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昌春
- 作品数:71 被引量:644H指数:15
- 供职机构: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理学机械工程更多>>
- 南京市大气降水化学特征及其来源解析被引量:2
- 2024年
- 为揭示南京市大气降水化学特征及其来源贡献,分析了2020年9月—2021年9月86个降水样品中的pH值及主要离子(F^(-)、SO_(4)^(2-)、Cl^(-)、NO_(3)-、K^(+)、Na^(+)、NH_(4)^(+)、Mg^(2+)、Ca^(2+))浓度,并利用PMF模型解析了降水来源.观测期间,降水pH值为5.8±0.5,酸雨频率为20.9%,降水为硫酸-硝酸混合型.降水总离子浓度为(407.5±205.1)μeq·L^(-1),NH_(4)^(+)、Ca^(2+)、SO_(4)^(2-)是主要离子,SNA(NH_(4)^(+)、SO_(4)^(2-)和NO_(3)-)占比为41.9%.南京降水总离子浓度高于其他南方城市,低于北方城市.南京市降水主要有6种来源:海盐(11.4%)、扬尘(12.2%)、生物质燃烧(12.0%)、二次硫酸盐(30.7%)、二次硝酸盐(25.7%)、燃煤(8.1%).历史文献分析表明,自1980年以来,南京市酸雨经历了4个典型时期:硫酸型酸雨期(1980—1998年)、硫酸型酸雨控制期(1999—2004年)、硫酸-硝酸混合型酸雨期(2005—2017年)、硫酸-硝酸混合型酸雨控制期(2018—2021年).其中,燃煤源贡献显著下降,二次源贡献逐步上升.未来南京市需要重点控制移动源贡献,同时兼顾固定源治理,并坚持区域化联动治理.
- 陈启烜贺瑶唐亚妮许圆辉戴沐锬黄昌春黄涛黄涛
- 关键词:大气污染酸雨水溶性离子
- 南方红壤区土壤^(137)Cs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分布研究被引量:2
- 2013年
- 137Cs作为土壤侵蚀的示踪剂得到广泛的应用,研究发现不同地区土壤中,137Cs分布有一定差别。以南方红壤为研究对象,对滇池流域不同土地利用下137Cs分布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37Cs空间分布的变化规律受地形空间分异因素的影响。在水平方向上,137Cs空间分布的差异是由于含137Cs土壤颗粒中重新分布和迁移流失造成的;在垂直方向上,剖面分布特征明显,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由于人类活动以及自然下渗作用而有含量与深浅的差别。这对137Cs示踪土壤侵蚀的模型选择、土壤侵蚀程度判断甚至重新建模都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 张明礼杨浩谢标王延华黄昌春丁兆运
- 关键词:红壤土地利用
- 四川甘孜州措普湖沉积物微量元素记录的近200年环境变化
- 2024年
- 青藏高原东缘分布的小型湖泊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其沉积记录对气候环境变化的响应具有区域性意义,特别在恢复短时间尺度气候及区域沉积环境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然而目前鲜有研究涉及.对四川省甘孜州措普湖湖心45 cm的沉积岩心样品进行了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重建了当地过去近200年中的气候演变过程.结果表明:近200年来,沉积岩心中稀土元素具有基本相同的垂向变化趋势,均在1841—1920年的小冰期时保持低值,在1890年左右受地震间接影响达到最低值,之后随气候回暖而增加;微量元素主成分分析表明大部分微量元素的变化受区域流域侵蚀风化因子控制,能够反映风化作用的强弱;Rb、Ba、Sr等3种元素受湿度因子主控,指示了区域湿润度的变化.结合多种微量元素环境代用指标及沉积物粒度组成的变化特征,可将措普湖在1841—2017年间的气候环境演化过程划分为5个阶段:冷干(1841—1904年)、温湿(1904—1923年)、温干(1923—1944年)、暖湿(1944—1967年)、暖干(1967—2017年).
- 刘梦佳何梦颖胡竹君胡竹君黄昌春黄涛王红
- 关键词:青藏高原微量元素沉积学
- 应用水表面下辐照度比估测太湖夏季水体叶绿素a浓度
- 利用便携式光谱辐射计,采用一定的观测角度获取水体表面的光谱,进而提取水表面下辐照度比 R(0)信息,分析 R(0)光谱特征与叶绿素 a 浓度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太湖夏季水体叶绿素 a 浓度与 R(0)光谱曲线762n...
- 孙德勇李云梅乐成峰王海君黄昌春
- 关键词:太湖
- 文献传递
- 水藻暴发的影响因素定量化研究初步被引量:2
- 2013年
- 采用数值和理论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水藻扩散模型定量研究了沉降、扩散、生长、死亡、水深等因素对水藻生长状态的影响,提出初步判断水藻生长状态的判别标准.针对以往研究中对于水藻生长率、垂向紊动扩散系数垂向均匀假设过于简化,与实际情况不符的问题,本文分别研究了考虑光照条件下、营养盐限制条件下以及垂向扩散系数非均匀条件下,对于水藻生长状态以及水藻暴发判别标准的影响,结果发现光照引起的"遮蔽效应",营养盐的"通量限制"都会促使水藻由暴发或衰减状态向平衡状态发展.垂向扩散系数的分布形态对水藻生长状态影响大小受l/H(真光层深度和水深比)的影响,只有当水深较大时,即l/H较小时,应考虑垂直扩散系数垂向分布不均的影响.因此对于水深较小的宽浅湖泊,垂直扩散系数的形态变化对水藻生长状态的影响不明显.
