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钊辉
- 作品数:44 被引量:108H指数:7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一般工业技术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 视网膜小胶质细胞在细菌脂多糖诱导的感染性眼内炎中的致病作用
- 细菌性眼内炎是眼外伤或内眼手术后常见的致盲性并发症,而视网膜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是致盲的主要原因。在感染性眼内炎,感染引起的视网膜炎症可导致血视网膜屏障的破坏、视网膜内大量外周血来源的炎症细胞浸润和视网膜解剖学结构破坏,如...
- 袁钊辉
- 关键词:感染性眼内炎细菌脂多糖致病作用视网膜胶质细胞
- 脉络膜视网膜切除联合内界膜撕除术治疗严重后眼球壁损伤
- 目的:探讨创区脉络膜视网膜切除联合创周内界膜撕除术在眼球异物伤或眼球贯通伤所致的严重后眼球壁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前瞻性非对照连续病例系列。选择2015年10月至2016年12月间由作者本人接诊的由于眼球异物伤或眼球贯通...
- 袁钊辉段芳林晓峰
- 关键词:眼球贯通伤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 眼内异物误诊原因分析及防止措施被引量:11
- 2004年
- 目的 探讨如何避免眼内金属异物误诊和漏诊。方法 对 12例 ( 12眼 )眼内金属异物误诊、漏诊原因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12眼被误诊为葡萄膜炎 8眼、白内障 1眼、玻璃体浑浊 3眼。由于延误了治疗 ,导致视力下降。结论 必须提高医生对本病的警惕性 ,全面分析病情 ,借助X线等辅助手段 。
- 林小铭袁钊辉林晓峰闻祥根蓝育青麦光焕
- 关键词:眼内异物误诊防止措施漏诊
- 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上清液对中性粒细胞及RPE细胞炎性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
- 2011年
- 目的观察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上清液对中性粒细胞及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PE)炎性相关因子IL-1β、TNF-α、IL-6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实验研究。分离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人RPE细胞株D407共培养,加入无菌体的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培养上清液。其中细菌上清液分为50μl、100μl、250μl、500μl以及空白组、脑心浸萃液态培养基对照组6组;中性粒细胞数量分为空白组、1×10^4、5×10^4、5×10^5,4组。在6、12、24、48、72h等时间点搜集培养液上清,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培养液中IL-1β、TNF-α、IL-6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当不同剂量金黄色葡萄球菌上清液单独作用RPE细胞时,培养液中IL-1B水平随着细菌上清液剂量增加而上升、亦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但IL-6水平500μl组高于空白组,仅在24h[(23.17±3.16)ng/L;(7.61±1.53)ng/L]及48h[(35.00±4.37)ng/L;(13.17±3.27)ng/L]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26)。RPE细胞在100μl细菌上清液作用下,加人不同数量中性粒细胞共培养,5×10^5组培养液中IL-1β水平在6h[(236.62±8.20)ng/L]及12h[(447.42±35.13)ng/L]均高于其余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h:P=0.000,P=0.000,P=0.002;12h:P=0.000,P=0.000,P=0.000);培养液中IL-6的水平在12h时5×10^5组[(46.96±2.72)ng/L]亦高于其余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0,P=0.000)。在各时间点培养液中均检测不到明显的TNF-α表达。结论中性粒细胞及RPE细胞共培养体系在金黄色葡萄球菌上清液的刺激下可检测到IL-1β和IL-6表达;其中IL-1β表达在早期出现,且高水平状态维持较长。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毒力因子含量及中性粒细胞数量对引发IL-1β和IL-6的高表达起重要作用。
- 娄秉盛袁钊辉罗益文林晓峰
- 关键词:眼内炎中性白细胞
- 蛋白激酶C_α在小鼠胚胎干细胞诱导分化为神经样细胞中的表达变化被引量:2
- 2004年
- 目的:研究小鼠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C)定向诱导分化为神经样细胞过程中蛋白激酶Cα(protein kinase Cα,PKCα)的表达变化,探讨可能涉及ESC定向分化的信号机制。方法:ES-D3细胞株用不含小鼠白血病抑制因子(mouse leukemia inhibitory factor,mLIF)的ESC培养液培养4 d,形成胚胎体(embryoid bodies,EBs),再分别种植于预置有盖玻片的6孔板和直径100 mm的培养皿,经5×10-7mol/L维甲酸(retinoic acid,RA)诱导后,用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NF-200来鉴定分化细胞的类型,在诱导后第1、3、5、7和14天用Western印迹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PKCα亚型的表达变化。结果:诱导前免疫组化发现PKCα在ES-D3细胞有广泛的棕黄色的阳性表达,以细胞浆和细胞膜最明显:Western印迹发现PKCα出现一条蛋白印迹条带,分子量约为84 kD;诱导后第3天,NSE和NF-200开始表达,第7天达到高峰:诱导后Western印迹和RT-PCR方法都显示PKCα表达量急剧下降,以后逐渐升高,至第14天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结论:在RA诱导ESC定向分化为神经样细胞过程中,PKCα有独特的时空表达特点,它可能对ESC的分化有非常重要的调控作用。眼科学报2004;20:107-112.
