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丽
- 作品数:14 被引量:1H指数:1
- 供职机构:山东艺术学院戏曲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艺术更多>>
- 2001—2015年周作人与外国文化研究综述
- 2019年
- 2001—2015年,周作人与外国文化研究稳步推进、全面展开,逐渐走向成熟。其中,以周作人与日本文化、古希腊文化的研究最为丰硕,蔚为大观。周作人与基督教文化、英国文化的研究也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周作人与德国文化、印度文化、俄国文化、韩国文化的研究均有收获。周作人与东欧文化、北欧文化研究,周作人与日本浮世绘研究,周作人与外国文化的总体性研究,未来可期。一、周作人与日本文化关于周作人与日本文化的关系.
- 魏丽林会娟
- 关键词:古希腊文化基督教文化泰戈尔古希腊文学日本浮世绘
- 评《人生元本一首诗》
- 2017年
- 鲁原先生的新著《人生元本一首诗》(东方出版中心2016年出版)是一本别具一格的唐诗鉴赏和评论著作,如先生在前言中所言,"这是一本关于诗的书,又是一本关于人的书,确切地说,是关于诗人的书。"我认为这里的诗人有两重含义:一是本书以评传的写法,对初唐至唐末50余位诗人的性格、心灵、命运遭际加以呈现,在对这些诗人的选择、发掘中,显示出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者的鲁原先生独到的透视角度和理论修养.
- 魏丽
- 关键词:唐诗鉴赏中国现当代文学别具一格理论修养诗人出版
- 1925年的雪与两位诗人的感兴——徐志摩《雪花的快乐》与鲁迅《雪》的比较被引量:1
- 2011年
- 徐志摩《雪花的快乐》与鲁迅《雪》皆发表于1925年,都是对于生命的礼赞,却表现出迥异的艺术特点和审美风格。从意象的塑造上看,前者是具象的,后者是抽象的;从情感的传达上看,前者是浪漫的,后者是表现的;从生命哲学上看,前者是希望的,后者是绝望的。从中发现这两位杰出的艺术大师之所以"道不同不相为谋"是有其深刻原因的。
- 魏丽
- 关键词:《雪花的快乐》《雪》情感表达生命哲学
- 辨别“父亲”与自我认同——论小剧场吕剧《归·源》的现代意识及其对话本的改编
- 2023年
- 现代新编小剧场吕剧《归·源》改编自明话本《警世通言·苏知县罗衫再合》。编剧用现代意识塑造人物、安排情节、提炼冲突,将话本小说否极泰来的离合悲欢故事,改造为探讨“我是谁”的自我认同危机戏剧。该剧在直面历史、辨别“父亲”的主题之上,做了反抗父权和认同父爱的厘清,回答了“我从哪里来”的问题,并通过情与理的内心冲突超越血缘和伦理的自我,到达个体独立的自我认同,为正义的追求开自性的心源,阐发了“我到哪里去”的命题。这个以现代人的自我意识为内核的戏剧,为传统故事的现代改编,探索了一条“思与诗”的蹊径。
- 魏丽
- 关键词:吕剧改编自我认同
- 2014年鲁迅作品研究中的几个亮点
- 2015年
- 2014年鲁迅作品研究呈现出异彩纷呈、创意不断的局面。吴义勤、周南、张克、张全之、杨义等皆对鲁迅小说发表了极为精彩的看法。钱理群的《野草》研究,杨义、宋剑华、王国杰的《朝花夕拾》研究,汪卫东的早期文言论文研究,皆可称得上别具一格。杂文研究中,魏建、刘春勇、宋剑华的阐释不乏亮点。邵宁宁的鲁迅诗歌研究,韩大强的鲁迅日记研究,谭桂林、曾锋的鲁迅作品整体研究,皆有其新颖独到之处。
- 崔云伟魏丽
- 关键词:鲁迅作品
- 2014年鲁迅与传统文化研究中的几个专题
- 2015年
- 2014年鲁迅与传统文化研究持续发展,取得较为优异的成绩。主要集中为七个专题:鲁迅与孔子、鲁迅与佛学、鲁迅与禹墨、鲁迅与越文化、鲁迅与鬼文化、鲁迅与节日、鲁迅与汉画像石等,冯光廉、张松、蒋永国、张克、谭桂林、韩大强、杨义等的文章皆堪称优异之作。
- 魏丽
- 关键词:传统文化
- 2014年鲁迅生平研究述略
- 2015年
- 2014年鲁迅生平研究主要集中在鲁迅在日本、北京、广东、上海等阶段。代表性观点主要有:杨荫榆治校并无严重过失,中国的文化界、教育界应该为她恢复名誉。鲁迅对自我历史的遮蔽和重叙,让我们看到了回忆的建构性和历史的话语本质。作为广东青年的"这一个",廖立峨与鲁迅的交往不但让我们看到了鲁迅的广州情结,而且反证了鲁迅进化论的复杂性和延续性。鲁迅不赞成施蜇存向青年推荐古书,其目的不是"抛弃中华文化,模仿苏俄文化"。鲁迅与许广平之间的婚姻关系完全符合"自然法"关于公平和正义的基本要求。
- 魏丽
- 关键词:生平
- L/Z——关于施蜇存历史小说《李师师》的阅读符码分析
- 2013年
- L/Z是对施蜇存历史小说《李师师》的阅读符码分析。运用罗兰·巴特阅读符码理论,可以将小说文本全部细拆为行动符码、义素符码、阐释性符码、象征符码、文化符码等,由此即可揭开暗藏在这部小说内部的所有密码信息。由于每一个符码的传达者和接受者都是从自己独特的经验出发来进行编码和解码的,因而假如另外一个人同样作关于《李师师》的阅读分析,其阅读面貌肯定有所不同。
- 魏丽
- 关键词:施蜇存罗兰·巴特
- 论福柯的原创性
- 2011年
- 福柯打破启蒙运动的神话,本着批判性质询的品格,对启蒙运动的"理性"原则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发现现代社会乃是一个以管制和控制为唯一目标"规训"的社会,规训的结果是产生服从社会规范、熟练而又驯服的肉体,这种"驯服"是通过一种无所不在的"权力"实现的;继尼采喊出"上帝死了"之后,又喊出另一惊世骇俗之语:"主体"消失了,"人"已死亡了。这一系列极富原创性的思考均与福柯对考古学与谱系学研究方式与方法的成熟运用密切相关。同时更为重要的是,福柯从未与现实生活达成和解,他对疯癫与文明的考察和对现代传媒的批判充分表明了他对现存世界的永不停息的批判。
- 魏丽
- 关键词:福柯知识权力启蒙
- “向诗而在”与“向死而在”——论张爱玲的生命哲学
- 2011年
- "向诗而在"与"向死而在"是存在主义生命哲学中关系到人的个体生存选择的大问题。作为张爱玲寻找生趣与诗意的存在方式,它们也为共同在世的其他世内存在者提供了一种可以诗意栖居的生存模式。从张爱玲《落叶的爱》与诗人里尔克的《秋》的相互比较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更多的生存况味。
- 魏丽
- 关键词:向死而在生命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