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侯云峰

作品数:6 被引量:42H指数:3
供职机构:长春中医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中医
  • 4篇中医辨证
  • 4篇中医辨证分型
  • 4篇抗核
  • 4篇类风湿
  • 4篇关节炎
  • 4篇风湿
  • 4篇辨证
  • 4篇辨证分
  • 4篇辨证分型
  • 3篇性关节炎
  • 3篇抗核周因子
  • 3篇类风湿性
  • 3篇类风湿性关节...
  • 3篇风湿性
  • 3篇风湿性关节炎
  • 2篇痹证
  • 2篇APF
  • 2篇CPA
  • 1篇实验室诊断指...

机构

  • 3篇长春中医药大...
  • 3篇长春中医药大...
  • 2篇吉林大学
  • 1篇吉林大学第一...

作者

  • 6篇于秀明
  • 6篇侯云峰
  • 4篇栗洪波
  • 2篇刘学明
  • 1篇刘学明
  • 1篇孙然
  • 1篇胡维峰
  • 1篇张秋莲
  • 1篇陈强
  • 1篇张秋莲

传媒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中华中医药杂...
  • 1篇长春中医药大...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 1篇中华中医药学...

年份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皮肤缺损的实验治疗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采用培养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度皮肤缺损。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干细胞治疗组,培养液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经体外培养后,应用于皮肤重度缺损的异体大鼠创面上,以平均愈合时间和平均愈合速度为指标,观察各组动物损伤皮肤的修复情况。结果干细胞治疗组皮肤修复速度为(42.42±2.07)mm2/d;平均愈合时间为11.63±4.18d,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同种异体干细胞进行皮肤损伤的治疗效果明显,为临床治疗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侯云峰于秀明陈强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皮肤缺损
93例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辨证分型的抗核抗体谱与肿瘤坏死因子分析被引量:12
2008年
目的:比较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不同中医证型与其免疫指标的关系,为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将93例SLE患者分为阴虚内热证、瘀热痹阻证、脾肾阳虚证、风湿热痹证4组。抗核抗体(ANA)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抗ENA抗体采用免疫印记法(IBT)、抗ds-DNA抗体采用斑点免疫金渗滤法、肿瘤坏死因子(TNF)采用放射免疫法(RIA)。结果:抗核抗体滴度风湿热痹组抗核抗体滴度与脾肾阳虚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抗ENA抗体按阳性率比较各组无差异,但瘀热痹阻组与脾肾阳虚组13.5kD抗体有差异(P<0.05),17.5kD抗体有差异(P<0.01);瘀热痹阻组与风湿热痹组比较17.5kD抗体有差异(P<0.01);瘀热痹阻组与阴虚内热组比较13.5kD抗体有差异(P<0.05);阴虚内热组与脾肾阳虚组73kD抗体有差异(P<0.05)。抗ds-DNA抗体风湿热痹组与脾肾阳虚组、瘀热痹阻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与阴虚内热组比较有差异(P<0.05)。TNF脾肾阳虚组与风湿热痹组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①抗ds-DNA抗体可作为中医"虚实辨证"的参考。②IBT法检测的73kD、17.5kD、13.5kD条带可作为辨证分型的参考依据。③ANA抗体滴度和TNF值与辨证分型密切相关,可以作为急性期和缓解期的参考指标。
孙然侯云峰于秀明栗洪波刘学明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抗核抗体中医辨证分型抗DS-DNA抗体抗ENA抗体
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辨证分型与实验室诊断指标关系的研究
侯云峰于秀明刘学明栗洪波张秋莲
该项目为吉林省教育厅2006年科技计划项目,于2008年完成项目内容。项目技术关键技术关键之一,西医对类风湿的明确诊断和中医辩证分型的准确,在这一点上,课题组主要采用从事多年临床工作的专家的诊断。技术关键之二,对诊断试剂...
关键词:
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辨证分型
RF、CPA、APF之间的相关性及联合检测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中的意义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类风湿因子(RF)、抗瓜氨酸合成蛋白抗体(CPA)、抗核周因子(APF)三者间的相关性及联合检测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A)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191例RA患者血清RF检测采用胶乳凝集法,CPA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ELISA),APF检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结果 RF与APF、CPA无明显相关性(P>0.05),APF与CPA有相关性(P<0.05)。在RA患者中,RF检测的阳性率为45.5%,CPA检测的阳性率为53.5%,APF检测的阳性率为56.4%,联合检测的阳性率达87.9%。经统计学分析联合检测与单项检测比较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PF与CPA有相关性,RF、APF、CPA三种试验联合检测可明显提高RA的诊断率。
于秀明胡维峰侯云峰
关键词:类风湿因子抗核周因子类风湿性关节炎
CPA与APF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辨证分型中的意义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探讨检测抗瓜氨酸合成蛋白抗体(CPA)和抗核周因子(APF)在类风湿关节炎(RA)与中医辨证分型中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ELISA)检测CPA,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检测APF。149例RA患者按中医辨证分型分为湿热痹阻型、寒湿痹阻型、肾气虚寒型、肝肾阴虚型、瘀血痹阻型5组。结果RA患者中湿热痹组型CPA阳性率显著高于寒湿痹阻型和肝肾阴虚型(P<0.01);湿热痹阻型APF阳性率高于瘀血痹阻型(P<0.05)。结论CPA与APF可作为RA中医临床辨证分型的参考指标。
侯云峰于秀明栗洪波张秋莲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辨证分型抗核周因子痹证
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辨证分型与实验室指标的研究被引量:24
2007年
目的:将类风湿性关节炎(RA)中医辨证分型与客观检测指标相结合,为中医诊断客观化提供参考。方法:将210例RA患者按中医辨证分型分为湿热痹阻、寒湿痹阻、肾气虚寒、肝肾阴虚、瘀血痹阻5组。血清类风湿因子(RF)检测采用乳胶凝集法,抗瓜氨酸合成蛋白抗体(CPA)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ELISA),抗核周因子(APF)检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Ⅱ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检测采用放射免疫法(RIA),各组间数据进行比较及相关分析。结果:RA湿热痹阻型CPA阳性率显著高于寒湿痹阻型和肝肾阴虚型,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湿热痹阻型APF阳性率高于瘀血痹阻型,有统计学意义(P<0.05);TNF-α检测结果在各证型组间进行比较,寒湿痹阻型高于肝肾阴虚型和瘀血痹阻型,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PA和APF可作为RA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TNF-α可作为RA活动期或进展期的参考指标。
于秀明刘学明侯云峰栗洪波
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辨证分型抗核周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痹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