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慢性
  • 3篇老年
  • 2篇阻塞性
  • 2篇阻塞性肺疾病
  • 2篇慢性阻塞性
  • 2篇慢性阻塞性肺...
  • 2篇疾病
  • 2篇肺疾病
  • 2篇肺炎
  • 1篇低T3综合征
  • 1篇低蛋白
  • 1篇低蛋白血症
  • 1篇地平
  • 1篇多奈哌齐
  • 1篇心包
  • 1篇心包炎
  • 1篇心病
  • 1篇心血管
  • 1篇心血管病
  • 1篇心血管病变

机构

  • 9篇南通市第三人...

作者

  • 9篇谭政
  • 5篇龚亚驰
  • 2篇沈寿引
  • 2篇尚鸿娣
  • 2篇杨永忠
  • 1篇李加生
  • 1篇孙健荣
  • 1篇赵萍
  • 1篇张建栋
  • 1篇申海燕
  • 1篇毛凌云

传媒

  • 3篇齐齐哈尔医学...
  • 1篇脑与神经疾病...
  • 1篇临床荟萃
  • 1篇现代诊断与治...
  • 1篇继续医学教育
  • 1篇中国中医药现...
  • 1篇临床合理用药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氨溴索雾化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效果观察
2016年
目的观察氨溴索雾化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48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2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氨溴索雾化吸入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结果治疗前2组血气分析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血气指标均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3%低于对照组的29.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满意度为100.00%高于对照组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溴索雾化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疗效显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临床血气指标,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满意度,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谭政
关键词:氨溴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血气分析
无创通气治疗慢性肺心病并Ⅱ型呼衰被引量:2
2007年
杨永忠谭政张建栋龚亚驰
关键词: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无创通气治疗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慢性呼吸衰竭高碳酸血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7
2015年
探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干预提供参考。选取收治的老年COPD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同期入院的检查排除COPD的老年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回顾性调查问卷法回顾性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病理特征,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重、BMI、吸烟情况、饮酒情况、家族病史、文化程度、户外活动、FEV1%、FEV1/FVC%、血清钙、血清磷、血清镁、尿素氮、胆固醇、肺外感染及肺炎,并做统计学分析。两组年龄分组吸烟情况、家族病史、户外活动、FEV1%、FEV1/FVC%及肺炎比较差异显著(P〈0.05);而在年龄、性别、身高、体重、BMI、吸烟情况、饮酒情况、文化程度、血清钙、血清磷、血清镁、尿素氮、胆固醇、肺外感染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OR=2.52,95%CI=1.61-5.38,P=0.033)、吸烟情况(OR=5.18,95%CI=1.58-21.33,P=0.008)、家族病史(OR=3.04,95%CI=1.42-7.34,P=0.026)、FEV1/FVC%(OR=1.52,95%CI=1.46-8.99,P=0.021)和肺炎(OR=12.73,95%CI=3.52-18.44,P=0.004)是影响老年COPD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吸烟、家族病史和肺炎是影响老年COPD的独立危险因素。
谭政
关键词:老年人COPD
miR-27-3p、miR-128-3p及miR-140-3p表达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诊疗中的价值研究
2024年
目的 探讨miR-27-3p、miR-128-3p及miR-140-3p表达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全科医学科收治的ACI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定义为ACI组,根据ACI患者3个月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RS评分)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2分)68例与预后不良组(mRS>2分)32例,另选同期于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全科医学科体检的健康者100例作为对照组。记录各组miR-27-3p、miR-128-3p及miR-140-3p表达水平并进行比较,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两变量的相关性,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miR-27-3p、miR-128-3p及miR-140-3p联合检测在ACI诊断中的效能,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ACI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ACI组平均年龄、吸烟史比例、合并高血压比例、miR-140-3p与miR-128-3p及miR-27-3p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miR-27-3p、miR-128-3p及miR-140-3p联合检测用于诊断ACI的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965,敏感度为99.00%,特异度为98.00%,表明miR-27-3p、miR-128-3p及miR-140-3p联合检测用于诊断ACI的效能更高。