- 张卓宋志尧黄昌春俞肇元
- 关键词:真光层
- 太湖水体散射特性研究
- 利用Wetlabs公司提供的AC-S和BB9对太湖水体的散射系数和后向散射系数进行了测量。后向散射系数光谱随波长变化的特征是:在400-440nm范围,随波长的增加,后向散射系数增大;在440nm处出现后向散射峰值,与浮...
- 孙德勇李云梅乐成峰黄昌春施坤
- 关键词:太湖水体后向散射系数
- 文献传递
- 水体多次散射作用对分析模型f值贡献率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
- 2009年
- 基于HYDROLIGHT光学模拟软件模拟水表面以下辐照度比R(0^-)和参数厂值,着重分析多次散射作用对f值的贡献率以及太阳天顶角、风速和bb/(a+bb)对贡献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多次散射作用对参数f的贡献率受到太阳天顶角、风速和bb/(a+bb)的共同影响,使得多次散射作用具有一定的时空差异;贡献率Pms在太阳天顶角从0(°)~85(°)的范围内,随太阳天顶角的增加呈现波动状态,但这种波动随bb/(a+bb)值的增加而减弱,Pms在0m/s到4m/s的范围内存在较大的波动,而当风速增加到4m/s时,几乎不随风速的变化而变化;多次散射作用对参数f的贡献率最大值可以达到24.41%,因此在内陆湖泊高散射特性水体中必须考虑多次散射作用对R(0^-)的影响。
- 黄昌春李云梅孙德勇乐成峰
- 关键词:多次散射贡献率
- 太湖梅梁湾漫衰减系数季节性差异及其主导因素被引量:8
- 2009年
- 利用2006-08-16、2007-3-28和2007-11-12三次在太湖梅梁湾15个样点的观测数据,对漫衰减系数(Kd)及其影响因素的时空差异性进行分析,发现:梅梁湾地区Kd的主要决定因素是总吸收系数,后向散射作用对Kd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但非主导作用;梅梁湾地区水体Kd影响因素的主次关系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随着水体组分的季节性变化而变化,3月份Kd的主导影响因素是非色素物质,其次是有色可溶性有机物(CDOM)、色素物质和后向散射作用,而8月份的主导影响因素是色素物质,其次是非色素物质、CDOM和后向散射作用,而11月份相对较为复杂,在440nm处主导影响因素是非色素物质,其次是色素物质、CDOM和后向散射作用,595nm处主导影响因素是非色素物质吸收作用,其次是色素物质吸收作用、后向散射作用、CDOM吸收作用,675nm处主导影响因素是色素物质,其次是非色素物质、后向散射作用和CDOM。
- 黄昌春李云梅乐成峰孙德勇伍蓝王利珍王鑫
- 关键词:漫衰减系数
- 太湖水体中悬浮颗粒物的比吸收光谱特性及其参数化分析被引量:19
- 2009年
- 通过对太湖水体的野外采样,利用定量滤膜技术测量了水体中浮游植物色素的吸收系数(aph(λ))和非色素颗粒物的吸收系数(aNAP(λ)),进而推算比吸收系数.同时,对浮游植物色素和非色素颗粒物的比吸收系数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浮游植物色素的比吸收系数(ap*h)在蓝光440nm的变化范围为0.008~0.268m2·mg-1,在红光670nm的变化范围为0.004~0.098m·2mg-1;;通过K-Mean算法将浮游植物色素的比吸收光谱分成3种具有不同光谱特征的类型,类别1、2和3占总数的百分比分别为61.0%、12.2%和26.8%,表明太湖水体中浮游植物色素的比吸收光谱是以类别1为主;;色素包裹效应因子Qa*(675)在Chla浓度<50mg·m-3时,随Chla浓度的增大迅速减小,而在Chla浓度>50mg·m-3时,其减小的趋势趋于缓慢,Qa*(675)与Chla浓度呈现出较好的幂函数关系.非色素颗粒物的比吸收系数(aN*AP)在蓝光440nm处的变化范围为0.012×10-3~0.143×10-3m2·mg-1,利用此处的比吸收系数建立的非色素颗粒物比吸收光谱的参数化模型,光谱曲线斜率S的变化范围为0.0049~0.0133nm-1,平均值为(0.0091±0.0029)nm-1.同时,建立的非色素颗粒物的比吸收系数与其浓度的指数函数模型,R2达到0.502.
- 孙德勇李云梅王桥吕恒乐成峰黄昌春施坤
- 关键词:太湖
- 太湖CDOM紫外吸收特性及其分子量时空分布特征被引量:20
- 2009年
- 基于2006年8月16日、2007年3月28日对太湖梅梁湾15个样点和2007年11~12月对全湖61个样点的有色溶解性有机物(CDOM)吸收系数观测数据,对CDOM分子量相对大小的时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梅梁湾地区主要富集的是高分子量CDOM,而大太湖地区则较为复杂,北部地区主要是高分子量的CDOM占据主导地位;而在太湖东西部,主要是低分子量的CDOM;南太湖区域,高分子量的CDOM和低分子量的CDOM相对平衡.不同波长范围内CDOM吸收模型的斜率系数(S)值对CDOM的分子组成的敏感性具有一定的差异性,UVR最为敏感,其次是UV-A,再次为UV-B,UV-C最不敏感.梅梁湾CDOM主要影响因素是陆源,陆源影响的强度随季节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差异,其中8月份最强,其次是3月份,最弱为11月份.
- 黄昌春李云梅孙德勇乐成峰王利珍
- 关键词:太湖紫外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