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建国

作品数:27 被引量:52H指数:4
供职机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广东省教育厅育苗工程项目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文化科学
  • 7篇历史地理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哲学宗教
  • 1篇社会学
  • 1篇政治法律
  • 1篇军事

主题

  • 9篇新闻
  • 7篇民初
  • 6篇清末
  • 6篇清末民初
  • 4篇外交
  • 3篇社会
  • 3篇同业
  • 3篇同业组织
  • 3篇民国
  • 3篇记者
  • 3篇国民外交
  • 3篇报界
  • 3篇报人
  • 3篇报业
  • 2篇新闻界
  • 2篇新闻职业
  • 2篇新闻职业化
  • 2篇学术
  • 2篇社会地位
  • 2篇民国初期

机构

  • 22篇广东外语外贸...
  • 3篇复旦大学
  • 1篇密苏里大学
  • 1篇南昌大学

作者

  • 23篇赵建国
  • 1篇黄旦
  • 1篇刘祎
  • 1篇周奇

传媒

  • 2篇广西社会科学
  • 2篇暨南学报(哲...
  • 2篇学术月刊
  • 2篇新闻大学
  • 2篇五邑大学学报...
  • 1篇江汉论坛
  • 1篇广东社会科学
  • 1篇当代传播
  • 1篇安徽大学学报...
  • 1篇江西社会科学
  • 1篇甘肃社会科学
  • 1篇兰州大学学报...
  • 1篇北京社会科学
  • 1篇探求
  • 1篇新闻界
  • 1篇郧阳师范高等...
  • 1篇广东外语外贸...
  • 1篇东南传播

年份

  • 2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6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8篇2006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近代中国报人群体的兴起与社会变迁被引量:1
2008年
中国近代报业肇始于外国传教士在华创办的教会报刊。第一代报人大都由传统士人转变而来,至戊戌前后,早期报人"末路文人"的形象才有所改观。晚清政府重行新政后,形势渐变,报纸作为一种新的大众传播形式得到广泛认同,曾经不齿于士林的报人开始荣获尊重,慢慢形成自己的同业组织,各地报界团体相继组建自己的联合会。辛亥革命之后,他们在上海召开了中国报界俱进会;1919年,又召开了全国报界联合会。在报业发展过程中,报界同人形成相对独立的身份认同感和职业群体意识。他们倡导并组建为数众多的团体组织,借此表达行业的共同意愿,维护报界公益。以报界为代表的新兴群体各自以团体形式相聚合,取代血缘与地缘纽带,全面改变群体的社会处境,提升职业吸引力。报人群体的形成、发展和分化的阶段性变迁,展示了近代中国新兴群体的社会生长历程和社会群体分解重组的动态画面。
周奇赵建国
关键词:社会变迁
中国记者招待会的起源与早期形态
2010年
伴随报业发展和记者影响力的提升,记者招待会在清末已经进入国人的视野,政府与社会团体开始尝试这一全新举措,联系沟通报界。民国元年,国务院首创并大力推广新闻记者招待所,记者招待会初步定期化、制度化,渐成一种时尚。但在袁氏当国期间,报界遭遇厄运,记者招待会大多停办。共和再造后,报业一度复兴,记者招待会得到普遍推行。这一历程展示了近代记者活动与社会地位变迁,也反映出信息控制方式与传播观念的更新。
赵建国
关键词:记者招待会新闻记者
民初中日新闻界的交流与对抗——以东三省中日记者大会为中心被引量:1
2016年
民国初年,中日新闻界交流由零散发展到有组织进行,互动方式显著改变,双方联合举办东三省中日记者大会,有力提升职业交往的层次与内涵。在中日记者大会上,日本新闻界扮演国家正统代言人的角色,一味提倡"中日亲善",为侵略行径辩护,最终引起中国记者的强烈不满。这说明,中日新闻界的交往互动,不是纯粹的职业行为,而是带有浓厚的政治意味和国民外交色彩,反映两国关系的变化轨迹,并直接影响中日关系。
赵建国
关键词:民国初期国民外交新闻史报刊史
清末民初的新闻界与国民外交被引量:2
2010年
在清末民初的国民外交运动中,新闻界不仅充任民众的耳目喉舌,表达其外交意愿,而且以国民代表自居,监督政府,向导民众,时常扮演领导角色,地位作用极为显著。在对外交流方面,新闻界努力拓展渠道,建立联系网络,并创建北京中日记者俱乐部、东三省中日记者大会等国际性合作组织。民族危难之际,全国报界联合会、广州报界公会、北京新闻记者俱乐部等新闻团体活跃于政治外交大舞台,成为国民外交的重要策源地和新的活动中心。梳理新闻界以独立姿态参与国民外交的组织行为,不仅可以推动近代国民外交研究,还有助于深入了解新兴报人群体的复杂面相。
赵建国
关键词:新闻界国民外交
清末民初的广州报界公会被引量:1
2006年
清末民初,广州报界公会积极维护报界权益,充分表达民意,促成全国报界联合,扩大报界联合规模,成为当时颇具影响的社会团体之一。其组织活动反映了当时报界的思维和行为趋向,体现了民间社会势力的扩展,是考察近代国家与社会互动关系的重要视阈。
赵建国
关键词:清末民初民间社会
地域文化中的媒介:西关文化与近代广州报刊(1827—1912)
2015年
广州是近代中国报刊发行中心之一,其报刊主要集中在西关,形成独特的报刊地理景观,这一分布特征深受西关文化影响。由于西关商业氛围浓郁,以世俗生活为主导,致使西关报刊商业化和民间化趋势显著,并呈现强烈的地方色彩,成为区域文化的鲜活代表。作为地域文化中的媒介,西关报刊是比较彻底的地方性产品,具有内在的地理学属性,既是"历史的创造",又是"地理的创造"。
赵建国
关键词:近代报刊民间化
论民元时期的报界团体及其活动被引量:2
2010年
民国元年,各类报界团体纷纷涌现,在抵制报律、争取言论自由、维护报界公益等方面颇有建树,与政府当局处于明显的对立状态,表现了报界的独立态势与群体自觉。但受时局影响,报界在其黄金时代,依然危机重重,分化趋势明显。从报界的组织活动中,既可把握其结社的特征与趋向,又能窥视近代报人群体既联合又纷争的复杂面相,为近代社会群体史研究提供借鉴。
赵建国
近代中国报业同业组织发轫辨析
2006年
赵建国
关键词:报业同业组织职业认同感职业化
从“边缘”走向“中心”:早期报人社会地位的演变被引量:6
2006年
甲午战争前,报纸社会影响力的局限,造成了报人的“边缘”化。伴随近代报业的发展,报纸日益得到社会的认同,报人逐渐向“中心”迈进。报人群体意识的觉醒、同业组织的创建及其维护报界权益的活动,可视为报人努力“中心”化的例证。早期报人社会地位的演变反映了近代报业发展的大致脉络,从中亦可感知报人的社会遭际。
赵建国
关键词:报人社会地位
近代北京报界公会述评被引量:2
2006年
北京报界公会是近代北京地区第一个报业同业组织,在抵制报律、争取言论自由、维护报界公益等方面颇有建树,其成立与组织活动是北京报界群体意识日益自觉的一个显例,可借此把握北京报界结社的特征与趋向。
赵建国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