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坤
- 作品数:10 被引量:49H指数:5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首钢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对血压变异性及左心室肥厚的影响被引量:9
- 2014年
-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症对血压变异性及左心室肥厚的影响。方法入选高血压患者148例,根据Hcy水平,分为H型高血压组(H组,Hcy≥15 mmol/L)及非H型高血压组(非H组,Hcy<15 mmol/L),两组均查动态血压,记录血压变异性;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左心室形态结构,并计算左心室质量及左心室质量指数。比较两组患者血压变异性及左心室肥厚指标。结果 H组患者24 h收缩压、舒张压变异率、日间收缩压、舒张压变异率、夜间收缩压、舒张压变异率均高于非H组[分别为(16.4±6.6)vs(13.6±7.3)、(10.3±5.8)vs.(9.7±5.4)、(15.7±5.6)vs.(12.6±4.9)、(9.6±3.7)vs.(8.8±3.2)、(12.4±4.8)vs.(11.5±3.8)、(9.1±3.3)vs.(8.4±2.7)mmHg],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H组患者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舒张末期左室内径、收缩末期左室内径、左心室质量、左心室质量指数均高于非H组[分别为(11.3±1.4)vs.(10.5±1.5)、(11.5±1.3)vs.(10.1±1.3)、(47.5±3.3)vs.(46.4±4.0)、(27.1±3.8)vs.(26.5±3.4)mm,(190.7±30.2)vs.(174.5±33.8)g,(105.1±9.8)vs.(93.6±11.5)g/m2],P<0.05。结论高Hcy血症是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增高及左心室肥厚的危险因素。
- 刘坤张英唐强
-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同型半胱氨酸血压变异性左心室肥厚
- 替格瑞洛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初步评价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观察口服替格瑞洛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ACS患者196例,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氯吡格雷组)98例和治疗组(替格瑞洛组)98例,观察6个月,观察2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及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以及对肝肾功能血尿酸的影响情况。结果:氯吡格雷组MACE发生率明显大于替格瑞洛组(P<0.05);两组均无严重出血并发症,轻度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格瑞洛组有5例因呼吸困难、乏力而停药;两组对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肾功能(血肌酐,Cr)及血尿酸(UA)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替格瑞洛治疗ACS,可明显减少MACE发生率,对严重出血风险无增加,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 曲华清唐强王智颜东陈学智唐群忠刘坤
- 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疗效
- 药物洗脱球囊治疗冠状动脉原位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评估药物洗脱球囊(DEB)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原位病变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20年5月于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100例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存在冠状动脉原位病变且行DEB治疗,并在术后4~9个月复查CAG。根据定量冠状动脉造影(QCA)测定狭窄病变的长度、直径以及面积等。主要观察指标为晚期管腔丢失以及晚期净获得,次要观察指标为死亡、靶血管血运重建、非靶血管血运重建、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以及出血等。结果入选患者中男74例,女26例,平均年龄(60.1±9.3)岁。共干预病变112处,其中直径≥2.8 mm病变21处(18.8%),急性完全闭塞病变15处(13.4%),分叉病变20处(17.9%)。术前病变长度(13.79±6.26)mm,参考血管直径为(2.36±0.65)mm。术前和术后即刻最小管腔直径分别为(0.80±0.46)mm和(1.59±0.46)mm。无患者在DEB治疗时出现C型及以上夹层。随访期间无患者死亡。2例患者在1个月随访时接受非靶血管血运重建治疗,累计12例患者在6个月随访时接受非靶血管血运重建治疗。随访时最小管腔直径为(1.60±0.46)mm,晚期管腔丢失为(0.016±0.360)mm,晚期净获得为(0.81±0.51)mm。结论冠状动脉原位病变中应用DEB的短期安全性和有效性令人满意。
- 姜浩王智史震涛刘坤唐强
- 关键词:安全性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表达与病情评估被引量:1
- 2014年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破裂或糜烂的基础上,继发完全或不完全血栓形成而导致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和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目前普遍认为炎症在不稳定斑块的发生、演变和斑块破裂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2]。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
- 刘坤唐强王智姚瑾秋
- 关键词:TOLL样受体4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五聚素3水平及与近期预后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2
- 2015年
-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五聚素3(PTX3)的水平及对近期预后判断的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2月至2014年8月心内科住院的冠心病患者156例,其中稳定性心绞痛(SA)患者38例,ACS患者118例,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64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54例;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入院时血清PTX3水平及ACS组患者正规治疗7天后血清PTX3水平。在出院6月后对患者进行随访,了解患者近期预后,对PTX3水平与预后做相关性分析。结果 ACS组患者PTX3水平显著高于SA组患者(SA组:874.56±128.25 pg/ml,UAP组:1354.74±254.94 pg/ml,AMI组:1 474.27±278.18 pg/ml),(P<0.05);ACS组7天后PTX3水平较入院时明显降低(UAP组入院时:1 354.74±254.94 pg/ml,7天后:1 035.37±249.13 pg/ml,AMI组入院时:1 474.27±278.18 pg/ml,7天后:1 067.35±264.58 pg/ml)(P<0.05);血清PTX3、hs-CRP、LDL-C与ACS患者近期预后相关(P<0.05)。结论 ACS患者血清PTX3表达升高,且提示近期预后不良。
