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彦庆
- 作品数:3 被引量:10H指数:1
- 供职机构:山东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山东省不同时期主推小麦品种的籽粒淀粉合成比较被引量:1
- 2013年
- 籽粒淀粉含量对小麦产量和加工品质有重要影响,本实验对1949年以来山东省不同时期8个主要小麦推广品种籽粒灌浆过程中淀粉含量、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和酶基因表达的动态变化进行了比较,以期为小麦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8个小麦品种籽粒总淀粉含量和直、支链淀粉含量随着育成时间的推移表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与籽粒产量的变化一致。籽粒灌浆过程中,淀粉合成关键酶A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ase)、淀粉粒束缚淀粉合酶(GBSS)和淀粉分支酶(SBE)活性及其编码基因相对表达量呈单峰模式,在花后20 d达到顶峰;可溶性淀粉合酶(SSS)花后10 d以后呈缓慢下降的趋势。AGPase和SSS活性及其编码基因相对表达量随着品种育成年代的推移呈上升的趋势,近年选育的‘济南17’和‘济麦22’显著高于其他品种,而GBSS和SBE酶活性及其编码基因表达量变化趋势不明显。相关分析结果表明,AGPase和SSS酶活性及其编码基因表达水平与成熟期籽粒淀粉含量的相关性高于GBSS和SBE酶,说明胚乳淀粉合成在提高小麦籽粒产量方面具有重要作用,AGPase和SSS对淀粉含量的影响可能超过GBSS和SBE。
- 郭骞欢谢彦庆程敦公周连杰戴双李豪圣赵世杰宋健民
- 关键词:冬小麦淀粉合成酶基因表达
- 去除遮阴后自然强光对小偃54和8602及其杂交后代光合特性的影响被引量:9
- 2015年
- 黄淮地区冬小麦生育后期常出现阴雨寡照及连阴骤晴等不良气候,本试验目的是阐明弱光逆境解除后自然强光对冬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在抽穗至开花期对小偃54和8602及其杂交后代小偃81和212遮阴处理(约自然光40%),10 d后去除遮阴,测定恢复过程中亲本与杂交后代旗叶叶绿素含量、光合气体交换、叶绿素荧光等参数。去除遮阴初期,亲本与杂交后代都发生了光抑制,净光合速率(Pn)、叶绿素a/b比值、胞间CO2浓度(Ci)、气孔导度(Gs)、光系统II(PSII)最大量子效率(Fv/Fm)、PSII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II)、非光化学猝灭(NPQ)和电子传递到QA下游的概率(Ψo)都低于对照,并且随着去除遮阴时间的延长逐渐恢复。杂交后代小偃81在去除遮阴后比其2个亲本和另一杂交后代品系212具有相对更高的Pn、ΦPSII和Ψo,表明小偃81对环境光强变化的适应性优于其亲本,且相对较高的PSII光化学效率活性和稳定性是其在去除遮阴后拥有更高Pn的原因之一。小偃81更能适应黄淮地区小麦生育后期光照不足和连阴骤晴的不良气候。
- 周连杰谢彦庆徐文郭骞欢戴双赵世杰宋健民
- 关键词:小偃81光合特性
- 山东省不同时期主推小麦品种氮素代谢比较研究
- 本研究通过对山东省不同年代小麦品种更替过程中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对籽粒蛋白质和氮代谢转运效率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了小麦更替过程中氮代谢酶活性的演变,以期为今后小麦品种遗传改良,特别是提高籽粒产量、改善加工品质提供...
- 谢彦庆
- 关键词:蛋白质含量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籽粒产量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