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妍
- 作品数:12 被引量:48H指数:4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培养项目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卫生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听力障碍婴幼儿的早期干预
- 国内、外研究均表明,婴幼儿听力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出生缺陷。在所有新生儿中,双侧听力障碍的发生率约为0.1[%]-0.3[%],其中重度及极重度听力障碍约占0.1[%]。本文介绍了早期干预的涵义和重要性,分析了国外听力障碍婴...
- 黄丽辉郭莹郑妍蒋文博
- 关键词:听力障碍婴幼儿干预策略
- 文献传递
- 语前聋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前语言交流能力发展被引量:8
- 2014年
- 目的分析人工耳蜗植入后儿童前语言交流能力的发展规律,探讨其与其它听觉及言语评价指标的相关性,为早期听觉言语康复评估提供依据。方法对23例接受国产人工耳蜗植入术的语前聋儿童进行一年的随访,手术月龄12~66个月,平均35±3个月。分别于开机时及开机后1、3、6、9、12个月使用录像分析法对患儿的轮流交流、主动交流、视觉交流及听觉注意4项前语言交流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估;同时使用听觉行为分级(CAP)、言语可懂度分级(SIR)问卷对其听觉和言语能力进行评估。结果随术后开机时间延长,患儿的轮流交流和听觉注意能力呈显著增长趋势(P〈0.05),前6个月增长较快(P〈0.05),后6个月缓慢增长(P〉0.05);患儿主动交流和适时的视觉交流能力得分较低,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CAP和SIR得分与轮流交流和听觉注意能力相关。结论随着人工耳蜗使用时间的延长,患儿逐步建立了听/说的交流模式;前语言能力评估结果与CAP和SIR得分有相关性,三者结合可相互印证并能更全面准确地对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儿童早期听觉、语言和交流能力进行评估。
- 孟超陈雪清董瑞娟郑妍徐天秋吕静钟妍李颖郭倩倩
- 关键词:儿童人工耳蜗
- 门诊式康复模式在听障婴幼儿中的应用
- 门诊式康复模式是指,将门诊治疗模式应用到听障儿童康复当中。患儿家长带领患儿来到康复中心,就如同来到医院就诊一样,患儿每日接受康复训练后,由家长接回。本研究主要针对门诊式康复模式在听障婴幼儿康复训练中的应用情况,探讨门诊式...
- 郑妍
- 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术后音乐能力发育研究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探讨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术后音乐能力的发展趋势,为人工耳蜗植入儿童音乐能力评估提供临床资料。方法:26例人工耳蜗植入儿童,手术年龄为11~68个月,平均35.6个月;以76例1~24月龄的听力正常婴幼儿作为对照组,平均月龄6.1个月。使用小龄人工耳蜗儿童音乐能力等级量表进行评估。人工耳蜗植入儿童评估分别在开机时,开机后1、3、6、9、12及24个月时进行;听力正常婴幼儿评估分别在1、3、6、9、12及24月龄时进行。结果:人工耳蜗植入儿童的音乐能力得分随人工耳蜗使用时间的延长而显著提高(P〈O.05),听力正常婴幼儿的音乐能力得分亦随年龄的增长而显著提高(P〈O.05)。经两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人工耳蜗植入儿童与听力正常婴幼儿在听力年龄为1、3、6、9、12个月时音乐能力得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在听力年龄为24个月时音乐能力得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开机后音乐能力随人工耳蜗使用时间的延长而显著提高,并在开机12个月内呈现快速增长趋势。
- 郑妍刘博董瑞娟徐天秋陈静陈雪静钟妍孟超王红陈雪清
- 关键词:儿童耳蜗植入术
- 儿童选配助听器后前语言交流能力发育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本研究利用"录像分析法"对聋儿选配助听器后前语言交流能力进行评估和分析,为制定合理的康复训练计划提供临床依据。方法研究对象为60名选配助听器的语前聋儿童。选配助听器时年龄为4-49个月,平均22.4±14.6个月。根据选配助听器时的听力损失程度将儿童分为A组(中度听力损失,11名)、B组(重度听力损失,36名)、C组(极重度听力损失,13名)。另外根据耳聋儿童选配助听器时的年龄,将儿童分为a组(选配助听器时年龄≤2岁,41名)、b组(选配助听器时年龄>2岁,19名)。使用"录像分析法"分别在选配后0(初次选配时)、3、6和12个月对儿童的轮流交流、视觉交流、主动交流和听觉注意四项前语言交流能力进行评估。结果 A、B、C三组儿童选配助听器一年内轮流交流及听觉注意能力得分均呈显著增长(P<0.05),而视觉交流及主动交流能力得分均无显著变化(P>0.05)。a、b两组儿童选配助听器一年内轮流交流能力得分均呈显著增长(P<0.05)。a组儿童选配助听器一年内听觉注意能力得分无显著增长(P>0.05)。b组儿童选配助听器一年内听觉注意能力得分呈显著增长(P<0.05)。a、b两组儿童选配助听器一年内视觉交流和主动交流能力得分均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耳聋儿童使用助听器时间越长,前语言交流能力越好。聋儿听力损失程度越轻,选配助听器后前语言交流能力发育速度越快。录像分析法可用于评估分析选配助听器后聋儿前语言交流能力。
- 李颖陈雪清刘海红孟超郭倩倩郑妍张华吴燕君孔颖
- 关键词:儿童助听器耳聋
- 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听力言语辨别能力研究
- 目的评估汉语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听力言语辨别能力。方法通过儿童听力言语康复分类训练汉语视听系统对人工耳蜗植入儿童进行字词长短、声调辨别、元音辨别及辅音辨别测试,通过分析其言语辨别得分情况,从而评估人工耳蜗植入儿童的听力言语辨...
