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丁昌璞

作品数:22 被引量:86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2篇科技成果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0篇农业科学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14篇土壤
  • 6篇红壤
  • 5篇离子
  • 5篇锰离子
  • 5篇
  • 4篇铝离子
  • 3篇水稻
  • 3篇水稻土
  • 3篇伏安行为
  • 2篇稻草
  • 2篇低分子
  • 2篇低分子量
  • 2篇电化学
  • 2篇水溶
  • 2篇水溶性
  • 2篇土壤氧化还原
  • 2篇紫云英
  • 2篇化学性质
  • 2篇分解产物
  • 2篇分子量

机构

  • 2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意大利国家研...

作者

  • 22篇丁昌璞
  • 5篇吴又先
  • 5篇潘映华
  • 3篇潘淑贞
  • 3篇于天仁
  • 2篇李九玉
  • 1篇保学明
  • 1篇刘志光
  • 1篇谢建昌
  • 1篇龚子同
  • 1篇李庆逵
  • 1篇姚贤良

传媒

  • 11篇土壤学报
  • 4篇土壤
  • 2篇土壤学进展
  • 1篇干旱区研究
  • 1篇化学传感器
  • 1篇全国土壤胶体...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8
  • 2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2
  • 1篇1997
  • 1篇1996
  • 3篇1993
  • 1篇1992
  • 3篇1991
  • 1篇1990
  • 1篇1989
  • 1篇1900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还原性物质的伏安法测定
1997年
用基于固态电极—石墨电极的伏安法测定了土壤中的还原性物质。以石墨棒电极上的阳极电流作为土壤中还原性物质数量的指标。0.35伏时的电流代表亚铁离子和某些易氧化的有机物质,0.70伏时的电流则包含亚锰离子和某些较难氧化的有机物质。在田间原位测定了不同氧化还原状况下的土壤中还原性物质的数量。氧化性土壤和强还原性土壤中的还原性物质数量可以相差两个数量级。根据还原性物质数量的对数值与Eh之间的相关性,把土壤的氧化还原状况划分为三个范围:其扩散电流密度分别相当于0—1.5,1.5—5和5—15μA/cm^2。
丁昌璞于天仁
关键词:还原性物质伏安法石墨电极土壤
红壤对铝锰离子的吸附特征 Ⅴ·稀溶液中铝锰离子的交换吸附行为被引量:1
2006年
研究了贴近自然的稀溶液条件下铝、锰离子交换吸附的行为,结果是:铝、锰与钙、钾离子的交换吸附仍符合一般的离子交换规律,但也不遵守比例定律。讨论了代入量/代出量的摩尔比<1时的交换吸附、临界点及其机理。对k、K、1/n、r进行了表述,其中k偏高,K则偏低。从热力学角度进一步论证了红壤铝质化即酸化的自然趋势,并揭示了钙与铝、钾离子交换吸附的能量特征。
丁昌璞潘映华李九玉
关键词:稀溶液
红壤对铝锰离子的吸附特征 Ⅲ.铝锰离子对的交换吸附被引量:6
2004年
对具有水解性质的铝、锰离子对交换吸附研究的结果是 ,两种离子既表现了离子交换的一般化学行为 ,又有明显的非等当量交换和非电性吸附的特征 ;非等当量交换和非电性吸附受制于固相的表面性质、离子对的相对交换能力和离子的加入量 ;对非电性吸附的有关参数k、K、1/n、r和ΔF进行了表述 ;根据铝离子交换锰离子的ΔF 。
丁昌璞潘映华
关键词:红壤铝离子锰离子热力学
鼎湖山、尖峰岭和那大地区某些土壤的氧化还原状况被引量:3
1991年
用电化学方法测定了鼎湖山、尖峰岭和那大地区某些土壤的氧化还原电位(强度因素)和还原性物质数量(容量因素)。自然林下土壤的氧化还原状况随植物群落的垂直带(谱)而呈规律性变化。其表层的Eh为400—560mV,较以下土层低80—220mV,还原性物质含量相当于0.5—3.6×10^(-3)mol/L亚锰。经济林下土壤表层的Eh为490—570mV,较下层低50-100mV,还原性物质含量为0.1—1.36×10^(-3)mol/L。水稻土表层的还原性物质含量达6.6×10^(-3)mol/L,Eh为330mV,较下层低100mV。在还原性物质含量的对数值和Eh之间存在着良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734^(**)。本文对用电化学方法原位测定弱还原性土壤的氧化还原状况给予了评价,对氧化还原过程在红壤形成中的作用进行了讨论。
