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位云生

作品数:93 被引量:1,649H指数:20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81篇期刊文章
  • 1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7篇石油与天然气...
  • 5篇天文地球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33篇气藏
  • 26篇页岩
  • 20篇平井
  • 19篇页岩气
  • 19篇水平井
  • 13篇砂岩
  • 13篇气田
  • 13篇储层
  • 11篇压裂
  • 10篇盆地
  • 10篇采收率
  • 9篇致密砂岩
  • 9篇苏里格
  • 8篇储量
  • 7篇低渗
  • 7篇地质
  • 7篇致密
  • 7篇致密气藏
  • 7篇孔隙
  • 6篇砂岩气藏

机构

  • 87篇中国石油天然...
  • 13篇中国石油
  • 6篇西南石油大学
  • 3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德克萨斯大学
  • 2篇长江大学
  • 2篇西南石油学院
  • 2篇中国石油勘探...
  • 1篇卡尔加里大学
  • 1篇山东省地震局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石油青海...
  • 1篇大庆油田有限...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石油西南...
  • 1篇德克萨斯州大...
  • 1篇华能国际电力...
  • 1篇四川石油管理...
  • 1篇中国石油长庆...

作者

  • 93篇位云生
  • 48篇贾爱林
  • 27篇王军磊
  • 26篇何东博
  • 24篇贾成业
  • 21篇齐亚东
  • 13篇袁贺
  • 11篇郭建林
  • 10篇冀光
  • 8篇闫海军
  • 7篇郭智
  • 6篇胡永全
  • 6篇孟德伟
  • 5篇唐海发
  • 5篇乔辉
  • 4篇张啸枫
  • 3篇李易隆
  • 3篇赵金洲
  • 3篇邵辉
  • 3篇韩品龙

传媒

  • 23篇天然气工业
  • 11篇天然气地球科...
  • 7篇石油勘探与开...
  • 4篇大庆石油地质...
  • 3篇断块油气田
  • 3篇石油天然气学...
  • 3篇中国石油大学...
  • 3篇西南石油大学...
  • 2篇石油学报
  • 2篇油气地质与采...
  • 2篇石油科技论坛
  • 1篇现代地质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石油实验地质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新疆石油地质
  • 1篇钻采工艺
  • 1篇计算物理
  • 1篇西部探矿工程
  • 1篇石油钻探技术

