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劲松
- 作品数:10 被引量:24H指数:3
- 供职机构: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子宫肉瘤临床与预后分析——附45例报告
- 2007年
- 目的:总结子宫肉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探讨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对45例子宫肉瘤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病理类型、诊断、治疗及影响其预后的因素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子宫肉瘤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不规则阴道流血(76%),其次为下腹痛、下腹包块;B超及CT的诊断或可疑诊断率分别为33%、40%,诊断性刮宫阳性率47%;该组患者的2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60%、44%,患者的年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不同则预后不同(P<0.05)。结论:子宫肉瘤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主要为不规则阴道流血,诊断性刮宫对其确诊有较大的帮助。子宫肉瘤患者的年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对其预后有明显影响。
- 李华淑刘伏香陈劲松
- 关键词:子宫肉瘤子宫平滑肌肉瘤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子宫恶性中胚叶混合瘤误诊预后
- 血浆hs-CRP、vWF、vWF-cp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相关性研究
- 目的:检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中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及其裂解酶(vWF-cp)治疗前后水平变化,探讨它们在ACS发病机制...
- 陈劲松
- 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征高敏C反应蛋白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
- 文献传递
- QT离散度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冠状动脉再通的价值
- 2004年
-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2h。应用QT离散度(QTd)的减少评价闭塞冠状动脉再通的价值。方法对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尿激酶溶栓前及后2h做心电图并计算QTd、QTcd的值,根据溶栓后QTd值变化分为QTd未减少仍>70ms组,QTd减少但在60-70ms之间,QTd减少至<60ms组,并于溶栓后2h行冠状动脉造影观察闭塞动脉再通情况。结果溶栓后2h随QTd的减少值的增加,冠状动脉血管的开通有增加趋势(P<0.05),QTd减少至<60ms组,冠状动脉血流达TIMI2—3级的可能性高于其它组(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2h QTd减少至<60ms可作为判定冠脉再通的间接指标。
- 贺巧云匡希斌朱翔陈劲松蒋娜
- 关键词:QT离散度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冠状动脉
- 可溶性凝血酶调节蛋白结合的低密度脂蛋白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中的表达变化及意义被引量:1
- 2005年
- 目的 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可溶性凝血酶调节蛋白(soluble thrombomodulin,sTM)的水平变化,探索sTM参与或影响动脉粥样硬化发病过程的可能机制。方法 实验收集正常人、稳定型心绞痛、变异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各24份),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sTM含量;密度梯度超速离心分离血浆脂蛋白组分,结合ELISA法分析sTM与脂蛋白结合情况及其变化。结果 各组冠心病患者的血浆sTM均显著升高。但三组冠心病患者之间的sTM变化没有显著性差异,在心肌梗死患者组还有一定的下降趋势。进一步研究发现冠心病患者血浆LDL可结合sTM,且这种现象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进展密切相关。血浆LDL组份中sTM的含量由5.6±1.7ng/mg蛋白显著上升至稳定型心绞痛的65.1±11.3ng/mg、变异型心绞痛组的117.9±20.8ng/mg、急性心肌梗死组的126.4±19.4ng/mg.后两组与稳定型心绞痛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血浆LDL组份中sTM的含量增高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进展、不稳定斑块的形成有关。
- 严鹏科刘康桐阮长耿蒋佩陈劲松匡希斌
- 关键词:凝血酶调节蛋白可溶性低密度脂蛋白急性冠脉综合症
- Toll样受体4信号通路分子与慢性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分析被引量:14
- 2016年
-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4(TLR-4)信号通路分子变化与慢性心力衰竭(CHF)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117例CHF患者(病例组)和同期109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外周血单核细胞中TLR-4、核转录因子kappa B(NF-κB)和髓样分化因子(My D88)的表达情况,分析它们与CHF的心功能分级、浆膜腔积液、再次入院和全因死亡的关系。结果病例组的外周血单核细胞的TLR-4、NF-κB和My D88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不同NYHA分级CHF患者的TLR-4(F=4.026,P=0.032)、NF-κB(F=5.152,P=0.025)和My D88(F=7.323,P=0.019)水平具有显著差异;随访期间发生全因死亡患者的TLR-4(t=-2.149,P=0.033)和My D88(t=-2.506,P=0.014)水平显著高于未死亡者;TLR-4作为预测发生全因死亡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3%和77%,而My D88分别为77%和71%。结论 TLR-4信号通路分子与CHF的心功能密切相关,TLR-4和My D88是潜在的全因死亡预测分子。
- 陈劲松刘运阳曾高峰刘访遥黄冰袁慧英
- 关键词:TOLL样受体4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预后
- 血清炎性标志物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危险分层作用的研究进展
