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爱军
- 作品数:80 被引量:323H指数:10
-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中华医学会-欧莱雅 中国人健康皮肤/毛发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 钙泊三醇倍他米松软膏外用治疗寻常性银屑病临床对照研究被引量:19
- 2014年
- 目的探讨钙泊三醇倍他米松软膏外用治疗静止期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阳性药物平行对照临床试验,入组90例静止期寻常型银屑病患者,随机纳入试验组或对照组,疗程4周。于治疗1、2、4周后比较试验组及对照组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临床疗效方面:3组寻常型银屑病患者治疗4周后银屑病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下降百分比:试验组有效为23例(76.67%)、对照Ⅰ组有效14例(46.67%)、对照Ⅱ组有效15例(50.00%),试验组分别与两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4周后,试验组PASI评分下降百分比显著高于对照Ⅰ组和对照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1、2、4周后靶皮损红斑、浸润、鳞屑单独积分以及皮损总面积百分比,试验组的下降值均大于对照I组和对照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不良反应方面:主要为瘙痒、毛囊炎、红斑等局部症状,且症状轻微,实验室检查无异常变化。结论钙泊三醇倍他米松软膏治疗静止期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疗效优于单一使用卤米松或卡泊三醇,且起效快、方便给药、相对安全的特点。
- Mellyanawati黄欣魏彬方圣黄琨陈爱军
- 关键词:钙泊三醇
- CD28、CD80、CD86在银屑病皮损中的表达被引量:4
- 2003年
- 目的 研究共同刺激分子CD2 8、CD80、CD86在银屑病患者皮损中的表达及其在银屑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 2 2例银屑病患者皮损和 15例正常对照皮肤中CD2 8、CD80、CD86的表达水平。结果 银屑病皮损中CD2 8在真皮乳头、表皮基底层及棘层有较强的表达 ,与正常皮肤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CD80、CD86在表皮颗粒层、棘层的表达相对正常皮肤均有明显的增强 (P <0 0 1)。结论 CD2 8、CD80。
- 刘志香陈爱军黄长征涂亚庭刘厚君王椿森
- 关键词:CD28CD80CD86银屑病皮损
- 原发性乳房外Paget病的分期与治疗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20年
- 原发性乳房外Paget病是一种上皮来源的恶性肿瘤,现已有相对可靠的研究根据肿瘤厚度和淋巴结受累等情况进行对其TNM肿瘤分期。Mohs外科手术具有在切净皮损的基础上避免过大组织损失的优越性,被认为是原发性乳房外Paget病的首选治疗方式。因淋巴结受累情况与疾病分期、治疗相关,在伴有前哨淋巴结转移时建议行前哨淋巴结清扫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及治疗水平的提高,治疗原发性乳房外Paget病的手段逐渐多元化,光动力疗法、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等非手术治疗方式也可供选择,并已有相关报道证实其有效性。原发性乳房外Paget病均有复发的风险,随访很有必要,而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有望成为重要的辅助随访检查手段。
- 李孟莲陈爱军
- 关键词:乳房外PAGET病肿瘤分期光动力疗法放射疗法化学疗法曲妥珠单抗
- 皮肤光老化SD大鼠模型的构建及评价标准的探讨被引量:10
- 2016年
- 目的:建立实用、有效的皮肤光老化Sprague-Dawley大鼠模型,并探讨该疾病模型的评价标准。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采用长波紫外线结合中波紫外线模拟日光照射实验组大鼠背部皮肤,每天一次,照射总剂量递增,持续10周。光照结束后,观察皮肤外观、组织病理、超微结构及生化改变。结果:10周结束后,实验组大鼠较对照组皮肤粗糙、缺乏弹性、出现明显深大皱纹。表皮增厚、腺体明显增生、胶原纤维减少,超微结构下可见老化坏死细胞增多;对皮肤组织进行检测,实验组丙二醛含量升高[(10.43±5.67)nmol/mgprot,P=0.009]、羟脯氨酸减少[(7.37±1.15)μg/mg,P=0.010]较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21.09±8.60)U/mgprot,P=0.401]改变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实验组SD大鼠皮肤具备光老化的典型特征,表明利用紫外线剂量递增、维持10周的方法可成功构建皮肤光老化动物模型,并为评价皮肤光老化程度提供了全面系统的技术参数。
- 曹迪陈瑾黄琨方圣魏彬陈爱军
- 关键词:光老化MASSON染色
- 重庆市某高校610名大学生痤疮流行病学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7
- 2020年
- 目的为进一步了解重庆地区高校大学生痤疮流行病学特点及其发病危险因素。方法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方法,对重庆某高校610名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收集痤疮的认知及发病因素资料,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10名大学生的痤疮患病率为2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不常食用蔬菜水果、饮食不均衡、有抽烟和饮酒习惯、睡眠不足、不注意皮肤清洁卫生、油性皮肤以及过敏性皮肤是重庆地区大学生痤疮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重庆高校在校大学生的痤疮患病率较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心理及社交生活。该群体发生痤疮的危险因素较多,且对痤疮的认知不足,可能是患病率较高的原因。
- 崔若然黄凌陈瑾赵恒光陈爱军
- 关键词:痤疮患病率
