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诱发电位
  • 3篇运动诱发电位
  • 2篇上肢
  • 2篇上肢运动
  • 2篇麻醉
  • 1篇异丙酚
  • 1篇异氟醚
  • 1篇神经肌
  • 1篇神经肌肉
  • 1篇神经肌肉阻滞
  • 1篇术中监护
  • 1篇全静脉麻醉
  • 1篇麻醉方法
  • 1篇静脉
  • 1篇静脉麻醉
  • 1篇肌力
  • 1篇肌力减退
  • 1篇肌肉
  • 1篇监护
  • 1篇MEP

机构

  • 3篇复旦大学

作者

  • 3篇陈旎
  • 2篇周守静
  • 2篇谢致
  • 2篇严惠昌
  • 1篇陈炜
  • 1篇顾士欣
  • 1篇李盛昌
  • 1篇徐启武
  • 1篇车晓明

传媒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临床麻醉学杂...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年份

  • 1篇2009
  • 2篇2004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神经肌肉阻滞程度对上肢运动诱发电位的影响被引量:11
2009年
目的探讨不同神经肌肉阻滞程度对上肢前臂运动诱发电位(MEP)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40例自2007年1—3月期间于华山医院择期行神经外科手术的ASAⅠ~Ⅱ级患者,全麻诱导后均给予丙泊酚+芬太尼+维库溴铵全凭静脉麻醉,术中维持脑电双频指数(BIS)值于50±10,芬太尼以2μg·kg^-1·h^-1持续静脉输注,肌松维持用维库溴铵静脉持续输注并行TOF监测,分别于TOF4(TOF=4)、TOF2(TOF=2)及TOF0(TOF=0)时,监测上肢前臂各肌群的MEP,记录并比较潜伏期和波幅的变化。结果随着肌松程度的不断增加,MEP的波幅显著减小(P〈0.05),潜伏期在TOF2较TOF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TOF0绝大部分患者已无法记录到MEP波形(P〈0.01)。结论神经肌肉阻滞剂能明显抑制MEP的产生,且呈显著的剂量依赖性。
陈旎周守静严惠昌谢致
关键词:神经肌肉阻滞运动诱发电位术中监护
异氟醚对上肢运动诱发电位的影响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 在保持病人肌松程度和镇痛一致的条件下 ,比较丙泊酚和不同呼末浓度的异氟醚对上肢前臂肌群运动诱发电位 (motorevokedpotential,MEP)的影响。 方法 选择 2 0例ASAⅠ~Ⅱ级择期行神经外科手术的病人先后给予三组麻醉状态。A组用丙泊酚 +芬太尼 +维库溴铵全凭静脉麻醉 ;B组用异氟醚 +芬太尼 +维库溴铵静吸复合麻醉 ,调节呼末异氟醚浓度为 0 5MAC ;C组同样静吸复合麻醉 ,调节呼末异氟醚浓度为 1 0MAC。每例病人术中均给予芬太尼以 2 μg·kg 1·h 1持续静脉输注至术毕前 30min。术中以维库溴铵维持T4/T1为 0 2 5。在保持病人血液动力学基本稳定的前提下 ,于A ,B ,C三组状态下监测MEP ,记录并比较潜伏期和波幅的变化。结果 随着异氟醚呼末浓度的升高 ,MEP的潜伏期逐渐延长 (P <0 0 5 ) ,波幅逐渐减小 (P <0 0 5 )。结论 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能得到MEP的高检出率 。
陈旎周守静严惠昌谢致
关键词:异氟醚上肢运动运动诱发电位MEP麻醉方法
经颅短串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的临床应用
2004年
目的 探讨在常用麻醉方案下采用经颅短串电刺激技术获得运动诱发电位 (MEP) ,从而实现运动传导通路的术中监护的可行性。方法 随机选择华山医院神经外科自 2 0 0 2年 6月至 2 0 0 3年 1月共 4 0例无明显肢体肌力减退的手术患者 ,给予异丙酚全静脉麻醉 ,采用经颅短串电刺激技术(刺激参数 :30~ 10 0mA ;单个脉冲波宽 :10 0~ 5 0 0 μs;脉冲波间隔时间 :1.2 5~ 5ms ;每串所含脉冲波个数 :2~ 5个 /串 )诱发运动诱发电位 ,记录对侧上肢前臂屈肌群 ,拇短展肌和小指展肌所获电位的波幅和潜伏期 ,考察各刺激参数对所获电位的影响及其最佳组合。结果 在 94 .6 %的患者中 ,采用 80~10 0mA ,5 0 0 μs,2ms,4个 /串的刺激参数组合能获得波幅和潜伏期均满意的MEP。 结论 选用异丙酚全静脉麻醉 ,配合使用经颅短串电刺激技术可以获得MEP 。
陈炜徐启武李盛昌陈旎车晓明顾士欣
关键词:运动诱发电位异丙酚全静脉麻醉肌力减退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