- 刘海红陈雪清刘博孔颖郑妍
- 关键词:儿童耳蜗植入
- 文献传递
- 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听力言语辨别能力研究被引量:4
- 2008年
- 目的评估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听力言语辨别能力,为听力言语康复训练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儿童听力言语康复分类训练及评估的汉语视听系统对32例人工耳蜗植入儿童进行字词长短、声调辨别、元音辨别及辅音辨别测试,通过分析其言语辨别得分情况,评估人工耳蜗植入儿童的听力言语辨别能力。结果字词长短、声调辨别、元音辨别及辅音辨别得分分别为96.69、81.52、87.96和69.28分,经统计学分析,不同测试项目和不同受试者间的辨别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①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对于字词长短、声调辨别、元音辨别及辅音辨别的难易度具有显著性差异,听力言语康复训练应遵从难易程度循序渐进的开展;②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在声调辨别、元音辨别及辅音辨别测试中呈现出较大的个体差异;③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声调辨别得分与其在语音学中难易程度相比明显下降。
- 刘海红陈雪清刘博孔颖郑妍
- 关键词:儿童
- 中国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前语言交流能力发育研究被引量:13
- 2011年
- 目的:探讨中国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前语言交流能力的发展规律,为早期预测康复效果及制定合理的康复训练计划提供依据。方法:30例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语前聋儿童参与本次研究,术前均为极重度聋。所有患儿使用人工耳蜗的时间均在12个月以内,平均5.8个月。使用录像分析法对患儿的轮流交流、主动交流、视觉交流及听觉注意等4项前语言交流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估。结果:患儿的轮流交流能力呈快速增长趋势,其中有声回应能力也以相同的方式增长,而以肢体动作进行的回应则呈缓慢降低趋势。患儿主动交流和适时的视觉交流能力得分较低,呈缓慢增长,听觉注意能力呈逐步增长趋势。结论:随着人工耳蜗使用时间的增加,患儿初步建立起了"听/说"的交流模式,并越来越倾向于以发声的方式进行交流。录像分析法可用于评估中国人工耳蜗植入患儿前语言期交流能力。
- 陈雪清陈冬旭蒋文博郑妍龚树生
- 关键词:人工耳蜗儿童
- 人工耳蜗植入者声调识别及音乐感知的研究现状被引量:4
- 2008年
- 人工耳蜗(cochlear implant.CI)是用于成人及儿童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听力康复的神经替代物.其功能是取代病变的内耳毛细胞直接电刺激听神经而产生听觉.是目前唯一可用于人体的市场化神经替代物.使极重度耳聋患者获得或重建听力的装置。近20年来.随着多导人工耳蜗技术的完善.植入者的言语识别率逐渐提高.但对音乐感知和调式语言的学习仍有不足之处。研究者越来越关注人工耳蜗对声调识别和音乐感知的效果评价.本文仅就近几年对这两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 郑妍刘博
- 关键词:人工耳蜗技术音乐感知声调识别植入者听力康复内耳毛细胞
- 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术后音乐能力发育研究
- 目的 探讨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术后音乐能力发展趋势,为人工耳蜗植入儿童音乐能力评估提供临床资料.方法 本研究共有26例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参与,手术年龄为11至68个月,平均35.6个月.另有76例1-24月龄的听力正常婴幼儿作...
- 郑妍刘博董瑞娟徐天秋陈静陈雪静钟妍孟超王红陈雪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