丁昌璞吴又先
关键词:土壤
伏安法的测定条件和应用被引量:2
1992年
伏安法是利用极化电极上的电流—电压关系来测定溶液或土壤中的可氧化或可还原的物质的方法。本文对影响测定的诸因素,如电压的选择、读数时间、电极处理、电解质影响和精度等进行了试验,并用该法在田间直接测定了不同氧化还原状况的土壤中的还原性物质的数量,证明方法可行,并具有简便、快速的特点。
丁昌璞
关键词:土壤伏安法
红壤对铝、锰离子的吸附特征 Ⅰ.铝、锰离子的非等当量交换被引量:10
2002年
对铝、锰离子在红壤中的吸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离子交换能(或吸附能)的次序为铝>锰>钙>钾,但同一离子在不同固相中的交换吸附能力有异。离子的代入量和代出量随其加入量而递增,而代入量占所加数量的百分数则递减,遵守一般的离子交换规律。非等当量性为铝或锰离子参与交换所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是由于其水解产物的非电性吸附叠加于电性吸附所致,尤以在砖红壤体系中者为甚;非电性吸附量与平衡溶液浓度的关系符合Freundlish方程。
丁昌璞潘映华
关键词:红壤锰离子铝离子水解产物
紫云英稻草分解产物的电化学性质
1991年
本文应用电化学方法,对紫云英和稻草培养液中分解产物的电化学性质进行了研究,并观察了它与土壤作用后的变化,主要结果如下:
吴又先丁昌璞
关键词:紫云英稻草分解产物电化学土壤
红壤对铝锰离子的吸附特征 Ⅳ.铝锰交换钙钾离子的化学现象被引量:3
2005年
铝、锰离子与钙或钾质固相之间的交换吸附也出现非等当量交换和非电性吸附,而钙、钾离子对交换反应则为电性吸附;非电性吸附量决定于固相表面的场强,也与离子的水解性质和价数有关,其中以铝离子在砖红壤、红壤中的非电性吸附最为强烈;从能量角度综合说明了k、K、1/ n 与ΔF的联系,铝离子的交换吸附具有最大的k、K和最小的1/ n,ΔF为负值;从热力学进一步证论了红壤铝质化的机理,在自然条件下红壤酸化应是一个连续的自发和不可逆过程。
丁昌璞潘映华
关键词:砖红壤钾离子铝离子化学现象
中国土壤电化学的发展历程被引量:4
2013年
本文介绍了土壤电化学研究历时50多年的系统成果,涉及带电粒子的化学行为、电极使用、学科渗透、工作成就、国内外影响和评价,形成集基本理论、实际应用和研究方法于一体的土壤电化学体系。在近期继承发展上,论述了电化学体系的土壤氧化还原过程及其研究法和酸化红壤修复原理与技术。前者扼要说明红壤中铝、锰离子的非等当量交换和非电性吸附;地跨湿润至干旱地区土壤氧化还原状况的水平带谱、垂直分异;有机还原性物质和无机氧化性物质的依存关系和变化规律,从而论证氧化还原过程作为土壤物质循环的转化动力(化学和生物学的)所作的贡献。后者扼要说明以铝化学为核心,土壤酸化理论、改良措施和从环保出发的工农业废弃物的利用;相反电荷胶体表面双电层的相互作用与电荷密度、离子强度、盐吸附的关系,扩散层重叠机制以及双电层作用对土壤表面性质和土壤酸化的影响。
丁昌璞
中国自然土壤、旱作土壤、水稻土的氧化还原状况和特点被引量:29
2008年
以原位测定资料作基础,首次系统地总结了我国主要自然土壤、旱作土壤和水稻土的氧化还原状况。自然土壤、旱作土壤同属于氧化性土壤,Eh为440~730mV,还原性物质量相当于Mn2+0.00~4.01×10-5molL-1,一年内基本上处于氧化状态,物质转化迁移微弱;水稻土的Eh为670~-70mV,还原性物质量相当于Mn2+0.01~17.8×10-5molL-1,变动范围从氧化性到还原性,氧化还原状况随水分条件而周期性变化,物质转化迁移的强度和速度远甚于前两者;依据水稻土的氧化还原状况,可将其划分为氧化性、氧化还原性、还原性三种类型;土壤氧化还原状况的特点为:Eh与还原性物质量之间相关性良好、具水平带谱和垂直带谱分异、不均一性显著、变动的范围宽和变化的可逆性强。
丁昌璞
关键词:自然土壤旱作土壤水稻土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