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志军

作品数:59 被引量:87H指数:6
供职机构:大连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理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5篇期刊文章
  • 13篇专利
  • 7篇会议论文
  • 4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8篇化学工程
  • 11篇理学
  • 8篇环境科学与工...
  • 6篇电气工程
  • 5篇自动化与计算...
  • 3篇动力工程及工...
  • 3篇建筑科学
  • 2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生物学
  • 1篇医药卫生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7篇电池
  • 6篇传质
  • 5篇氧化物
  • 5篇氧化物燃料电...
  • 5篇燃料电池
  • 5篇固体氧化物
  • 5篇固体氧化物燃...
  • 5篇反应器
  • 5篇SOFC
  • 5篇超临界
  • 4篇氧化沟
  • 4篇牛顿流体
  • 4篇离子
  • 4篇非牛顿流体
  • 4篇改性
  • 3篇树脂
  • 3篇曝气
  • 3篇微曝氧化沟
  • 3篇两相流
  • 3篇流场

机构

  • 59篇大连理工大学
  • 1篇大连大学
  • 1篇沈阳化工大学

作者

  • 59篇刘志军
  • 44篇刘凤霞
  • 38篇魏炜
  • 32篇许晓飞
  • 16篇李志义
  • 8篇王晓娟
  • 6篇董超
  • 5篇史启才
  • 5篇胡大鹏
  • 5篇董鑫
  • 3篇张达
  • 3篇周一卉
  • 3篇王凯
  • 3篇高凤
  • 2篇张涌
  • 2篇白洪亮
  • 2篇陈亮
  • 2篇李永强
  • 2篇张菊
  • 2篇代玉强

传媒

  • 7篇现代化工
  • 4篇精细化工
  • 4篇常州大学学报...
  • 3篇工程热物理学...
  • 3篇力学学报
  • 3篇电源技术
  • 2篇过程工程学报
  • 2篇热固性树脂
  • 2篇第九届全国高...
  • 1篇应用化工
  • 1篇化工学报
  • 1篇洁净煤技术
  • 1篇中国造船
  • 1篇流体动力学
  • 1篇力学研究
  • 1篇低碳化学与化...
  • 1篇2010中国...

