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丁圣彦

作品数:251 被引量:3,651H指数:37
供职机构:河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20篇期刊文章
  • 20篇会议论文
  • 8篇专利
  • 2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3篇农业科学
  • 79篇生物学
  • 36篇天文地球
  • 20篇环境科学与工...
  • 19篇经济管理
  • 16篇自动化与计算...
  • 11篇建筑科学
  • 8篇历史地理
  • 5篇水利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45篇景观
  • 37篇农业
  • 30篇群落
  • 29篇生态系统
  • 28篇植物
  • 27篇自然保护
  • 27篇自然保护区
  • 27篇保护区
  • 26篇黄河
  • 24篇生态
  • 24篇农业景观
  • 18篇阔叶
  • 17篇物种
  • 16篇生态系统服务
  • 16篇生物多样性
  • 16篇物种多样性
  • 16篇阔叶林
  • 15篇中下游
  • 15篇伏牛山自然保...
  • 11篇土地利用

机构

  • 240篇河南大学
  • 42篇教育部
  • 20篇南阳理工学院
  • 8篇华东师范大学
  • 4篇云南大学
  • 3篇许昌学院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焦作师范高等...
  • 2篇聊城大学
  • 2篇河南农业大学
  • 2篇许昌职业技术...
  • 2篇中国科学院植...
  • 1篇广州大学
  • 1篇黄淮学院
  • 1篇兰州大学
  • 1篇河南城建学院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西南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生...

作者

  • 251篇丁圣彦
  • 44篇梁国付
  • 43篇卢训令
  • 32篇胡楠
  • 25篇范玉龙
  • 23篇汤茜
  • 20篇赵清贺
  • 19篇谷艳芳
  • 14篇曹新向
  • 14篇钱乐祥
  • 14篇李爽
  • 9篇廖秉华
  • 8篇郭屹立
  • 8篇宋博
  • 8篇王磊
  • 7篇张彤
  • 7篇张丽霞
  • 7篇翟元杰
  • 7篇张明亮
  • 7篇柳静

传媒

  • 57篇生态学报
  • 42篇河南大学学报...
  • 15篇应用生态学报
  • 9篇生态学杂志
  • 7篇地理学报
  • 5篇河南科学
  • 4篇中国生态农业...
  • 4篇地理研究
  • 4篇地域研究与开...
  • 4篇地理科学进展
  • 4篇云南大学学报...
  • 4篇生态经济
  • 4篇地理科学
  • 4篇生态与农村环...
  • 3篇资源科学
  • 3篇植物生态学报
  • 3篇商丘师范学院...
  • 2篇遥感技术与应...
  • 2篇计算机工程与...
  • 2篇北京第二外国...