- 高前应葛坚王智崇陈慧怡黄丹平袁钊辉
- 关键词:蛋白激酶CΑ胚胎干细胞神经样细胞信号机制
- 蛋白激酶C亚型在小鼠胚胎干细胞中的表达研究被引量:2
- 2003年
- [目的]研究5种蛋白激酶C(PKC)亚型PKC_α、PKC_β、PKC_γ、PKC_δ和PKC_ε在小鼠胚胎干细胞(ES细胞)株ES-BALB/c的表达情况。[方法]ES-BALB/c细胞株用普通ES细胞培养液培养,分别种植于预置有盖玻片的6孔板和直径100mm的培养皿,培养2d和4d后分别进行PKC亚型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印迹检测。[结果]免疫组化发现PKC_α在ES-BALB/c细胞有广泛的棕黄色的阳性表达,以细胞浆和细胞核最甚,而PKC_β、PKC_γ、PKC_δ和PKC_ε4种亚型无明显表达;Western印迹发现PKC_α出现一条蛋白印迹条带,分子质量约为84ku,而PKC_β、PKC_γ、PKC_δ和PKC_ε4种亚型无蛋白印迹条带。[结论]PKC_α在ES细胞阶段即有表达,在将来的细胞分化阶段可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PKC_β、PKC_γ、PKC_δ和PKC_ε4种亚型在ES细胞阶段没有表达。
- 高前应葛坚王智崇杨智宽黄丹平袁钊辉陈慧怡陶靖
- 关键词:胚胎干细胞蛋白激酶C蛋白表达WESTERN印迹法
- 大鼠视网膜下注射Matrigel诱导视网膜色素上皮易位和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被引量:4
- 2007年
- 目的制备视网膜色素上皮(RPE)下沉积物形成动物模型,并探讨其诱导视网膜色素上皮易位和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形成的病理过程以及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发病机制。方法将Matrigel基质胶注射于大鼠视网膜下形成视网膜下沉积物,观察视网膜色素上皮的迁移和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彤成。结果Matrigel形成视网膜下沉积物后诱导RPE易位,而沉积物换位成为视网膜色素上皮层下沉积物。REP细胞的动员需要光感受器细胞的参与。缺乏色素上皮细胞贴附的Bruch膜易受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侵袭。结论建立了一个新的视网膜色素上皮层下沉积物形成的AMD动物模型。视网膜色素上皮层下沉积物足以导致CNV穿透Bruch膜,可能导致湿性AMD发生。
- 汪振芳万鹏霞何丽文袁钊辉温容
- 关键词: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外基质脉络膜新生血管
- 胚胎干细胞联合羊膜移植治疗早期严重眼化学伤的实验研究被引量:6
- 2005年
- 【目的】探讨应用胚胎干细胞联合羊膜移植治疗早期严重眼化学伤。【方法】将培养的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胚胎干细胞(ES—GFP细胞)接种于羊膜,5-溴脱氧尿嘧啶(Brdu)标记后对严重化学伤模型眼行胚胎干细胞羊膜移植,实验共分3组,对照组、单纯羊膜移植、羊膜+ES细胞移植组,每组12只12眼,通过荧光示踪、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等检查,观察胚胎干细胞的生长分化和移植治疗效果。