年份

  • 3篇2025
  • 5篇2024
  • 5篇2023
  • 7篇2022
  • 5篇2021
  • 3篇2020
  • 9篇2019
  • 18篇2018
  • 5篇2017
  • 4篇2016
  • 2篇2015
  • 4篇2014
  • 7篇2013
  • 4篇2012
  • 1篇2011
  • 4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6
  • 2篇2005
9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孔喉结构对超深层碳酸盐岩气藏多类型储层渗流能力的影响被引量:1
2024年
超深层碳酸盐岩气藏孔喉结构非均质性强,渗流机制复杂。选取川西北地区双鱼石区块栖霞组储层岩心,通过多尺度CT试验、核磁共振试验和储层条件下的单相渗流、气水两相渗流及应力敏感试验等,系统定量地研究超深层多类型储层孔喉结构特征参数与渗流特征参数的相关性,深入剖析裂缝、大孔和基质孔隙对超深层多类型气藏气体单相和气水两相渗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于中深层储层,增加喉道数量对于提高目的超深层储层的渗流能力非常关键;裂缝发育增加了岩样喉道数量、提高了岩样的连通性从而来大幅度提高岩样的气体渗流能力,并降低了含水气藏的启动压力梯度,缩小了岩样的气水两相共渗区间,但裂缝受压易形变的特质导致岩样的应力敏感性增强,在高压差时岩样的渗流能力和弹性能也急速下降;大孔喉发育提高了储层的储容能力,其抵抗变形能力强的特质有利于降低岩样的应力敏感性,在高压差时维持岩样较高的渗流能力和弹性能。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应考虑对裂缝-孔隙型和裂缝-孔洞型储层在生产初期控制产气速度以维持长期稳产,对孔洞型和孔隙型储层增大生产压差或进行压裂和酸化等工艺措施以释放储层产能。
张钰祥闫海军位云生曹正林郭建林杨胜来邓惠陈掌星陈掌星郑国强
关键词:栖霞组碳酸盐岩
气藏开发全生命周期不同储量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储量评价贯穿气藏开发始终,系统梳理气藏不同储量计算方法,对认识和开发气藏具有重要意义。前期评价阶段,采用容积法或体积法计算探明地质储量;开发方案实施阶段,落实可动用储量,指导井位部署;规模开发后,采用物质平衡与现代递减方...
位云生贾爱林徐艳梅方建龙
关键词:动态储量可采储量剩余储量储量评价
昭通示范区龙马溪组页岩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吸附能力被引量:19
2018年
为明确四川盆地南缘昭通示范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吸附能力,设计低温氮气吸附实验和高温甲烷吸附实验,获得富有机质页岩的孔隙结构参数,使用修正过的Langmuir-Freundlich模型对等温吸附线进行拟合,以评价页岩样品的甲烷吸附能力,并探讨微观孔隙结构对页岩吸附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研究区富有机质页岩纳米级孔隙主体为墨水瓶状和狭缝型,比表面积为9.429~27.742 m^2/g,孔体积为0.011~0.02 cm^3/g,平均孔径为8.546~10.982 nm,分形维数为2.552 2~2.725 5。使用Langmuir-Freundlich模型拟合高温甲烷吸附曲线,30℃甲烷吸附的Langmuir体积为1.397 32~4.076 61 m^3/t,不同页岩样品吸附能力差异明显。富有机质页岩中,随着有机质含量的增大,一方面有机质孔数量增多,页岩比表面积增大,甲烷吸附位点增多,页岩吸附能力增强;另一方面分形维数增大,孔隙表面非均质性增强,孔径减小,孔隙壁之间的吸附势能增强,页岩吸附能力增强。富有机质页岩中粘土矿物对吸附性能的贡献较小。
朱汉卿贾爱林位云生贾成业金亦秋袁贺
关键词:孔隙结构分形维数
不同岩性气藏注CO_(2)渗流机理
2025年
气藏中注入CO_(2)提高采收率技术即CCUS-EGR有望成为支撑“双碳”目标的主体技术。针对常规气藏及致密气藏中注CO_(2)提高采收率的机理尚不清晰的问题,设计不同温压下岩样渗流能力实验,判断不同相态下CO_(2)渗流能力;建立微观数值模拟,对比孔隙空间中注入不同介质驱替CH_(4)的提采效果、波及系数和驱替效率;对含束缚水状态不同岩性样品进行CO_(2)-水-岩反应实验,结合核磁共振设备评价注入CO_(2)前后气藏渗流能力和孔隙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超临界CO_(2)的黏度接近气态、密度接近液态,具有极高的渗流能力;与N_(2)和H_(2)O相比,CO_(2)扩散系数最高,CO_(2)对孔隙角隅处CH_(4)的微观波及系数最高、驱替效果最好,对应的CH_(4)采收率最高;CO_(2)-水-岩反应导致碳酸盐岩、致密砂岩和火山岩样品致密化以及束缚水含量降低,其中碳酸盐岩样品反应最强烈、反应后大孔体积占比增加,而致密砂岩和火山岩样品反应后大孔体积占比减少,最终含束缚水岩样渗透率由矿物沉淀程度以及束缚水饱和度降低程度共同决定。该研究为现场常规气藏及致密气藏注入CO_(2)先导试验提供了理论支撑,并为实际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张钰祥闫海军闫海军曹正林位云生罗瑜曹正林钟俊杰
关键词:渗流机理
低温氩气吸附实验在页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表征中的应用被引量:17
2018年
