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路卯

作品数:9 被引量:14H指数:2
供职机构:晋城煤业集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篇危急
  • 2篇危急值
  • 1篇血栓
  • 1篇血栓前状态
  • 1篇血栓形成
  • 1篇血液
  • 1篇血液分析
  • 1篇养成
  • 1篇药物
  • 1篇药性分析
  • 1篇医师
  • 1篇幼稚
  • 1篇幼稚粒细胞
  • 1篇预后
  • 1篇预后评估
  • 1篇预警
  • 1篇预警机制
  • 1篇深静脉
  • 1篇深静脉血栓
  • 1篇深静脉血栓形...

机构

  • 5篇晋城煤业集团
  • 4篇晋煤集团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作者

  • 9篇路卯
  • 3篇张晋会
  • 2篇王晋霞
  • 1篇张丽霞
  • 1篇张丽霞
  • 1篇贾晋生
  • 1篇李美蓉
  • 1篇张建新
  • 1篇王晋平
  • 1篇李飞莹

传媒

  • 3篇基层医学论坛
  • 1篇中国卫生检验...
  • 1篇标记免疫分析...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中国药物与临...
  • 1篇检验医学与临...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假肥大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2个核心家系DMD基因分析
2013年
目的对临床疑诊Duchenne/Becker肌营养不良患儿进行基因诊断,同时进行携带者筛查。方法收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采用多重连接依赖的探针扩增(MLPA)方法对患儿及其母亲的DMD基因进行突变检测。结果确诊2例患儿均为DMD基因的缺失突变,母亲为携带者。先证者1为DMD基因45-47号外显子缺失,其母亲为45-47号外显子的杂合缺失突变;先证者2为DMD基因20-34号外显子缺失,其母亲为20-34号外显子的杂合缺失突变。结论MLPA进行DMD基因检测是确诊Duchenne/Becker肌营养不良的快速方法,同时可进行携带者筛查,为遗传咨询提供准确信息。
李美蓉路卯毋晋萍
关键词:BMDDMD基因基因缺失
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预警机制可行性研究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观察血浆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水平在围手术期的动态变化规律,筛选早期识别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特异性、敏感性高的监测指标。方法选择在我院择期行股骨骨折内固定或股骨头置换术患者76例为试验组,2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免疫比浊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检测术前,术后1、3、5、7 d机体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D-二聚体(D-D)、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栓前体蛋白(TpP)、纤维蛋白原(FIB)含量、人抗凝血酶-Ⅲ(AT-Ⅲ)、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组织因子(TF)水平。结果同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患者术前PT、APTT、GMP-140、TpP、AT-Ⅲ、FIB、t-PA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D、vWF、TF同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手术前比较,D-D、GMP-140、TpP、FIB、TF、t-PA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T-Ⅲ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围术期患者机体处于高凝状态(血栓前状态),有利于深静脉血栓形成。机体凝血活性增强、抗凝及纤溶活性减弱共同形成了术后高凝状态的病理学基础。2GMP-140、vWF、AT-Ⅲ、D-D、FIB是反映血栓前状态的可靠指标。这些指标的动态变化对早期发现围手术期患者是否处于血栓前状态,针对性采取深静脉血栓预防措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张建新王晋平路卯
关键词: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血栓前状态手术期间预警
浅谈基层医院检验医师之养成
医学实验室应当提供临床检验结果的解释和咨询服务,基层医院在检验医师人员和岗位都不具备的情况下,检验技师通过加强自身学习,不仅要做好检验基础质量,还要努力学习临床知识,通过加强与临床的交流和沟通,达到检验医9币的作用,才能...
路卯
关键词:检验医师