年份

  • 4篇2024
  • 12篇2023
  • 5篇2022
  • 6篇2021
  • 4篇2020
  • 9篇2019
  • 4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6
  • 2篇2004
  • 2篇2000
  • 1篇1989
5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氧化沟内曝气器布置方式对曝气性能的影响规律
2021年
研究中试微孔曝气氧化沟内清水和活性污泥混合液中溶解氧的传递特性,考察了曝气器布置方式(交叉式、并排式和集中式)对清水和污泥混合液中氧传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清水和活性污泥混合液中,交叉式曝气器布置方式下的氧传质效率最高,且交叉式>并排式>集中式。在活性污泥混合液中,DO浓度在1.3~1.7 mg/L之间时,三种曝气方式下脱氮消耗的氧气量基本相同,曝气器布置方式对COD的耗氧量变化的影响较大;活性污泥混合液中的氧传质效率OTE相对较低,活性污泥混合液中的OTE相比于清水中的SOTE受曝气器布置方式的影响偏小。活性污泥混合液和清水中传质速率比值Z在集中曝气方式下最大,在交叉曝气方式下最小。
许晓飞魏文泽董鑫刘凤霞刘凤霞魏炜
种群生态系统的时滞和脉冲效应研究
本文利用连续动力系统、离散动力系统、脉冲动力系统和算子理论的相关知识,并借助数值分析方法研究了几类种群生态系统的动力学行为,包括周期解的存在性与全局渐近稳定性、永久持续生存性、绝灭性和动力学行为的复杂性,并讨论了时滞和脉...
刘志军
关键词:时滞微分方程脉冲效应连续动力系统离散动力系统算子理论周期解
响应面法优化超高压提取黄精多糖工艺被引量:24
2019年
以黄精为研究对象,采用超高压提取技术,利用单因素实验及响应面方法优化了超高压提取黄精多糖的工艺条件,以期获得较优的工艺参数,并将实验结果与传统工艺进行对比;对黄精多糖的抗氧化性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超高压提取黄精多糖在压力255 MPa、物料粒径40目、固液比1∶17(固指物料质量,g;液指提取剂体积,m L)、保压时间9.5 min、提取温度为常温、提取剂为水的工艺条件下,多糖提取率为25.01%;而传统煎煮法在提取时间90 min、提取温度100℃的工艺条件下,多糖提取率为19.83%,表明超高压提取黄精多糖方式较为有效。当黄精多糖质量浓度为1 g/L时,其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达到34.14%。
魏炜李彦伟刘凤霞许晓飞刘志军
关键词:超高压黄精多糖提取率响应面法
一种黄精多糖的超高压提取方法
本发明属于天然产物提取的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黄精多糖的超高压提取方法,是一种从植物中提取有效成分的新方法。具体步骤包括原料的处理、原料的粉碎及筛分、超高压提取黄精多糖、过滤、浓缩、醇沉、离心、干燥。与传统的煎煮工艺相比较,...
魏炜刘志军李彦伟刘凤霞许晓飞李志义
文献传递
幂律型流体中气泡羽流附壁效应研究
活性污泥法及其衍生的改良工艺广泛用于城市污水的处理。污水和活性污泥混合搅拌形成的混合液是典型的幂律型非牛顿流体,而污泥污水混合液鼓风曝气充氧是活性污泥法处理城市污水的必要过程。微孔曝气盘产生的气泡在上升过程中卷吸周围流体...
许晓飞董鑫刘凤霞魏炜王晓娟刘志军
关键词:非牛顿流体附壁效应振荡行为
文献传递
超临界流体沉积法对钯铜纳米粒子制备的影响
2022年
以乙酰丙酮钯、乙酰丙酮铜为金属前驱体,以氧化铝球为载体,采用超临界流体沉积法(SCFD)制备了氧化铝球负载的Pd-Cu纳米粒子(Pd-Cu/Al_(2)O_(3))。采用高角度环形暗场-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HAADF-STEM)、XRD和称重法对金属前驱体负载状况与Pd-Cu纳米粒子平均粒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金属前驱体投料量一定时,沉积时间存在最佳值。沉积温度与沉积压力对Pd-Cu纳米粒子的平均粒径有重要影响。在沉积温度65℃、沉积压力15 MPa、沉积时间3.0 h时,Pd-Cu纳米粒子的平均粒径可达2.37 nm。助溶剂和Pd理论负载量也影响Pd-Cu纳米粒子的平均粒径。在上述条件下,使用8 mL二氯甲烷作为助溶剂,当Pd理论负载量为0.50%时,Pd-Cu纳米粒子的平均粒径出现最小值(1.81 nm)。
魏炜王焘董超韩宇刘凤霞刘志军
关键词:超临界二氧化碳功能材料
胺改性分子筛吸附CO_(2)的研究
2023年
利用浸渍法,以聚乙烯亚胺(PEI)为胺基功能化材料对13X分子筛进行功能化改进;在PEI中添加Span80或PEG200对13X分子筛进一步优化,以提高分子筛对CO_(2)的吸附性能。利用XRD和FT-IR证明了PEI和Span80/PEG200的成功附着。Span80和PEG200的加入显著改善了吸附剂对CO_(2)的吸附性能,增加的最大CO_(2)吸附比例分别为21.97%、16.74%。改性后分子筛在70℃时对CO_(2)吸附具有较高水平,为吸附剂在碳捕集领域的应用打下了基础。
魏炜陈俊营刘凤霞许晓飞刘志军
关键词:浸渍法13X分子筛聚乙烯亚胺
超临界乳液萃取法制备载槲皮素微胶囊被引量:1
2018年
采用超临界乳液萃取法(SFEE)制得载槲皮素微胶囊,系统考察了制备过程中萃取温度、压力、CO2流速、配制乳液参数对溶剂残留与微胶囊粒径的影响。采用顶空气相色谱法、场发射扫描电镜、Zeta电位、FTIR对溶剂残留与微胶囊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313 K、9 MPa、CO2流速为0.4 L/min的条件下,处理40 min,溶剂残留可低至59 mg/L。壁材质量浓度从10 g/L增加至100 g/L时,微胶囊粒径由0.9μm升至3.7μm。与溶剂蒸发法相比,SFEE法可在短时间内有效去除有机溶剂,所制备的微胶囊球形度高,界面清晰,在水中稳定性好。
刘志军范文华董超李志义魏炜刘凤霞
关键词:微胶囊溶剂残留
活性流体中被动粒子扩散行为的模拟研究
2022年
通过拓展朗之万方程实现活性粒子运动的模拟,建立被动粒子和活性粒子的共混体系,研究被动粒子在活性流体中的扩散行为。通过计算被动粒子的均方位移确定扩散系数,考察活性粒子浓度、自驱动速度和被动粒子粒径对被动粒子扩散行为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活性流体中被动粒子的扩散系数随自身粒径的增大而减小;提高活性粒子的浓度和自驱动速度均能显著强化被动粒子的扩散。浸没在活性流体中的被动粒子的扩散行为初期表现为次扩散,之后转化为超扩散。活性流体体系的有效温度随活性流体浓度的增加和被动粒子粒径的增大而升高,被动粒子相当于浸没在更高温度的常规流体中。
许晓飞张达程阳刘凤霞魏炜刘志军
关键词:朗之万方程
甲烷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多物理场耦合积碳模型
2024年
烃类燃料的直接使用造成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阳极积碳并导致性能下降的严峻问题,开展积碳原因分析并采取减少积碳形成的措施是加快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商业化的重要课题。提出三维瞬态多物理场耦合积碳模型,通过仿真模型计算,研究不同条件、不同参数对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性能的影响,以评估电池的长期性能。在电池工作电压和积碳速率方面,计算结果与已有试验结果吻合较好。结果表明,随着积碳含量增加,阳极电极材料的孔隙率将减小,催化剂活性降低。当预重整程度降低、入口速度增加、操作温度增加、工作电压下降和燃料中氢气比例增大,积碳量均呈上升趋势。通常来说,积碳的增加会造成电池性能下降,如预重整程度的降低及入口速度的增加符合这一趋势。操作温度增加、工作电压下降和燃料中氢气比例增加虽然也会造成积碳量增加、电性能衰减严重,但电池性能呈上升趋势。研究表明,这一现象与甲烷裂解反应关系密切。
肖瑶刘志军魏炜许晓飞刘凤霞
关键词: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积碳孔隙率数值模拟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