- 曲华清唐强刘坤
- 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征预后
- 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患者血浆hs-CRP、NT-proBNP与心功能及预后的相关性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探讨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B型脑钠肽(NT-pro BNP)水平与合并2型糖尿病(T2DM)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心功能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82例ACS,分为单纯ACS患者41例,合并T2DM患者41例;血浆hs-CRP、NT-pro BNP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采用彩色超声多普勒测定,并观察3月、6月的MACE事件。结果:血浆hsCRP、NT-pro BNP水平在合并T2DM的ACS组显著高于无糖尿病(DM)组,而LVEF显著低于单纯ACS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hs-CRP、NT-pro BNP水平与LVEF呈负相关(P<0.05),与3月MACE事件呈正相关。结论:血浆hs-CRP和NT-pro BNP水平对于评价合并DM的ACS患者的心功能有一定的意义,可以预测近期预后。
- 曲华清唐强姚瑾秋闫晓琳王硕刘坤王宏宇
- 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征高敏C反应蛋白脑钠肽左室射血分数
- 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中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糖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8月至2014年8月于我院心内科住院的164例ACS合并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82例,在控制血糖和低脂饮食的基础上,试验组自入院始服用瑞舒伐他汀20 mg/d,对照组自入院始服用瑞舒伐他汀10mg/d,观察住院期间及4周12周血脂情况及肝肾功能、肌酶的变化,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两组患者服用瑞舒伐他汀前后血清hs-CRP水平及血糖、Hb A1c水平。结果患者住院期间及服瑞舒伐他汀4周12周后,LDL-C水平均有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氨酶肌酶肝肾功能及肌溶解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hs-CRP水平均显著降低,对照组入院时(19.68±12.62)mg/L,4周(12.69±10.59)mg/L,12周(10.07±9.63)mg/L;实验组入院时(19.70±12.50)mg/L,4周(11.23±8.64)mg/L,12周(8.32±7.59)mg/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糖、Hb A1c两组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可显著降低ACS合并糖尿病患者LDL-C、血清hs-CRP水平,对血糖无明显影响,安全性好。
- 曲华清唐强姚瑾秋闫晓临王智刘坤
- 关键词:瑞舒伐他汀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糖尿病急性冠脉综合征
- 药物涂层球囊在冠状动脉原位大血管病变中的应用效果评价被引量:9
- 2020年
- 目的评价药物涂层球囊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冠脉)原位大血管病变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8年4月期间于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心内科住院的冠心病患者,冠脉造影检查存在冠脉原位病变,并行药物涂层球囊治疗的患者共184例,按照患者冠脉病变参考血管直径分为两组:大血管组(n=54,2.75 mm0.05)。大血管组和小血管组患者冠脉病变治疗前最小管腔直径分别为(1.07±0.47)mm及(0.78±0.39)mm,P<0.01;治疗后血管直径分别为(3.08±0.24)mm、(2.29±0.32)mm,P<0.01;即刻获得管腔直径分别为(2.02±0.52)mm、(1.51±0.42)mm,P<0.01;复查造影时最小管腔直径分别为(3.00±0.41)mm、(2.23±0.37)mm,P<0.01,晚期管腔丢失分别为0.06(0.03,0.10)mm、0.04(0.01,0.11)mm,P=0.94;两组患者随访6个月时大血管组不稳定性心绞痛1例,死亡1例,小血管组无MACE发生,两组患者MACE事件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大血管组与小血管组冠脉病变晚期管腔丢失及6月随访MACE事件相似,药物涂层球囊可在冠脉原位大血管病变中进一步探索性应用。
- 刘坤王智史震涛姜浩唐强
- 关键词:大血管
- 冠心病多支血管病变部分血运重建优化药物治疗后非干预血管病变冠脉造影评估分析
- 王智白晓军唐强刘坤刘秀敏史震涛曲华清陈学智颜东唐群中
- 冠心病多支血管病变部分血运重建优化药物治疗后非干预血管病变冠状动脉造影随访被引量:5
- 2013年
- 目的研究冠心病多支血管病变(multivessel coronary artery disease,MVD)部分血运重建后优化药物治疗(optimizing drug therapy,OMT)对非干预血管病变的临床意义。方法对于256例冠心病多支血管病变患者进行部分血运重建(incomplete coronary revascularization,IR)+标准优化药物治疗1年后通过定量冠状动脉造影分析(quantitative coronary angiography,QCA),对未干预血管病变最小血管直径(the minimal luminal diameter,MLD)及血管直径狭窄率进行对比。结果 256例部分血运重建患者非干预血管病变QCA结果显示,临床指标达标患者190例,其中182例(95.8%)患者未干预血管病变MLD及直径狭窄率较前减轻或无变化,8例(4.2%)患者未干预血管病变MLD及直径狭窄率较前加重。临床指标未达标患者66例,其中56例(84.8%)患者未干预血管病变MLD及直径狭窄率较前减轻或无变化,10例(15.2%)患者未干预血管病变MLD及直径狭窄率较前加重。临床指标达标患者总有效性明显高于未达标患者(95.8%对84.8%,χ2=7.375,P<0.05),总无效性明显低于未达标患者(4.2%比15.2%,χ2=7.375,P<0.05)。结论冠心病多支血管病变部分血运重建患者优化药物治疗对于未干预血管病变具有明显临床意义。
- 王智唐强刘坤曲华清颜东陈学智唐群中史震涛刘秀敏
- 关键词:冠心病心肌血管重建术冠状血管造影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