮类化合物的作用机制。方法 以化合物ZZ 12 2为例 ,应用分子对接方法模拟化合物与环氧化酶 1(COX 1)和环氧化酶 2 (COX 2 )的作用。结果 从ZZ 12 2与COX 1和COX 2的结合模式 ,形成复合物的分子间相互作用能及相应原子间形成氢键的能力表明 ,ZZ 12 2易于与COX 2结合 ,而不易与COX 1结合。结论 ZZ 12 2可能是一个COX 2选择性抑制剂 。
赵丽琴胡远东袁越张涛张守芳李松
关键词:分子对接环氧化酶-1环氧化酶-2
5,6-二芳基-2,3-二氢-1-吡咯里嗪酮类化合物抗炎作用的三维构效关系研究被引量:7
2001年
目的 研究 5 ,6 二芳基 2 ,3 二氢 1 吡咯里嗪酮类化合物抗炎作用的三维构效关系 ,为进一步设计新结构类型化合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和结果 用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专家系统 (Apex 3D)软件模拟并构建药效基团模型和三维构效关系 (3D QSAR)方程。结论 化合物的抗炎活性与分子总疏水性、空间体积和吡里酮环 1位基团和两个次级作用部位的性质有关 ;增加吡里酮环 1位基团π电子密度 ,降低分子总疏水性 ,及减弱 6位苯环对位取代 。
赵丽琴袁越胡远东张涛张守芳李松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设计药物设计专家系统
组合化学与群集筛选被引量:2
1994年
本文介绍组合化学和群集筛选的基本方法。组合化学方法能够同时产生极多种类、结构相关但有序变化的化合物库。群集筛选法能够对这种化合物库同时进行筛选,从中确定生物活性物质,再经分离、结构鉴定和构效关系分析,发现全新先导药物。
袁越焦克芳
关键词:组合化学固相合成药物化学
21世纪药物化学展望被引量:22
1994年
20世纪的新药研究集中在作用于细胞膜上的酶靶和受体靶,是信息传递和阻断,打边缘战。21世纪新药研究的热点将是作用于核靶和多糖靶,主要是细胞和基因的修饰与调控,打细胞核内战。21世纪时,药物研究的攻关病种、难点仍然是病毒病(如肝炎和艾滋病)、癌症、心脑血管疾病和老年病等。在理论方法上,20世纪药物化学研究的热点是药知构效关系和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研究,实际上是对某种先导化合物的优选设计研究,对于创造性的导向药物设计(药物设计中的难点)刚有触及。21世纪时,真正的先导药物设计将成为热点,同时又是可能攻破的难点。计算机辅助系统与生物工程相结合,将会使21世纪的新药研究出现意想不到的进展。
焦克芳袁越李松
关键词:药物化学
2,4-二氯-5-硝基嘧啶甲胺化的ab initio研究
1995年
The methylamine and 2,4-dichoro-5-intropyreddine have been optbozed byab initio method at DZ basis function level. In the equilibrium geometry of reactant(Ⅰ),there are 28.6 ° degrees of dihedral angles between the pyrimidine plane and nitro groupplane. The electrostatic potentials and molecular orbital properties for the reactant(Ⅰ)and methylalnine are discussed too.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4 site of reactant(Ⅰ) iseasier than the 2 site to proceed talnation reaction. This conclusion is in good agreementwith expered results.
李松袁越王雄莉焦克芳
关键词:HOMOLUMO胺化反应
重活化作用机理研究——嘌呤类重活化剂构效关系分析
袁越
人工培养物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提取分离被引量:2
1993年
以镰刀菌属禾谷镰刀菌(F.graminearum 简称 M-10菌株)大米培养物中提取分离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方法,用甲醇回流提取得到粗毒素,经硅胶柱层析及制备薄层层析分离纯化,用乙酸乙酯重结晶即可得到无色针状结晶。经熔点、红外、质谱及核磁共振氢谱等分析,确证结晶为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气相色谱分析纯度达95.2%~98.5%。
马其云袁越匡开源史士英
关键词:镰刀菌烯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