年份

  • 2篇2024
  • 2篇2023
  • 5篇2022
  • 5篇2021
  • 6篇2020
  • 6篇2019
  • 7篇2018
  • 16篇2017
  • 12篇2016
  • 13篇2015
  • 11篇2014
  • 3篇2013
  • 12篇2012
  • 7篇2011
  • 11篇2010
  • 16篇2009
  • 17篇2008
  • 12篇2007
  • 9篇2006
  • 6篇2005
25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豫西黄河流域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地形梯度特征分析被引量:19
2012年
豫西黄河流域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显区域特征。利用DEM数据对研究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地形梯度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各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规律随高程和坡度的变化具有显著的特点:受人类活动干扰影响较大的各类农业用地、建筑用地、果园、水域和湿地主要分布在海拔相对较低和坡度相对较小的区域;而受人类活动干扰影响较小的各类林地(除果园外)、草地和未利用地则比较均匀地分布在海拔相对较高和坡度较大的区域。(2)不同的海拔段和坡度段内各土地类型的分布也存在一定的分布规律:农业用地类型和林地类型在各个地形梯度内都占有较大的面积比重,这是由于其基数较大,在区域内占据优势地位决定的;在低海拔小坡度地段内农业用地具有相对的面积优势;有林地随着海拔升高和坡度增大,面积比例不断增大,其主导地位随之增强。
申怀飞吴国玺丁圣彦
关键词:土地利用黄河流域
集水农业技术地区适宜性评价被引量:14
2003年
在实地调查基础上 ,依据集水农业技术的特点和要求 ,提出了集水农业技术评价指标体系 ,并且总结了河南省卫辉市集水农业技术体系实施中的 5种模式 ,运用多目标综合评价方法对 5种技术模式进行了综合评价 ,结果得出“山坡、道路、庭院集水和地膜覆盖集水区 +水窖 +低压管道滴灌 +地膜覆盖冬小麦、玉米田免耕秸秆覆盖和玉米、麦田秸秆还田”技术模式效果最好 ,可以认为是同类地区发展集水农业的最佳模式。
丁圣彦梁国付曹新向
关键词:集水农业
不同干扰背景下栲树幼苗幼树的生理生态特性比较——以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为例
<正>浙江天童国家森林公园的常绿阔叶林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具有代表性,在研究区内设置不同干扰方式下的五块样地,借助 Li—6400型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对研究区内不同干扰背景下五块样地常绿阔叶林主要优势种之一的栲树幼苗、幼树...
丁圣彦卢训令
关键词:栲树生理生态特性常绿阔叶林浙江天童
文献传递
农业景观中非农景观要素结构特征对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以封丘县为例被引量:13
2017年
农业景观中的非农生境对维持与提高农业景观的生物多样性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为了探究非农生境的相关结构属性对农业景观中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选择黄河下游平原区的封丘县为研究区域,对研究区内42个样点的非农生境进行植物多样性调查,并对各个样点周围1 km范围内的非农景观要素进行了提取,分析不同非农生境中植物物种组成及其景观要素的构成、结构及空间配置对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非农生境中,物种组成共有种相对较多,特有种或指示种较少;林地与树篱具有相对较高的物种多样性,以沟渠为生境的植物物种组成与其它两种生境类型相比存在明显差异;林地与树篱/沟渠的组成比例相当时,植物物种丰富度最高;景观指数对不同非农生境中的植物物种具有明显影响,景观破碎化及人为干扰指数的影响较为显著。未来在对本区域内农业景观进行结构优化的过程中,应从非农景观要素的改造入手。通过调整和设置非农景观要素的不同类型及比例、合理改造其结构与空间配置,为最终实现农业景观的有效管理与可持续健康发展奠定重要的研究基础。
冯舒汤茜卢训令丁圣彦贾振宇梁国付
关键词: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
伏牛山自然保护区植物功能群组成种的生态位研究被引量:7
2008年
基于对河南省伏牛山自然保护区南坡森林生态系统的样地调查,以物种的重要值为指标,将伏牛山南坡森林生态系统按环境梯度划分为8个植物功能群。应用Levins生态位宽度公式和相似性百分率公式对组成8个植物功能群的7种主要乔木、14种主要灌木、4种主要草本种群进行了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⑴重要值大的种群一般具有较宽的生态位,生态位重叠与生态位宽度有关,较宽的生态位常伴随着较高的生态位重叠。⑵高生态位重叠可能是生境斑块化和空间异质性的结果。⑶环境梯度上生态位宽度的变化,反映了功能群组成种对环境适应性和资源利用能力的变化,并最终导致植物功能群组成的变化。
柳静胡楠丁圣彦范玉龙翟元杰廖秉华
关键词:植物功能群环境梯度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
清末以来开封市水域景观格局变化被引量:28
2004年
借助历史资料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清末以来开封市水域景观格局的演变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100余年来,开封市水域景观面积和景观优势度经历了一个由小变大,然后又由大变小的过程。其中,2002年的水域面积为169.6hm2,为1966年的35%,1898年的89%;景观优势度由1898年的14.6%增加到1966年的36.9%,到了2002年变为13.1%。(2)从1898年到2002年开封市区水域斑块的数量在增加,最大斑块面积有减小的趋势,最小斑块面积也有减小的趋势,平均斑块面积趋于减小,但斑块密度却在增加,这充分反映了开封市水域景观破碎度的增加。(3)从1898年到2002年开封市水域斑块的连通性指数是在不断减少的,只是近年来,才有增加的趋势;分维数也有增加的趋势。引起开封市水域景观格局变化的原因既有自然的因素,又有人为的因素。建国以前以黄河的影响为主,建国后人类活动的影响占有重要地位。
