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细胞
  • 3篇病理
  • 2篇炎性
  • 2篇炎性肌纤维母...
  • 2篇原发性
  • 2篇细胞瘤
  • 2篇纤维母细胞
  • 2篇纤维母细胞瘤
  • 2篇淋巴
  • 2篇淋巴瘤
  • 2篇母细胞
  • 2篇母细胞瘤
  • 2篇肌纤维
  • 2篇肌纤维母细胞
  • 2篇肌纤维母细胞...
  • 2篇CT
  • 2篇病理学
  • 1篇胸腺
  • 1篇硬膜
  • 1篇硬膜外

机构

  • 5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扬州大学

作者

  • 5篇侯刚
  • 4篇夏钰弘
  • 1篇钱斌
  • 1篇杨国仪
  • 1篇汤群锋
  • 1篇陈玉林
  • 1篇洪建刚
  • 1篇陈寅
  • 1篇孙爱娟

传媒

  • 1篇中华泌尿外科...
  • 1篇临床与实验病...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影像诊断与介...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1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消化道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消化道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表现特点,以提高对其的认识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发生于消化道腔内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表现,并与病理对比分析。结果:6例中4例发生于胃,2例发生于小肠。平扫均呈软组织密度影,类圆形,无坏死,CT值30-40Hu。增强后动脉期均轻度强化,呈杂乱短星芒状,至门脉期、静脉期则明显强化。6例病理均以肌纤维母细胞及炎性细胞为主。结论:消化道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CT对病变的诊断及手术定位具有重要价值。
侯刚夏钰弘
关键词: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CT病理学
胃肠道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与病理关系分析被引量:11
2014年
目的:探讨消化道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特征性CT影像表现与病理表现的关系,以提高对其认识与诊断准确率。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发生于消化道腔内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表现,并与病理对比分析。结果:6例中4例发生于胃,2例发生于小肠。平扫均呈软组织密度影,类圆形,无坏死,CT值30~40HU。增强后动脉期均轻度强化呈杂乱短星芒状,至门脉期、延迟期则明显强化。6例病理均以肌纤维母细胞及炎性细胞为主。结论:消化道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表现与病理具有相关性,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对临床定性诊断及手术定位具有重要价值。
侯刚夏钰弘
关键词:胃肠肿瘤
少见椎管内硬膜外占位性病变的MRI表现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分析少见椎管硬膜外占位病变的MRI特征。方法对7例病理及临床证实的椎管硬膜外占位的MR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硬膜外脓肿表现为多房样占位,形态较规则,T_1WI等、低混杂信号,T_2WI病灶呈高信号,房间隔低信号。骨源性脊索瘤表现为T_1WI均匀稍低信号,T_2WI高信号其内夹杂小点及小条状低信号呈蜂窝状改变。具有特征性影像表现。非骨源性脊索瘤表现为硬膜外长梭形占位,信号均匀,T_1WI稍低信号,T_2WI高信号,增强后病灶轻微强化。椎管内白血病浸润表现为硬膜外大范围长条状异常信号与硬膜外脂肪组织交杂存在,T_1WI呈等低混杂信号,T_2WI呈混杂高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血管周细胞瘤表现为硬膜外不规则分叶状肿块,T_1WI、T_2WI均为等信号,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囊变节细胞神经瘤表现为多囊状异常信号,状如葡萄串,大小不等,信号均匀,T_1WI呈低信号,T_2WI高信号,囊间隔T_1WI、T_2WI均呈等偏低信号。结论 MRI对椎管内硬膜外占位具有定位价值,对少见病变的鉴别诊断有一定帮助。
侯刚陈玉林夏钰弘汤群锋
关键词:椎管硬膜外占位病变磁共振成像
前纵隔组合性淋巴瘤1例被引量:3
2015年
患者,男性,29岁,因体检发现纵隔占位性病变10天入院。患者临床无特殊症状,生化检查未见异常。胸部CT:前纵隔内见一软组织团块,直径约6.5 cm,呈分叶状,偏向右侧,强化后密度欠均,邻近血管受压移位,纵隔内见多发肿大淋巴结(图1)。心影检查未见异常。考虑前纵隔占位,伴纵隔多发肿大淋巴结,侵袭性胸腺瘤不排除。外周血未及异常改变。行胸腺瘤切除术,术中探查发现胸腺肿大明显,大小8 cm×7 cm×5 cm,质地硬,境界不清,无完整包膜,
夏钰弘杨国仪侯刚洪建刚孙爱娟
关键词:病例报道
原发性肾上腺淋巴瘤的CT与病理学检查特点研究被引量:8
2013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肾上腺淋巴瘤的CT检查特征及与病理学特点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6月至2011年3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原发性肾上腺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例,女2例。年龄18~62岁,平均51岁。单侧单发5例,双侧单发1例,共7个病灶。临床主要表现为上腹痛、不适等症状。6例均行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6例均行手术治疗。分析6例CT检查特征与病理学特点的关系。结果7个病灶CT平扫表现为肾上腺区等密度或稍低密度软组织肿块,最大径3~11em,呈不规则形或椭圆形,境界清晰,密度均匀或轻度不均匀,CT值30~40HU,可包绕邻近血管及同侧肾脏;增强扫描动脉期强化不明显,CT值39~50HU;静脉期轻到中度强化,CT值47~66HU;延迟期持续强化,CT值60~78HU。病理检查光镜下见肿瘤细胞弥漫密集,大小较一致,核大,染色质呈颗粒状,肿瘤组织中间质成分相对较少,6个病灶中未见明显的出血、坏死及钙化,1个病灶中可见局部点、片状或单个瘤细胞坏死。结论原发性肾上腺淋巴瘤的CT检查特征与病理学特点有一定相关性;正确认识其病理学特点,有助于提高对其CT特征性表现的理解和认识。
钱斌吴晶涛胡晓华侯刚陈寅
关键词:原发性肾上腺淋巴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病理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