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肝炎
  • 5篇戊型
  • 5篇戊型肝炎
  • 5篇病毒
  • 4篇乙型
  • 4篇非甲非乙型
  • 4篇肠道
  • 4篇肠道传播
  • 3篇血清
  • 3篇乙型肝炎
  • 3篇戊型肝炎病毒
  • 3篇流行病
  • 3篇流行病学
  • 3篇非甲非乙型肝...
  • 3篇肝炎病毒
  • 2篇罹患率
  • 2篇流行病学调查
  • 2篇克隆
  • 2篇核苷酸
  • 2篇粪便

机构

  • 9篇新疆维吾尔自...
  • 3篇北京大学
  • 3篇中国医学科学...
  • 3篇中国预防医学...
  • 3篇日本大学
  • 2篇北京医科大学

作者

  • 10篇马学众
  • 9篇曹学义
  • 5篇庄辉
  • 4篇金喜梅
  • 3篇刘崇柏
  • 3篇王光明
  • 3篇董红军
  • 3篇热西达
  • 2篇孙世英
  • 2篇刘玉璋
  • 2篇梁新海
  • 2篇马军
  • 2篇高琦
  • 2篇王俭
  • 2篇米吉提
  • 1篇勾艾莉
  • 1篇孙世英
  • 1篇刘占娥
  • 1篇李文惠
  • 1篇米吉堤

