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慧娴 作品数:7 被引量:43 H指数:4 供职机构: 中山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国地质调查局科研项目 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环境科学与工程 生物学 更多>>
大亚湾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元素形态特征、控制因素及风险评价分析 被引量:21 2014年 为了解大亚湾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状况,对大亚湾海域23个点位表层沉积物中7种重金属元素(Cr、Ni、Cu、Pb、Zn、Cd、As)的质量分数、形态特征、来源控制因素以及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研究。采用优化BCR提取法分析重金属元素赋存形态,并依据各种重金属元素的形态特征与沉积物基质属性进行了相关因子分析,了解其分布的控制因素。结果表明:大亚湾沉积物重金属元素呈现环带状分布特征,从岸向湾内逐渐减小;重金属元素质量分数的高值区主要分布于大鹏澳、哑铃湾及范和港附近;重金属元素赋存形态中Cr、Ni、Cu、Zn、As主要以残渣态存在,Pb主要以可还原态存在,Cd主要以酸提取态存在;7种重金属元素各自非残渣态所占比率从大到小为Pb(78.83%)、Cd(78.65%)、Cu(48.54%)、Zn(48.10%)、Ni(38.31%)、Cr(28.43%)、As(27.76%),即Pb最高,As最低,表明Pb的迁移性最强;通过因子分析,大亚湾重金属主要为沿岸自然风化产物的输入,其次为工业废水及养殖污水。运用酸提取态风险评估法对重金属元素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评价,发现研究区所选重金属元素综合风险评价Cd为高风险,其余重金属为中低风险等级。 曹玲珑 王建华 黄楚光 倪志鑫 金钢雄 瓦西拉里 陈慧娴关键词:重金属元素 福建九龙江河口第四纪沉积物特征及沉积环境演变 被引量:8 2014年 根据福建九龙江河口ZKl孔及ZK7孔沉积物AMS (Accelerator Mass Spectrometry,加速器质谱测年技术)14C测年、古地磁和剖面特征分析,进行该地区的第四纪地层划分,依据粒度特征,结合磁化率、微体古生物和Sr/Ba等环境代用指标进行沉积相分析,重建了该区晚第四纪的古环境演变历史。结果表明:(1)九龙江河口第四纪沉积时代为晚更新世中期至全新世晚期。(2)上更新统沉积可划分为下部龙海组洪冲积相和上部东山组河漫滩相沉积,中间有10ka的沉积间断,末次冰期又再遭受风化剥蚀作用,推测有5—6ka的风化剥蚀期。(3)全新统最早沉积年代约为14kaBP,依次出现河口湾相、河口砂坝一分汊河道相、潮滩相沉积。(4)根据年代学数据和沉积相变化,重塑了该区晚第四纪沉积环境变化过程,为该区的第四纪研究和工程地质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 陈慧娴 骆美美 王建华 苏志华 金刚雄 瓦西拉里 杨小强 曹玲珑关键词:沉积相 古环境 伶仃洋ZK19孔晚第四纪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4 2016年 依据对珠江口伶仃洋海域ZK19孔岩芯材料的沉积学、年代学和沉积地球化学研究,探讨了该海域古环境演变特征。该孔以末次盛冰期风化层为界,存在2个沉积旋回和2次海侵事件。微量元素质量分数、主量元素(Al2O3/Na2O值、Mg O/Al2O3值、Sr/Ba值及V/Cr值等),化学蚀变指数(CIA)和化学风化指数(CIW)的变化特征,反映了MIS4晚期至MIS3初期,该地由陆相向滨海相过渡,气候从偏冷逐渐升温,海平面逐渐上升,但速度较慢;MIS3该地为河口湾相,气候进一步转暖,海平面以较大幅度上升;MIS2阶段(末次盛冰期)海平面大幅下降,气候变冷;MIS1的8―12 cal.ka B.P.气候逐渐转暖,海平面快速上升,为河流相―滨海潮滩相―河口湾浅滩相―河口湾相;中全新世大暖期,受水下滩槽地貌侧向迁移影响,该孔地层遭剥蚀;晚全新世3 cal.ka B.P.以来,气候整体相对稳定,较早全新世温暖,沉积环境依次为河口湾相―三角洲前缘斜坡相―三角洲前缘浅滩相。 瓦西拉里 王建华 陈慧娴 吴加学 陶慧关键词:珠江口 晚第四纪 地球化学 古环境 光释光测年方法与应用 被引量:3 2013年 光释光测年是第四纪地质常用的定年方法,本文详细介绍了光释光测年的原理、取样方法,实验室流程。其中实验室的操作,包括预处理、辐射剂量率的测定和等效剂量的测定。最后文章综述了光释光测年在考古、黄土、湖泊沉积、海岸砂丘、古洪水事件、古地震等第四纪研究领域的应用。 陈慧娴关键词:光释光 测年 第四纪 重金属污染与农业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探究 重金属是指汞(Hg)、镉(cd)、铅(Pb)、铬(cr)以及类金属砷(As)等生物毒性显著的元素,也指具有一 定毒性的一般重金属,如锌(zn)、铜(cu)、镍(Ni)、钴(co)、锡(sn)等。重金属含量对农作物的生长有... 瓦西拉里 陈慧娴关键词:重金属污染 粮食生产 可持续发展 珠江口伶仃洋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分布、赋存形态及来源分析 被引量:8 2014年 2011年对珠江口伶仃洋31个点位表层沉积物中主要的重金属Cr、Ni、Cu、Pb、Zn、Cd和As含量、分布特征及来源因素进行了研究。采用了BCR提取法分析各种重金属赋存形态,并依据各种重金属的形态特征进行了因子分析,了解其分布的控制因素。结果表明:伶仃洋沉积物重金属分布特征为从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小,各元素在伶仃洋西线沿岸的浓度普遍高于东线沿岸区域,研究区西滩北段区域成为重金属高值区。伶仃洋Cr、As、Ni主要以残渣态存在,Pb主要以可还原态存在,Cd主要以酸提取态存在,而Cu、Zn在各形态中比较分散。各重金属非残渣态比重Cd为最高,As为最低,各元素非残渣态在平面上的分布与总量分布模式基本一致,所以,伶仃洋海域通过总量来确定区域重金属污染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是可靠的。因子分析结果表明,伶仃洋重金属主要为人为污染物的排放(包括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其次为流域自然风化产物的输入。 王建华 黄楚光 倪志鑫 金刚雄 曹玲珑 陈慧娴 瓦西拉里关键词:珠江口 表层沉积物 重金属 赋存形态 厦门湾-九龙江口地区MIS 4以来孢粉组合特征及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3 2014年 根据厦门湾-九龙江口地区3个钻孔的孢粉组合特征分析,结合沉积相和年代数据,探讨本区晚更新世以来的古气候和古环境演变。孢粉分析结果表明,MIS4阶段早期以来该区的古气候演变包括:晚更新世偏冷干-早中全新世(约8~5.5 cal. ka BP)温干转热湿-晚中全新世(约5.5~2.5 cal.ka BP)较暖湿转温和稍干-晚全新世(约2.5 cal.ka BP至今)暖湿等的波动和变化。晚更新世全球范围的大幅降温在本区影响较大,全新世气候变化的特点是温湿度在一定幅度中波动,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干扰在晚全新世以来有明显的体现。 瓦西拉里 王建华 郑艳伟 骆美美 陈慧娴 黄康有 曹玲珑关键词:孢粉 古气候 第四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