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7篇炭疽
  • 3篇蛋白
  • 3篇融合蛋白
  • 3篇受体
  • 3篇炭疽毒素
  • 3篇抗原
  • 2篇受体结合
  • 2篇位点
  • 2篇位点分析
  • 2篇抗毒
  • 2篇抗毒素
  • 2篇克隆
  • 2篇杆菌
  • 2篇保护性抗原
  • 2篇ATR
  • 2篇FC融合蛋白
  • 1篇单克隆
  • 1篇单克隆抗体
  • 1篇蛋白质
  • 1篇蛋白质表达

机构

  • 10篇军事医学科学...

作者

  • 10篇陈薇
  • 10篇徐俊杰
  • 10篇赵剑
  • 5篇董大勇
  • 4篇宋小红
  • 4篇郭强
  • 3篇付玲
  • 2篇胡显文
  • 2篇葛猛
  • 2篇李冰
  • 2篇高丽华
  • 2篇张军
  • 2篇陈惠鹏
  • 1篇殷瑛
  • 1篇刘树玲
  • 1篇孔毅荣
  • 1篇李冠霖
  • 1篇易绍琼
  • 1篇李建民
  • 1篇杨秀旭

传媒

  • 2篇军事医学科学...
  • 2篇中华微生物学...
  • 1篇生物化学与生...
  • 1篇生物工程学报
  • 1篇武警医学院学...
  • 1篇中国生物工程...