- 银屑病光疗作用靶点及其分子细胞机制
- 2022年
- 银屑病作为一种免疫相关的炎症性皮肤病,尽管目前用于治疗的传统药物和生物制剂很多,但是长期以来,光疗一直广泛运用于临床工作中,最常用的治疗光源是紫外线(ultraviolet,UV),UV辐照所带来的一系列生物学效应——细胞凋亡、炎症因子表达变化、免疫抑制等,能够有效减轻银屑病特有的炎症反应。本文对银屑病光疗作用靶点、分子细胞机制及其与银屑病发病机制的联系进行综述。
- 王姿月彭彧婷陈爱军王萍
- 关键词:银屑病光疗紫外线
- JAK抑制剂治疗斑块型银屑病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 2021年
- 斑块型银屑病是一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慢性炎症性疾病。Janus激酶(JAK)-转录激活因子(STAT)信号通路在银屑病的发病机制中起着关键作用,JAK抑制剂具有潜在的治疗价值。目前已开发出多种JAK抑制剂,且已有多项JAK抑制剂治疗银屑病的前瞻性临床试验完成[1]。本文就目前已发表的相关文献对JAK抑制剂治疗斑块型银屑病作一综述。
- 陈小利王萍熊建霞唐文陈爱军
- 关键词:银屑病JAK-STAT通路
- 羟氯喹治疗妊娠合并红斑狼疮疗效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被引量:12
- 2016年
- 目的系统评价羟氯喹(HCQ)治疗妊娠合并红斑狼疮(LE)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Medline、EMBase、Pub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MB)、雏普信息资源系统(VIP)、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查找以HCQ治疗妊娠合并LE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或对照试验。对纳入的实验进行质量评价,并使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6项研究,包括278例患者(观察组140例,对照组13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HCQ治疗可减少狼疮活动(OR=0.24,95%CI:0.11~0.54,P=0.0005);两组妊娠初期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SLE—DA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0.14,95%CI:-1.07~0.79,P=0.7700);观察组在妊娠中期及末期SLEDAI明显降低(MD=-2.24,95%CI:-3.26~1.22,P〈0.01;MD=-2.59,95%CI:-3.70~1.48,P〈0.01),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降低(OR=0.41,95%CI:0.22~0.75,P=0.0040),同时新生儿体质量高于对照组(MD=314.64,95%CI:137.88~491.40,P=0.0005);新生儿1min和5min Apgar评分两组无差异(MD=0.23,95%CI:-0.12~0.58,P=0.2100;MD=0.14,95%CI:-0.14~0.41,P=0.3200)。结论HCQ治疗妊娠合并LE在减少狼疮活动,降低妊娠中、末期SLEDAI及改善妊娠结局方面有积极作用,同时不增加不良胎儿结局的发生风险。
- 刘雅姝曹迪方圣赵恒光黄琨陈爱军
- 关键词:红斑狼疮羟氯喹妊娠
- maspin mRNA和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6
- 2009年
- 目的:研究胃癌及正常胃黏膜中maspin的表达,并探讨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胃管状腺癌(30例)、胃印戒细胞癌(3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20例)中maspin的蛋白表达水平;同时应用半定量逆转录酶链反应(RT-PCR)检测正常胃黏膜组织和胃癌组织中maspin mRNA的转录水平。结果:在胃管状腺癌、胃印戒细胞癌、正常胃黏膜组织中,maspin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0%、46.7%、90%。正常胃黏膜组织maspin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胃癌组织(P<0.01)。maspin蛋白的表达与侵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相关,而与肿块的大小和TNM分期无关。Maspin mRNA的水平和蛋白的表达影响胃癌的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而对肿块的大小和TNM分期无影响。结论:maspin基因的蛋白和mRNA在胃癌中表达下调可能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maspin的表达可能对胃癌的侵润转移具有抑制作用。
- 陈爱军易永芬邓玮
- 关键词:胃癌MASPIN免疫组织化学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 36例乳房外Paget病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4
- 2020年
- 目的:对乳房外Paget病进行回顾性研究,为临床诊治提供帮助。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确诊的36例乳房外Paget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6例患者男女比例为3∶1;平均发病年龄(65.72±10.41)岁;病程6个月至10年,中位病程4年;皮损多为单发,阴囊常见;主要表现为红斑、糜烂;既往误诊率60.61%;免疫组化以CK7、CEA、EMA阳性表达为主;不伴有转移者30例,伴有转移者6例;30例行局部扩大切除术+术中冰冻治疗,其中27例扩切范围明确,扩大切除范围以1.0 cm、2.0 cm为主,扩切2.0 cm的一次切净率为90.91%。术后有2例复发。结论:该病男性好发,老年多见,皮损多为单发,误诊率高,免疫组化有提示原发或继发意义,病情进展缓慢但仍可发生转移,治疗以局部扩大切除术+术中冰冻为主,建议扩切范围在2.0 cm及以上。该病术后仍有较高复发率。
- 李孟莲曹迪潘芸陈爱军
- 关键词:乳房外PAGET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