【结果】ES-GFP细胞能贴附在羊膜上呈集落状生长,移植治疗术后第14天,角膜溃疡穿孔:对照组5眼、单纯羊膜移植2眼、羊膜+ES细胞移植组0眼,对照组和羊膜+ES细胞移植组比较,P=O.037<0.05:角膜新生血管和角膜混浊:对照组、单纯羊膜7植组和羊膜+ES细胞移植组得分分别为3.57±0.53,2.20±0.41,1.40±0.36,和3.72±0.49.2.8±0.42,2.25±0.45, 羊膜+ES细胞移植组与对照组和单纯羊膜移植组比较P均<0.01:病理学等检查羊膜+ES细胞移植组:角膜表面羊膜呈均匀红染的纤维样结构,羊膜下多层上皮样细胞,角膜基质少量细胞浸润,新生血管少见,后弹力层轻度肿胀,上皮细胞.AE-5染色阳性,细胞核内可见BrdU阳性颗粒,荧光显微镜检查角膜上皮层可见绿色荧光带。【结论】以羊膜为载体培养ES细胞,移植到早期严重眼化学伤的眼表,ES细胞诱导分化为角膜上皮样细胞。
- 龙崇德葛坚高前应袁钊辉陶靖喻瓴
- 关键词:胚胎干细胞羊膜眼化学伤
- 挫伤性视神经病变所致的单眼盲与图形视觉诱发电位振幅关系的研究
- 2013年
- 目的探讨挫伤性视神经病变患者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振幅下降百分比与客观判断单眼盲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单眼挫伤性视神经病变病例,将患者按伤眼视力≥0.05与〈0.05分为两组,比较两组间伤眼较对侧健眼P—VEP振幅下降百分比的差异,通过ROC曲线寻找P—VEP振幅下降百分比在两组间的临界值。结果两组患者的P—VEP振幅下降百分比具有统计学显著差异(P〈0.05)。60′方格的P—VEP振幅下降百分比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04,敏感性与特异性最佳点为42.68%,30′方格的AUC为0.719,敏感性及特异性最佳点为67.4%。结论在发生挫伤性视神经病变时,当伤眼较对侧健眼P—VEP振幅下降百分比在60′方格及30′方格中分别达到42.68%与67.4%时,对客观判断单眼盲诊断具有参考价值。
- 陈彦婷汪振芳袁钊辉杨瑶娄秉盛林晓峰
- 关键词:眼挫伤视神经损伤
- 深低温保存人羊膜移植兔眼结膜重建后的组织学改变
- 2000年
- 目的:探讨深低温保存羊膜移植修复兔眼结膜缺损术后的组织学变化。方法:取12只新西兰白兔,做右眼结膜缺损模型,然后进行深低温保存的羊膜移植。在术后1周,3周,5周,12周分别处死动物取材,取术区标本(包括植片和植床)进行组织学检查,包括HE染色和PAS染色,并对术后12周的术区标本进行透射电镜检查。结果:所有术眼外观均生长良好,无植片脱落、溶解、瘢痕化或睑球粘连。术后1周,羊膜植片的死亡上皮细胞覆盖基底膜;术后3周植片原有的上皮被小而圆的结膜上皮细胞替代,有杯状细胞分化,复层或单层分布,羊膜开始溶解;术后5周结膜上皮细胞分化良好,术后12周羊膜溶解消失。透射电镜所见:术后12周上皮细胞分层排列良好,细胞内含丰富的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表层细胞有大量微绒毛,细胞之间有丰富的桥粒,基底膜完整,细胞与基底膜之间见半桥粒结构。结论:深低温保存的羊膜移植修复结膜术后,不仅外观良好,而且组织结构与正常结膜一致。因此,深低温保存羊膜是一种有应用价值的结膜替代物。眼科学报2000;16:224~227。
- 卢蓉刘金陵张洁郑湖玲袁钊辉林建贤
- 关键词:人羊膜结膜重建组织学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