预后不良组平均年龄、入院时NIHSS评分、梗死体积、吸烟史比例、合并高血压比例、miR-27-3p、miR-128-3p、miR-140-3p表达水平及3个月mRS评分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均P<0.05)。经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ACI患者miR-27-3p、miR-128-3p、miR-140-3p表达水平均分别与入院时NIHSS评分、梗死体积、3个月mRS评分呈正相关(均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OR:1.546;95%CI:1.124~1.969)、入院时NIHSS评分(OR:1.721;95%CI:1.229~2.308)、梗死体积(OR:1.853;95%CI:1.436~2.786)、吸烟史(OR:1.517;95%CI:1.168~1.825)、miR-27-3p (OR:2.481;95%CI:1.452~3.201)、miR-128-3p (OR:1.692;95%CI:1.288-2.431)及miR-140-3p (OR:2.032;95%CI:1.141~1.976)均为ACI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ACI患者miR-27-3p、miR-128-3p及miR-140-3p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
毛凌云刘洋谭政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诊疗
116例老年肺炎的临床分析
2008年
目的探讨影响老年肺炎治疗效果的因素以指导临床救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2008年6月老年肺炎患者126例,按治疗转归分为好转组107例和无效组19例,分别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年龄、基础疾病种数、血清白蛋白、受累肺叶数目、开始抗感染治疗时间,并比较两组间上述指标差异。结果好转组平均年龄(70.4±5.9)岁,无效组(86.1±8.7)岁,无效组年龄明显大于有效组,t=3.84,P<0.05,无效组多种基础病、低蛋白血症、多肺叶受累、抗感染治疗不及时的比例分别为89.5%、84.2%、78.9%、21.1%,明显高于有效组的24.3%、29.9%、20.6%、5.6%。结论增龄、多种基础病、低蛋白血症、多肺叶受累和抗感染治疗不及时是影响老年肺炎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
杨永忠谭政孙健荣
关键词:老年肺炎低蛋白血症抗感染治疗
秋水仙碱治疗复发性心包炎被引量:1
2006年
李加生龚亚驰赵萍谭政
关键词:心包炎秋水仙碱随访研究
老年高血压患者体位变化对血压测量的影响
2009年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在坐位与卧位体位变化对血压测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台式水银血压计柯氏音听诊法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先坐位后卧位两种体位血压测量,对测量结果先进行自身对照比较,然后进行性别、年龄统计分析。结果老年高血压组卧位血压测量值显著高于坐位(P〈0.05),并且卧位舒张压增高女性比男性明显(P〈0.05),60-70岁的老人卧位收缩压及舒张压增高最为显著(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卧位比坐位的血压值高,且存在性别、年龄的差异。
谭政尚鸿娣龚亚驰
关键词:高血压体位血压测量
多奈哌齐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轻中度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观察被引量:5
2010年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指由于脑血管疾病或心血管病变导致脑功能障碍而产生的获得性智能损害综合征,为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早期可表现为近记忆力减退,时间和地点定向功能障碍,人格改变、行为异常等精神障碍;随着病情的进展,智能缺损更加明显,
谭政尚鸿娣申海燕沈寿引龚亚驰
关键词:轻中度血管性痴呆尼莫地平多奈哌齐慢性进行性疾病脑功能障碍心血管病变
社区获得性肺炎甲状腺激素和降钙素原水平变化特点及临床价值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血清甲状腺激素和降钙素原(PCT)水平在社区获得性肺炎(CAP)诊治中的意义及对疾病评估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住院的42例CAP患者,根据治疗效果将其分为好转组及无好转组,治疗前进行血清甲状腺激素和PCT含量测定,并监测治疗后1周血清PCT水平,再分别比较两组甲状腺激素和治疗前后机体血清PCT的水平;另外选择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CAP组与对照组甲状腺激素和治疗前后血清PCT水平。结果CAP组患者血清T3、FT3含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无好转组与好转组比较,血清T3、FT3含量更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CAP组血清PCT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P<0.05),但无好转组与好转组差异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1周,与好转组相比,无好转组血清PCT水平较高,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CAP患者血清T3、FT3水平下降,且与感染严重程度正相关,T3、FT3水平越低,病情越严重;在CAP治疗过程中,可以将血清PCT水平作为评价疗效的参考依据。
谭政沈寿引龚亚驰
关键词:肺炎血清降钙素原甲状腺激素低T3综合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