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智伟
- 作品数:16 被引量:42H指数:4
- 供职机构: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摄氧效率斜率预测特发性肺动脉高压预后被引量:10
- 2017年
- 目的:评价摄氧效率斜率能否独立预测特发性肺动脉高压预后。方法:前瞻性连续入组2010-11到2015-06阜外医院新诊断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记录患者心血管事件(死亡和肺移植)。采用Kaplan-Meier曲线、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生存分析。结果:210例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完成了心肺运动试验并接受了定期随访,女性159例(75.7%)。在平均随访41个月后,31例患者出现死亡,1例患者接受肺移植。摄氧效率斜率与峰值摄氧量/体重呈明显正相关(r=0.71,P<0.0001)。多因素分析表明摄氧效率斜率指数和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 BNP)可以独立预测患者预后。摄氧效率斜率指数≤0.52L/(min·m^2)患者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摄氧效率斜率指数>0.52L/(min·m^2)的患者(41.9%vs89.8%,P<0.0001)。结论:摄氧效率斜率作为一个亚极量心肺运动试验指标,可以很好的预测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预后。
- 唐毅罗勤柳志红安辰鸿马秀平赵智慧黄智伟赵青张洪亮王勇高柳禹雪金旗熊长明倪新海
- 关键词:高血压肺性
- 肺动脉高压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的临床特点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观察肺动脉高压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16-04至2016-08期间,对我院肺血管病中心住院接受右心导管检查的65例肺动脉高压患者进行睡眠呼吸监测,记录患者的临床常规检查、睡眠呼吸监测和右心导管指标。根据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5诊断OSA,对比分析有无OSA患者的各项指标。结果:65例患者的平均年龄(41.98±15.26)岁,其中72.31%(47/65)的患者为女性。65例患者中有26例(40%)存在OSA,平均AHI为18.12±13.40。与无OSA患者比,有OSA患者年龄、男性患者比例、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患者比例、肺部疾病或低氧性肺动脉高压患者比例、AHI、呼吸暂停指数(AI)、阻塞性呼吸暂停指数(o AI)、夜间低氧时间>10%患者比例、动脉血氧饱和度(Sa O2)<90%时间、体重指数(BMI)、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Ⅲ级患者比例、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 BNP)水平均升高;平均血氧饱和度、最低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氧分压(Pa O2)、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6MWD)、心指数(CI)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有无OSA患者的用药谱是相似的。结论:夜间低氧和OSA常见于肺动脉高压患者,高龄、高BMI和男性是肺动脉高压患者合并OSA的危险因素。合并OSA的肺动脉高压患者血氧分压尤其是夜间血氧分压更低,低氧时间更长且心功能损害较无OSA患者更严重。因此,对于肺动脉高压患者应进行睡眠呼吸监测,了解有无睡眠呼吸暂停以及低氧的存在。
- 高柳柳志红赵智慧罗勤赵青马秀平张洪亮王勇黄智伟唐毅禹雪金旗
- 关键词:高血压肺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预测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急性肺血管反应试验阳性
- 唐毅罗勤马秀平赵智慧黄智伟张洪亮王勇赵青杨丹金旗熊长明倪新海柳志红
- 先天性心脏病相关肺动脉高压的治疗进展
- 2009年
- 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在我国的发病率为0.7%~0.8%,每年新增先心病患儿10万~15万例。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是先心病常见的合并症,以肺血管阻力进行性升高和右心功能进行性衰竭为主要特征,是导致先心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先心病相关PAH的病因从根本上讲,是由于存在先天性体.肺循环分流,因此,治疗原发病、尽早矫治畸形是预防或阻止PAH发生、发展及改善先心病患者预后的重要手段。
- 吴炳祥黄智伟
-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ARTERIAL进行性衰竭先心病肺血管阻力
- 运动振荡呼吸在心力衰竭中的应用
- 2015年
- 在评估心力衰竭患者功能状态及其预后方面,心肺运动试验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在亚极量运动状态下所获得的运动振荡呼吸不仅可以反映心力衰竭患者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同时可以很好地预测心力衰竭患的预后。现就运动振荡呼吸的定义、病理生理机制及临床意义进行综述。