丁圣彦曹新向
关键词:斑块面积
伏牛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乔木植物功能型分类被引量:48
2008年
乔木层优势种左右着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以乔木层优势种为主体划分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型,可以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框架结构及类群分布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伏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东部森林样带中的亚热带和暖温带的结合点,具有南北气候过渡带的典型特征,群落的优势种突出,随着环境梯度(海拔)的变化,乔木层优势种变化明显,能较好地反映出植被与环境的动态关系。采用群落生态学的调查方法,在伏牛山南北坡设置66个样地。根据调查结果,通过计算重要值,选取37个优势度相对较大的乔木树种进行种间联结及相关性分析,以矿检验为基础,结合联结系数AC和共同出现百分率PC来测定乔木优势种间的联结性,根据优势种间的联结性及其在海拔梯度上的变化异同来划分植物功能群。结果表明,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短柄袍(Q.glandulifera)、锐齿栎(Q.acutidentata)、华山松(Pinus armandi)依海拔升高分别具有最大的优势势性。以这4个优势种为主体将伏牛山自然保护区乔木层划分为4个植物功能型,第一组功能型为:栓皮栎、槲栎(Q.aliena)、山槐(Albizia kalkora)、茅栗(Castanea seguinii)(1100m以下);第二组功能型为:短柄袍、化香(Platycarya strobilacea)、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1100~1400m);第三组功能型为:锐齿栎、千金榆(Carpinus cordata)、漆树(Toxicodendron verniciflum)(1400~1800m);第四组功能型为:华山松、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六道木(Abelia biflora)、白桦(Betula platyphylla)、红桦(B.albo—sinensis)(1800m以上)。功能群间的形态特征有明显的区别,如叶片的大小、形状等,这些区别需要生理生态学的进一步研究。
胡楠范玉龙丁圣彦卢训令
关键词:功能型伏牛山自然保护区优势种种间联结
豫西地区近二十年景观格局优化分析被引量:5
2008年
区域尺度上,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对景观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及其异质性有着显著影响。本文在RS技术和GIS技术支持下,对豫西地区1987年、1995年、2000年三期影像进行判读解译,结合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和地面GPS采集数据,通过选取相关景观指数,从斑块水平和景观水平两个层次,分析研究区景观格局及其动态变化。根据景观格局连通度与景观功能通达性之间的关系,从功能流的角度入手,综合分析影响景观流的干扰因子:距离、摩擦力、障碍和坡度等,基于最小累积耗费算法,找出不同时空、不同人类干扰强度下景观流的通达性。结果表明,研究区内近20年来景观格局变化中,生态景观斑块区域分布极不平衡,东部人为干扰严重,自然景观消失殆尽,农业景观和建设用地占有较高比重,在整个区域中阻碍景观功能流的通达性。在此基础上,综合自然因素(如坡度等)和人为干扰因素(如景观破碎化程度等)提出优化方法,利用可视化效果找出景观格局需要优化的重点地段,在维持生态稳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提出景观的合理布局优化方案,以提高流域内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田莉梁国付申怀飞丁圣彦
关键词:景观格局变化
警惕“隐形杀手”——生物入侵
2003年
阐述生物入侵的概念及其对生态、社会、经济的危害,分析了我国生物入侵的特点,并提出了我国防止生物入侵的一些具体措施。
张明亮丁圣彦
关键词:生物入侵
黄河下游平原农业景观中非农生境植物多样性被引量:27
2014年
农业景观中的自然、半自然生境及其上的植物群落对维持农业生态系统功能意义重大。为了解黄河下游典型平原农业景观中非农生境植物多样性特征,在对研究区景观格局分析的基础上,使用典型样地法对区域内农业景观中主要自然、半自然生境(包括林地、树篱、田间道路、沟渠等)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研究区总体上为农业景观,居民点和林地斑块散布其间;区内植物科的地理分布以世界分布和泛热带分布为主,属的地理成分复杂,具有中国15个种子植物属分布区类型中的13个,以温带分布、世界分布和泛热带分布为主,总体上以广布种为主,优势科属明显,缺少特有种;林地和树篱具有较高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沟渠和林地的物种均匀度和群落盖度最高,田间道路上群落组成的变化幅度和分化程度最大(β多样性指数最高);林地、树篱和田间道路等生境间的群落相似性极高,但其群落盖度和优势种组成具有显著差异,沟渠作为一种特殊生境与其他生境间相似性较低。研究表明,在黄河下游平原农业景观中,林地和树篱在物种多样性维持中作用较大,沟渠为水生和湿生植物提供了庇护所,不同生境间极高的群落相似性仅是物种组成名录的反映,而其生态功能存在显著差异。未来区内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应重在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的维持及提高,而如何进行景观要素配置,才能兼顾农业生产力的可持续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维持,尚需进一步探讨。
卢训令梁国付汤茜丁圣彦李乾玺张晓青
关键词:物种多样性植物区系群落相似性
共26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