血液常规检测幼稚粒细胞的临床价值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通过1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病例,探讨血常规检测幼稚粒细胞(IG)对临床诊断的重要性。方法通过血常规检测IG升高或仪器有IG报警信息,对其进行推片染色镜检,观察是否有幼稚细胞存在。结果患者3次检查血常规,仪器均提示患者IG的计数、比例升高,同时该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减少,但淋巴细胞比例呈进行性上升趋势。患者经临床普通抗病毒治疗病情一直未见缓解,检验员根据患者IG持续升高的表现做了外周血涂片检查,镜检观察到大量IG,后建议临床行骨髓穿刺,查骨髓象确诊患者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及时避免了误诊。结论通过血常规检测有效筛选IG升高或有IG报警的样本,可及时发现白血病,对诊断白血病有重要作用。
路卯包旭光王晋霞
关键词:幼稚粒细胞急性白血病血液分析
死亡病例危急值和部分检验数据的观察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回顾分析患者临终前检验数据的特点,寻求危急值报告的价值,探讨如何能为患者更好服务。方法回顾近2年本院的死亡病例资料,收集患者临终前3 d的检验数据,分析检验项目的使用情况及检验数据特点,结合危急值设置和报告,综合评价检验结果。结果危急值报告率约是11.4%,非危急值数据报告率约是88.6%。结论对绝对多数非危急检验报告及数据,医务工作者更应慎之又慎密切联系病人的实际情况进行客观评判。危急值设置要同临床沟通,针对不同科室设置不同的项目和范围,利用医院的信息管理平台或手机短信平台,及时、准确地将检验数据报告给临床,才能保证医疗质量,才是建设和谐医疗环境的必由之路。
路卯张晋会王晋霞张丽霞李飞莹
关键词:危急值死亡病例
检验危急值模拟评估病危患者预后的可行性研究
2015年
目的探索用危急值来评估病危患者预后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采用类似诊断试验的统计评价方法,用危急值出现与否来评价病危患者的预后。结果用危急值的出现来评估病危患者的敏感度为61.44%,特异度为75.17%,误诊率为24.83%,漏诊率为38.56%。结论病危患者病情复杂,各种指标有着不同的临床意义,用危急值报告来估计病危患者的预后有一定的局限性,临床医护应当根据患者病情的变化来正确评估,适时调整治疗方案;检验工作人员应当严格执行危急值报告制度,保持与临床良好的沟通机制。
路卯
关键词:预后评估危急值
尿胆原定性试验的临床意义再探讨
2016年
目的探讨尿胆原定性检测临床意义的新观点。方法通过调查一段时间内尿胆原定性检测情况,结合患者临床病例资料以及尿胆原肠肝循环的特点,综合评价尿胆原检测的价值。结果尿胆原检测的阳性率为3.73%,住院患者的阳性率约是门诊或健康体检者的5倍。结论建议尿胆原定性试验的临床意义:健康人宜为阴性,阴性也可见于回肠末端以上部位肠梗阻,包括完全阻塞性黄疸的患者;阳性常见于溶血性疾患及肝实质病变,如肝炎,也可见于回肠末端以下部位肠道梗阻的患者。
路卯
晋城地区健康人群缺血修饰白蛋白的参考区间
2019年
目的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建立缺血修饰白蛋白(ischemia modified albumin,IMA)的生物学参考区间。方法应用日立7600全自动分析仪,采用白蛋白-钴结合法测定786例健康人群的血清IMA水平,建立晋城地区健康人群IMA参考区间。结果晋城地区健康人群不同性别组IMA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性各年龄组段IM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参考区间IMA< 75.78U/mL ,男性各年龄组段IM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参考区间是IMA<73.11U/mL。结论由于各实验室的检测系统不一致,检测对象也有一定的区域性,因此建立本地区IMA的参考区间十分重要,有利于临床及时诊断急性心肌缺血,也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ACS)早期辅助诊断指标。
张丽霞李飞莹张晋会路卯
关键词:缺血修饰白蛋白
我院近5年大肠埃希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2015年
目的:调查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变迁,为临床医师用药管理及医院感染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VITEK 2 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仪对2010年—2014年我院分离出的大肠杆菌进行鉴定,采用WHONET5.6及SPSS10.0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2010年—2012年,我院大肠埃希菌在临床中的分离率为15%左右,而2012年—2014年上了一个台阶,稳定在20%左右。阳性率最高的三类标本分别是引流液、分泌物类及尿液;阳性率最高的三个科室分别是重症医学科、神经外科及泌尿外科。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2010年为43.6%、2011年为55.6%,之后逐年稳步下降至45.2%,略高于2010年。我院检出的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高达92.0%~96.4%,对头孢类的耐药率也较高,但有下降趋势;对第四代头孢菌素头孢替坦比较敏感,对亚胺培南及厄他培南在近3年内100%敏感。结论我院大肠埃希菌对各种常用药的耐药率虽在5年内有所下降,但仍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应加强对细菌耐药性的监控,遏制多药耐药菌的产生与流行。
路卯贾晋生张晋会
关键词:大肠埃希菌抗菌药物耐药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