针对页岩储层微观非均质性强、孔径分布广泛的特点,使用氩气作为吸附质,通过87 K下的低温氩气吸附实验,研究蜀南地区五峰—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样品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并探讨了有机碳含量对页岩微观孔隙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页岩孔隙呈狭缝型,富有机质页岩样品平均比表面积31.65 m^2/g,平均孔体积0.062 2 cm^3/g,小于50 nm的微孔和介孔贡献了页岩孔隙中90%以上的比表面积,2~100 nm的介孔和宏孔贡献了页岩孔隙中90%以上的孔体积。有机质含量是影响富有机质页岩微观孔隙发育的主要因素,随着页岩中有机碳含量的增高,页岩比表面积、孔体积增大,微孔占比增多,孔隙表面分形维数增大,孔隙结构非均质性增强,页岩的吸附能力增强。
朱汉卿贾爱林位云生贾成业金亦秋袁贺
关键词:比表面积孔径分布分形维数页岩
页岩气井网井距优化
基于页岩气一井一藏及工厂化作业的开发特点,一次性部署开发井是区块效益开发的关键,故合理的井网井距对于提高页岩气采收率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以国家级页岩气开发示范区长宁区块为例,以单井动态分析结果为依据,以“多井平台”数值...
位云生王军磊齐亚东金亦秋
关键词:井网井距优化设计
气井EUR快速评价新方法及其应用
气井EUR 是表征气井生产动态特征、评价气井开发效果的关键技术指标之一,准确、快速地预测气井EUR 对指导气田的经济效益评价以及气田开发方案编制/调整具有重要意义。现有气井EUR 评价方法普遍针对单井开展应用,随着气田开...
齐亚东位云生王军磊
关键词:气井页岩气
井控页岩气可动地质储量和可采储量的评价方法被引量:16
2018年
页岩气是一种非常规天然气资源。页岩气藏由超致密基质和天然裂缝系统组成。基质中的页岩气是自生、自储和自闭的吸附气,裂缝系统中的页岩气为自由气,其中吸附气为页岩气的主体部分,必须通过打水平井进行多段压裂,才能从压裂产生的裂缝面解吸出来。这种被水平井控制的解吸气和自由气量总称为井控页岩气资源量。评价页岩气藏基质中的吸附气资源量和裂缝系统中自由气的资源量,通常采用体积法。其有效应用受基质中原始吸附气含量、天然裂缝系统的有效孔隙度、页岩视密度和原始地层压力准确性的影响。应当指出,中国于2014年颁布的《页岩气资源/储量计算评价技术规范》中所规定的体积法公式是错误的,而且也缺少动态法应用的具体内容。为此,根据页岩气以井为开发单元的特点,提出利用动态法评价井控页岩气可动地质储量和可采储量的方法。3口页岩水平气井实际应用结果表明,新建方法是实用且有效的。
陈元千齐亚东傅礼兵位云生
关键词:页岩气井控储量可采储量
页岩气水平井产量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55
2017年
中国是全球第3个商业化开发页岩气的国家,到2030年页岩气规划产量为800×10~8~1 000×10~8 m^3,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长宁—威远和昭通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页岩气开发效果显示,目前该区页岩气水平井平均测试产量达到19×10~4 m^3/d,但测试产量却高低参差不齐。为此,从地质和工程两个方面分析了上述示范区页岩气水平井产量影响因素,提出了不同区块水平井提高单井产量的技术方向;根据含气量差异将优质页岩段进一步细分为4类储层,评价水平井Ⅰ类储层钻遇率;依据天然裂缝发育程度、主应力非均质性、脆性指数等工程参数来评价储层改造条件;建立压裂加液量、加砂量、施工排量和返排率与测试产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评价压裂形成裂缝复杂程度。研究结果表明:①长宁区块Ⅰ类储层钻遇率高于威远和昭通区块,且当水平井Ⅰ类储层钻遇率大于50%,可保障气井测试页岩气产量高于15×10~4 m^3/d、预计单井最终可采储量(EUR)高于8 000×10~4 m^3;②昭通区块储层改造条件和压裂形成的裂缝复杂程度均优于长宁和威远区块,但加砂量和施工排量等压裂施工参数偏低,制约了前者水平井的测试产量。结论认为,昭通和威远区块进一步提高Ⅰ类储层钻遇率、昭通区块进一步优化压裂施工参数是提高上述示范区页岩气水平井单井产量的主要技术方向。
贾成业贾爱林何东博位云生齐亚东王军磊
关键词:页岩气水平井储层分类压裂参数四川盆地
基于复杂缝网模拟的页岩气水平井立体开发效果评价新方法——以四川盆地南部地区龙马溪组页岩气为例被引量:13
2022年
如何合理表征三维人工裂缝形态及延伸范围以及模拟压后复杂缝网产能特征是论证、评价页岩气立体井网开发效果的关键。为此,以川南地区页岩气为对象,基于三维地质模型、天然裂缝模型和地质力学模型,模拟了人工裂缝形态及其与天然裂缝的空间配置关系,分析了三维人工裂缝在缝长和缝高方向的延伸规律,然后根据压后复杂裂缝网络形态,设计了同层井网、立体井网等不同的井网部署模式,使用嵌入式离散裂缝模型耦合数值模拟器模拟了立体井网全生命周期内各气井的生产动态,并结合智能化历史拟合技术反演获得了给定井网结构下的裂缝网络参数。研究结果表明:(1)人工裂缝在高度方向上延伸受到明显抑制,限制了同层井网对于纵向储量的控制程度;(2)立体井网在提高储量整体动用程度的同时降低了平面井间干扰强度,为井距缩小提供调整空间;(3)以裂缝压窜和井间压力干扰为判别机制,通过厘清人工裂缝与立体井距配置关系可以获得最优配置模式,从而进一步提高立体井网开发效果。结论认为:(1)川南地区页岩气适宜采用错层开发的小井距模式,该模式易形成“短缝长、低缝高”的造缝效果,井组采收率预计可提高5%~10%;(2)该方法可较好地评价页岩气立体井网开发效果,为页岩气藏(井)产能的高效评价和开发技术政策优化提供了技术支撑。
王军磊贾爱林位云生王建君黄小青李林于伟
关键词:龙马溪组页岩气裂缝网络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