- 唐毅柳志红黄智伟王勇
- 关键词:心肺运动试验心力衰竭
- 肺动脉高压联合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 2009年
- 肺动脉高压是一类以肺血管阻力进行性增高为主要特征,最终导致右心衰竭、功能严重受限、死亡的疾病。近年来肺动脉高压在单一药物治疗上取得一定疗效,而联合应用不同的药物取得最佳临床疗效是治疗肺动脉高压的新观点,可以发挥药物间的协同效应,降低单个药物的不良反应。现综述联合药物治疗肺动脉高压的临床应用进展。
- 黄智伟吴炳祥
- 关键词:肺动脉高压
- 31例呼吸疾病和(或)缺氧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4
- 2018年
- 目的:研究呼吸疾病和(或)缺氧合并严重肺动脉高压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连续性收集并分析2016-01至2017-01期间于阜外医院肺血管病中心住院接受右心导管检查的合并呼吸疾病和(或)缺氧的严重肺动脉高压患者31例(缺氧相关肺动脉高压组)和严重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41例(严重特发性肺动脉高压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情况。结果:缺氧相关肺动脉高压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体重指数和血压均高于严重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多数患者的临床表现无明显差异。缺氧相关肺动脉高压组大部分患者存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这类患者的睡眠呼吸暂停指数更高,夜间平均血氧饱和度更低,左心房和左心室内径更大,N末端B型利钠肽原水平更高,而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更短。缺氧相关肺动脉高压组中的部分患者尝试应用了靶向药物治疗、钙拮抗剂治疗或持续正压通气治疗。结论:对于严重肺动脉高压患者,应该注意筛查有无呼吸疾病尤其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在呼吸系统或缺氧性疾病的基础用药外,钙拮抗剂和靶向药物能否改善此类患者预后依然需要进一步随访来证实。
- 高柳柳志红赵智慧罗勤赵青马秀平张洪亮王勇黄智伟唐毅禹雪金旗
- 关键词:高血压肺性缺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 Gp130在肺动脉高压发病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 本文主要从以下两部分展开论述: 第一部分:Gp130及其上下游信号通路在肺动脉高压发病中的作用 目的: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是一种多因素共同参与的进展性疾...
- 黄智伟
- 关键词: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白细胞介素6
- 峰值循环泵功能预测特发性肺动脉高压预后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探讨峰值循环泵功能对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性连续入组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阜外医院新诊断的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定期随访患者主要心血管事件(死亡或肺移植),最长随访66个月[平均(42±14)个月]。采用Kaplan-Meier曲线,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140例新诊断的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完成了心肺运动试验(女性103例,平均年龄33±11岁),随访结果:24例(17.1%)患者死于右心衰竭,1例(0.7%)患者进行肺移植。单因素分析表明:峰值摄氧量、无氧阈、分钟通气量与二氧化碳排出量比值、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峰值功率、峰值收缩压、收缩压变化值、心率变化值、峰值循环泵功能、肺血管阻力、心指数、WHO心功能分级均能预测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预后(均为P<0.05)。在校正年龄、性别和体重指数后,多因素Cox分析结果表明:峰值循环泵功能是唯一可以独立预测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预后的指标(χ~2=9.95,P<0.002,RR:0.99,95%CI:0.99~0.99)。结论峰值循环泵功能,优于峰值摄氧量和通气效率,可以更好地预测特发肺动脉高压的预后。
- 唐毅柳志红方丕华马秀平罗勤赵智慧赵青张洪亮王勇杨丹黄智伟高柳金旗禹雪熊长明倪新海
- 关键词:特发性肺动脉高压心肺运动试验预后
- 动脉导管未闭致肺动脉高压误诊为特发性肺动脉高压一例
- 2011年
- 患者女,25岁。因活动后呼吸困难、乏力7年,加重2周入院。患者7年前活动后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经休息后减轻,无发热、咳嗽,无心悸、头晕、黑噱,无关节肿痛、口腔溃疡。曾在当地医院就诊,考虑营养不良,未系统诊治。此后上述症状反复发作,5年前在某院住院治疗,诊断为原发性肺动脉高压,予氨氯地平、福辛普利等治疗,自觉胸闷症状有所缓解,活动后气短未减轻。
- 黄智伟范志新高延庆全艺花吴炳祥
- 关键词:特发性肺动脉高压动脉导管未闭原发性肺动脉高压误诊胸闷症状关节肿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