传媒

  • 4篇中国公共卫生...
  • 3篇上海预防医学
  • 1篇中国公共卫生
  • 1篇病毒学报
  • 1篇中国病毒学

年份

  • 3篇1995
  • 2篇1993
  • 1篇1992
  • 4篇1989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直接从患者粪便中分离戊型肝炎病毒基因被引量:1
1993年
1990年8月新疆东部发生一起戊型肝炎(HE)流行。我们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从3例HE病人的粪标本中分离到含665个核苷酸硷基对的戊型肝炎病毒(HEV)基因组。核酸序列分析结果与缅甸HEV株(ET1.1)相比,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1.5%,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8.0%,证实了本次分离到的HEV毒株是导致这起HE流行的病原体。
马学众曹学义庄辉Thin Thin Aye内田俊和志方俊夫
关键词:戊型肝炎病毒聚合酶链反应
戊型肝炎病毒中国XT-179株全基因组cDNA克隆及其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分析
1993年
本文报道对中国新疆东部一起戊型肝炎(HE)流行高峰期间,由HE患者粪便中分离到的戊型肝炎病毒(HEV)中国XT-179株进行全基因组cDNA克隆、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测定及分析结果。所阐明的HEV-XT-179株基因组全序列由7194个核苷酸和3′端的多聚腺嘌呤核苷酸[poly(A)]尾组成。四种核苷酸的含量腺嘌呤(A)为17.0%,胞嘧啶(C)为31.9%,鸟嘌呤(G)为26.0%,尿嘧啶(U)为25.1%。G+C含量为57.9%。全基因组含有9个限制性内切酶位点,其基因编码区三个开读框架分别编码了1693,660和123个氨基酸的序列,从而构成了HEV基因组结构区和非结构区的三个多聚蛋白。将其基因序列与HEV缅甸ET1.1株比较,二者之间有395个核苷酸和42个氨基酸以及1个限制性内切酶位点不同,其核苷酸及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94.5%和98.3%。以上结果提示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分离到的HEV流行株可能存在不同的基因型别和抗原结构的差异。
马学众曹学义内田俟和Thin Thin Aye志方俊夫
关键词:戊型肝炎病毒CDNA克隆
戊型肝炎病毒中国XT-179株系S蛋白基因组cDNA克隆及其免疫原性表位的血清学研究被引量:1
1992年
本文报道对中国新疆东部一起戊型肝炎(HE)流行中2例HE患者粪便中分离到的HEV中国XT-179株系基因组进行cDNA分子克隆和其免疫原性表位的血清学研究结果。cDNA序列分析表明中国XT-179株与缅甸ET1.1株之间有94.3%的核苷酸和99.6%的氨基酸具有同源性。但也有5.7%的核苷酸区别于其他HEV地理株和散发株,提示在中国流行型HEV可能存在独特的基因型,可将此毒株序列作为鉴别HEV不同毒株的病毒学依据之一。本研究还按上述HEV地理株之间共有的免疫原性表位氨基酸序列合成了多肽抗原,用于检测来自中国XT-179株系流行区的29例HEV感染者和8例正常人血清抗-HEV,与应用HEV中国XT-179株系颗粒抗原相比,两组血清抗-HEV阳性和阴性的符合率分别为92.6%和100%。证实本项研究所克隆的HEV基因组可用于制备HEV重组基因疫苗和免疫诊断制剂。
马学众曹学义庄辉Thin Thin Aye内田俊和志方俊夫
关键词:CDNA克隆戊肝病毒
戊型肝炎亚临床型感染的研究被引量:1
1995年
本文报道应用 HEV-抗体捕获ELISA法对戊型肝炎(HE)流行区发病与非发病家庭进行临床观察和血清流行病学研究的结果。在 HE罹患率为 578. 7/10万的人群中,HEV感染率为 48. 9%,亚临床感染率为35.2%,年龄、性别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临床型与亚临床型之比为1:2.56,9岁以下儿童则为 1: 13。 HE发病与非发病家庭之间,HEV感染率分别为 61. 2%和 34. 5%,统计学差异非常显著(P<0.01),提示家庭内及家庭外某些共同因素对HE的流行存在着相互促成的关系。
马学众吴敏米吉堤梁新海马军曹学义
关键词:亚临床型戊型肝炎HEV感染罹患率流行区亚临床感染
新疆戊型肝炎的分子流行病学被引量:2
1995年
本文研究了新疆东部和南部流行的HEV的基因组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并同缅甸流行的HEV进行了分析比较。提示新疆存在独立基因型的可能。新疆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流行HEV的基因序列差异,应深入研究其临床和流行病学意义。
曹学义马学众金喜梅
关键词:HEV戊型肝炎分子流行病学基因序列核苷酸
新疆一般人群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被引量:14
1995年
1992~1993年对新疆11个肝炎监测点共检测血清4610人份,结果显示,抗HAV阳性率89.31%,HBV感染率32.93%,HBsAg携带率4.62%,抗-HCV阳性率3.12%,抗HDV未检出,抗HEV阳性率8.63%。同时对各型肝炎的人群、地区分布进行了分析。
金喜梅董红军孙世英热西达梁新海高琦马军米吉提马学众曹学义
关键词: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病毒性肝炎HAVHBSAG携带率抗-HCV阳性HDV
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病人粪便排病毒规律的检测被引量:9
1989年
1986年9月~1987年6月,新疆和田发生了一次非甲非乙型肝炎(HNANB)的流行,以病原学排除法判明,为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所致。为了制订本病的隔离期限和控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并为了研究其流行病学、临床学和病原学特点,我们用免疫电镜检测了6名自然感染的HNANB病人在潜伏期和急性期的60份系列粪便标本,以了解其排毒规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曹学义孙士英刘占娥马学众热西达王俭金喜梅董红军刘玉璋柴萍刘崇柏庄辉王光明
关键词:丙型肝炎病毒排泄肠道
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病人粪便排病毒规律的研究
1989年
1986~1987年新疆南部和田发生了一起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的流行。本研究用免疫电镜方法(IEM)对6例急性期病人的60份粪便标本进行了排病毒规律的检测。其中5例排病毒阳性(83.3%);全部粪便标本的病毒颗粒检出率为28.3%(17/60)。发病前1~4天的粪便标本阳性率为100%(3/3);发病后9~12天的阳性率为14.3%(1/7);发病两周后的22份标本全部阴性。17份不同病期收集的阳性粪便标本,94.1%(16/17)出现在病人血清转氨酶(SGPT)高峰值前,此时SGPT在100IU/L以下。故此,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患者的隔离期,应定为病后2~3周。
曹学义孙世英刘占娥马学众热西达王俭金喜梅董红军刘玉璋柴萍高琦刘崇柏庄辉王光明
关键词:免疫电镜隔离期
用ELISA方法检测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粪便抗原和血清抗体的研究
1989年
本文应用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病人的急性期血清,提取抗-EHNANBV IgM,用恢复期血清提取抗-EHNANBV IgG,然后与酶交联制成酶标记抗体,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和双抗体夹心抑制法检测EHNANB病人的早期粪便和急性期血清,结果表明敏感性高、特异性强、适用于检测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急性粪便抗原和血清抗体,为简便而特异的血清学诊断方法。
刘占娥曹学义热西达马学众孙世英王俭梁新海金喜梅高琦董红军刘玉璋柴萍庄辉刘崇柏王光明
关键词:ELISA法
妊娠伴发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调查
1989年
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简称ENANBH)自80年代初由印度学者khuroo等报告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做了不少研究。众多文献资料表明,本病具有孕妇罹患率及病死率高的特点,但无更详细的描述。1986年9月至1988年4月,在新疆南部地区发生了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的流行。为了解本病在妊娠期妇女这一特殊人群中的流行特征,在巴格其乡,我们对已婚维吾尔族育龄妇女进行了抽样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勾艾莉乌莉娅马学众周玉村艾尼瓦尔米吉提刘占娥柴萍李文惠曹学义
关键词:非甲非乙型肝炎肠道传播流行病学调查妊娠期妇女罹患率急性重症肝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