年份

  • 1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6
  • 4篇2005
  • 1篇2004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携带被插入到乙肝核心抗原蛋白或其片段内的炭疽保护性抗原表位的重组融合蛋白及其用途
本发明涉及包括携带炭疽保护性抗原的一种或数种表位的一种或数种多肽的重组融合蛋白,所述的表位多肽以单表位或组合在一起的多个表位的形式插入到乙肝核心抗原(HBcAg)蛋白或其片段的相同或不同的许可位点,形成了能够刺激机体对炭...
陈薇徐俊杰殷瑛张军李建民付玲易绍琼董大勇赵剑郭强
文献传递
炭疽毒素受体单克隆抗体的制备、鉴定及结合位点分析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制备与鉴定针对两种炭疽毒素受体(anthrax toxin receptor,ATR)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为建立ATR的检测方法、研究炭疽毒素的致病机理提供工具。【方法】以重组表达的两种ATR即毛细血管形态发生蛋白2(capkllary morphogenesis protein 2,CMG2)和肿瘤内皮标志8蛋白(tumor endothelial marker 8,TEM8)分别免疫小鼠,制备单克隆抗体,用ELISA、Western dot blotting及细胞保护性试验等方法对所制备的单克隆抗体进行鉴定和分析,并尝试应用上述单克隆抗体经双抗体夹心ELISA、Western blotting和IFA对ATR进行检测。【结果】获得针对CMG2的单克隆抗体4B5、4G3;针对TEM8的单克隆抗体2D6、4B9;以及可同时结合CMG2和TEM8的单克隆抗体2G4,其中4B5具有一定的细胞保护活性,这些单克隆抗体可用于ATR的特异性检测。【结论】本研究所制备的单克隆抗体可经ELISA、Western blotting和IFA用于ATR体内外检测,从而为探讨炭疽毒素的致病机理提供有效的研究手段。
屈野徐俊杰赵剑刘树玲郭强付玲宋小红陈薇
关键词:炭疽炭疽毒素受体单克隆抗体
炭疽毒素受体胞外区在毕赤酵母中分泌表达、纯化与活性鉴定被引量:6
2005年
使用分泌型表达载体,实现了重组炭疽毒素受体胞外区(rATR(CMG2)-EXCELL)在毕赤酵母KM71H培养物上清中的分泌表达.表达量约占培养物上清总蛋白质的20%.经过螯合柱初步纯化,每升诱导培养物可获得约1mg电泳纯的rATR(CMG2)-EXCELL.体外与配基PA结合试验和细胞保护试验显示,rATR(CMG2)-EXCELL具有很好的生物活性.rATR(CMG2)-EXCELL的成功表达为今后研究炭疽毒素受体的作用机理、发展新型炭疽治疗药物打下基础.
赵剑徐俊杰缪静李冰杨秀旭宋小红陈薇
关键词:炭疽杆菌蛋白质表达毕赤酵母
炭疽保护性抗原与炭疽毒素受体结合特征分析
2008年
目的:建立检测炭疽毒素保护性抗原(PA)与靶细胞受体(ATR)结合能力的Binding-ELISA方法,并对两者结合特征进行分析。方法:以ELISA实验为基础,建立PA与ATR结合的体外模型,并对实验中的反应条件进行优化。采用Binding-ELISA方法,通过测定不同包被蛋白、不同二价阳离子条件下的D450以及相对饱和度等参数,分析PA与两种ATR的结合特征。结果与结论:以重组PA作为包被抗原时灵敏度更高,包被浓度为2μg/ml;二价阳离子浓度为5 mmol/L。两种受体与PA的亲和力不同,其中CMG2与PA的结合能力更强;并且两者与PA结合时离子依赖特征不同,PA与TEM8的结合能力在Mn2+存在时最强,PA与CMG2的结合能力在Ca2+存在时最强。这一结果与国外报道相符,进一步说明Binding-ELISA方法用于定性分析炭疽毒素与其受体结合能力的可行性,为评价以抑制PA与ATR结合为靶点的毒素抑制剂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张军赵剑董大勇宋小红徐俊杰陈薇
关键词:炭疽毒素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炭疽毒素受体与人IgG1的Fc段融合蛋白ATR-Fc在CHO细胞中的表达被引量:5
2005年
ATR_Fc是人炭疽毒素受体(ATR)的胞外区与人免疫球蛋白IgG1的铰链区、CH2区和CH3区组成的融合蛋白。表达该蛋白是为了获得结合PA的抗体样分子,通过阻断PA与细胞受体的结合,而阻止炭疽致死毒素和水肿因子进入细胞内,可作为预防和治疗炭疽感染的生物制品。将编码炭疽毒素受体N端1_227氨基酸的基因和编码Fc段的基因连接,插入到pcDNA3.1的HindⅢ和NotⅠ位点得到表达ATR_Fc融合蛋白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ATR_Fc,并用脂质体方法将该载体转染至CHO_K1细胞中,用G418筛选并获得ATR_Fc表达水平为10~15μg(106cells·d)的基因工程CHO细胞系ATR_Fc_1D5。采用蛋白A纯化重组蛋白,并用ELISA法鉴定ATR_Fc与PA的亲和性,表明ATR_Fc可与PA特异性结合。
高丽华胡显文陈薇徐俊杰赵剑陈惠鹏
关键词:FC融合蛋白重组CHO细胞抗毒素
炭疽保护性抗原受体结合区的关键氨基酸位点分析
2005年
目的分析炭疽毒素保护性抗原(PA)受体结合区与其功能相关的关键氨基酸位点。方法通过定点突变的方法将PA的Asp683分别突变成为一系列带有不同电荷以及不同长度侧链的氨基酸,通过细胞毒性实验分别探询电荷及立体结构对其活性的影响。同时对Asp683的一些邻近氨基酸进行了定点突变的研究。结果细胞毒性实验显示,不同的突变导致了PA活性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Asp683电荷的改变对其活性的影响尤为明显,但当它突变为不带电荷的氨基酸时,PA仍然保留了一定的活性;而当Asp683突变为带正电的Lys后,PA却保留了相对较高的活性。结论Asp683所带的负电荷在PA与其受体的相互作用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但PA与其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还通过一些其他方式进行。
葛猛徐俊杰于少洋董大勇李冠霖赵剑付玲陈薇
关键词:定点突变细胞毒性实验
炭疽毒素受体及其与保护性抗原结合机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06年
本文阐述了炭疽毒素的细胞表面受体研究及其与保护性抗原结合分子机制等方面的进展。到目前为止,共发现两种炭疽毒素受体,分别由TEM8和CMG2基因编码。炭疽毒素受体的发现和鉴定对炭疽的病理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体外实验发现的受体与毒素的高亲和力也为受体本身作为炭疽的治疗剂带来了希望。CMG2和PA结合状态晶体结构的解析使我们能够对毒素进入细胞质过程的分子细节有所推论。所建立的理论模型为研究其他类型穿透细胞膜发挥作用的毒素的作用过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赵剑徐俊杰陈薇
关键词:炭疽芽孢杆菌保护性抗原
炭疽毒素受体ATRcDNA的合成和克隆及ATR-Fc融合蛋白的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被引量:4
2005年
可溶性炭疽毒素受体(sATR)可以特异性结合炭疽毒素保护抗原(PA),为获得用于中和炭疽毒素以防治炭疽感染的候选抗毒素药物,构建了表达ATRFc抗体样分子融合蛋白的真核表达载体。将全长为681bp的编码炭疽毒素受体N端1~227氨基酸的基因分成长约50~60碱基的18个寡核苷酸片段,相邻片段重叠部分为20~22个碱基,利用重叠延伸PCR和引物PCR法,将合成的片段组装与扩增,得到了含有ATR1~227的全部编码区和HindIII、BamHI位点在内的DNA片段。回收的基因片段经BamHI/HindIII双酶切连接到pUC19质粒中,挑选阳性克隆进行酶切鉴定和双向序列测定,获得了全序列正确的克隆。将ATR基因与Fc基因连接后插入pcDNA3.1载体多克隆位点HindIII和NotI之间,得到表达ATRFc融合蛋白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ATRFc,为利用CHO哺乳动物细胞表达ATRFc并研究其生物学性质奠定了基础。
胡显文高丽华陈薇徐俊杰赵剑陈惠鹏
关键词:FC融合蛋白基因合成抗毒素
炭疽致死因子结构域(LFn)与炭疽水肿因子结构域(EFn)的融合蛋白及其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炭疽致死因子结构域(LFn)与炭疽水肿因子结构域(EFn)的融合蛋白,编码融合蛋白的DNA序列和融合蛋白的氨基酸残基序列,含有所述编码序列的细菌细胞;本发明的融合蛋白包括炭疽致死因子的保护性抗原结合结构域...
陈薇郭强孔毅荣徐俊杰董大勇赵剑
文献传递
炭疽菌保护性抗原受体结合区的表达与纯化被引量:4
2004年
目的 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炭疽菌保护性抗原受体结合区。方法 将大肠杆菌外膜蛋白A(OmpA)的信号肽序列融合到炭疽菌保护性抗原 (PA)受体结合区 ,即PA结构域 4 (PA D4 )基因的5′端 ,构建成分泌型表达质粒 ,在大肠杆菌中尝试PA D4的表达 ,并对重组蛋白进行纯化和鉴定。结果 重组PA D4以可溶形式表达 ,表达量约占菌体总蛋白的 10 %。经过离子交换层析和凝胶过滤纯化 ,每升诱导培养物可获得约 10mgPA D4。蛋白N端测序表明PA D4与天然序列一致。免疫印迹试验显示PA D4可与抗PA血清结合。结论 在大肠杆菌中实现了PA D4的分泌型表达 ,为进一步评估其作为新型疫苗和潜在治疗药物的可能性打下基础。
葛猛徐俊杰李冰董大勇宋小红郭强赵剑陈薇
关键词:受体结合保护性抗原炭疽菌免疫印迹试验信号肽序列离子交换层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