- 2004年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ACS)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急性心肌梗死(Am)及心源性猝死,是冠心病患者住院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严重地危害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冠状动脉不稳定性粥样斑块的破裂、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造成冠脉闭塞是ACS的发病机制已成为共识。目前认为,炎症反应在粥样斑块的不稳定性和破裂中起重要作用,现已证实细胞因子、粘附分子、C反应蛋白、CD40-CD40L、金属蛋白酶(MMPS)、核因子κB、孕相关血浆蛋白-1(PAPP-1)等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内主要细胞成分如血管内皮细胞、
- 陈劲松匡希斌
- 关键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炎性标志物粥样斑块ACS血清
- 血浆hs-CRP、vWF及其裂解酶含量与急性冠脉综合征被引量:6
- 2008年
- 目的:检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急性心肌梗死(AMI)等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中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及其裂解酶(vWF-cp)水平,探讨它们在AC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和相互联系。方法:研究对象分UAP组和AMI组(入院即刻采血),稳定型心绞痛(SAP)组和正常对照组(于入院次日空腹采血),各组均17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浆vWF浓度和hs-CRP含量,以残余胶原结合力试验测定血浆vWF-cp活性水平。所有入选对象均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结果:①UAP组和AMI组血浆hs-CRP与vWF水平均高于SAP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②UAP组和AMI组血浆vWF-cp活性水平均低于SAP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③ACS患者血浆hs-CRP与vWF水平间呈显著正相关(r=0.67,P<0.01),而血浆vWF-cp与vWF、hs-CRP无明显相关关系。结论:①血浆hs-CRP、vWF水平升高可能是预测ACS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的指标;②血浆vWF-cp活性降低在ACS血栓形成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 陈劲松匡希斌
-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C反应蛋白质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 急性冠脉综合征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的关系被引量:3
- 2007年
-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vWF-cp)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ACS分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组,其中UAP17例,AMI17例,分别于急性期(入院后即刻)和恢复期(4周)采血;稳定型心绞痛(SAP)组17例和健康对照组17例,入院次日空腹采血。所有入选对象均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应用残余胶原结合力试验测定血浆vWF-cp活性水平。结果①UAP组[(53.17±11.72)%]和AMI组[(46.47±11.81)%]急性期血浆vWF-cp活性水平均低于SAP组[(77.00±10.42)%],(P<0.01)和正常对照组[(80.79±17.25)%],(P<0.01),而UAP组和AMI组之间比较、SAP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②UAP组(53.17±11.72)%]和AMI组[(46.47±11.81)%]vWF-cp活性水平急性期低于恢复期[UAP组(79.58±7.588)%;AMI组(81.41±6.851)%],(P<0.01)。结论血浆vWF-cp活性降低在ACS血栓形成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 陈劲松匡希斌
- 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征WILLEBRAND因子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及其裂解酶
- 2007年
-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von Willebrand factor cleaving protease,vWF-cp)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分不稳定型心绞痛组17例和急性心肌梗死组17例,分别于急性期(入院后即刻)和恢复期(4周)采血。稳定型心绞痛组和对照组各17例,入院次日空腹采血。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浆vWF活性水平,残余胶原结合力试验测定血浆vWF-cp活性水平。结果①血浆vWF活性水平:不稳定型心绞痛组110%±25%、急性心肌梗死组急性期131%±25%,均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84%±19%和对照组72%±13%(P<0.01);亦高于恢复期(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恢复期为77%±9%,急性心肌梗死组恢复期76%±11%)(P<0.01﹚;②急性期血浆vWF-cp活性水平: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为53%±12%、急性心肌梗死组46%±12%,均低于稳定型心绞痛组77%±10%和对照组81%±17%(P﹤0.01);亦低于该组恢复期(不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组恢复期分别为80%±7%和81%±7%,P﹤0.01);③恢复期各项指标与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vWF水平升高、vWF-cp活性降低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血栓形成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 陈劲松匡希斌陈海燕陈琳
- 关键词:冠心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
- 奥曲肽对结肠癌细胞SW480及Wnt/β-catenin信号传导通路的影响
- 目的:
研究不同浓度生长抑素类似物奥曲肽对结肠癌细胞增殖、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探讨奥曲肽对结肠癌细胞Wnt/β-catenin信号传导通路中相关基因及β-catenin 和phosph-β-catenin蛋白...
- 陈劲松
- 关键词:结肠癌奥曲肽基因芯片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