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忠
- 作品数:13 被引量:141H指数:6
-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教委科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抗癫药物在预防颅脑外伤后癫发作中的运用被引量:2
- 2007年
- 目的临床上通常采用抗癫痫药物治疗(anti-epileptic drug,AED)预防脑外伤后癫痫(post—traumatic epilepsy,PTE)的发生。本研究在于评价AED对脑外伤后早期和迟发性癫痫发作预防中的作用。方法共有329例颅脑外伤患者纳入此项研究。105例患者予以短期AED预防性治疗2周。108例患者予以AED长期治疗(≥6个月)。另有11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伤后未行AED治疗。除死于严重脑外伤及并发症或因为药物不良反应停止AED治疗的患者外,所有入选患者均通过门诊或住院方式随访了6个月以上,观察和统计了3组患者早期和迟发性癫痫发生率。结果短期、长期AED组和对照组患者性别、年龄、受伤类型和机制构成比无显著差别。AED组(包括短期和长期干预)和对照组,脑外伤后1周内癫痫发生率分别为2.0%和7.4%(P=0.017);而长期AED治疗组和对照组,伤后1周~6个月内迟发性癫痫发生率分别为4.9%和5.8%(P=0.781);短期和长期AED治疗组,6个月迟发性癫痫发生率分别为5.1%和4.9%(P=0.948)。结论伤后AED治疗能够有效降低早期PTE的发生,但其远期预防疗效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由于短期和长期AED组间6个月迟发性癫痫累积发生率差别无显著性,且长期应用AED具有副反应,因此针对颅脑外伤患者建议早期应用抗癫痫药物预防癫痫发作。而不主张长期应用抗癫痫药物。
- 沈峰潘庆刚邓东风刘忠高鹏
- 关键词:脑外伤外伤后癫痫
- 动脉瘤动物模型的建立和相关的研究被引量:2
- 2002年
- 刘忠李世亭
- 关键词:动脉瘤动物模型弹性蛋白酶模型建立
-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典型及非典型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比较被引量:10
- 2005年
- 目的比较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典型及非典型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探讨其机制。方法对比分析62例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三叉神经痛病人的临床特征、术中所见和手术疗效。其中45例为典型者,17例为不典型者。结果典型病人平均病程3.1年,平均年龄60.3岁;20例(44.4%)疼痛累及三叉神经的单一分支,25例为2~3支痛;术中见39例(86.7%)为动脉压迫,6例为动静脉混合压迫;术后44例(97.8%)疼痛缓解,1例无效。非典型病人平均病程8.7年,平均年龄55.5岁;均为多支疼痛病人;术中见10例(58.8%)为动脉压迫,7例为动静脉混合压迫;术后疼痛缓解5例(29.4%),减轻10例(58.8%),无效2例。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典型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明显优于非典型者,可能与其病程较短,发病年龄较晚,疼痛多呈单支分布,以动脉压迫为主,且术中能够实现充分减压有关。
- 李世亭潘庆刚海舰刘宁涛刘忠
-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
-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预后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46
- 2004年
- 目的 探讨影响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手术疗效的因素。方法 分析 6 2例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特征、术中所见和术后疗效。血管对神经根的压迫程度分为单纯接触、接触和移位、单纯粘连、粘连和移位、萎缩五种。手术疗效包括术后疼痛立即缓解、延迟缓解、明显减轻和无效。结果 6 2例患者起病时均表现为典型三叉神经痛 ,但在术前 17例已经转变为不典型。术中发现压迫血管与三叉神经根之间单纯接触 14例、接触和移位 7例、单纯粘连 15例、粘连和移位 18例、萎缩 8例。术后平均随访 14个月 ,疼痛在术后立即缓解 32例 (5 1 6 % ) ,延迟缓解 17例 (2 7 4 % ) ,明显减轻 11例 (17 7% ) ,无效 2例。结论 病程短、症状典型、以动脉压迫为主且能够充分减压的患者 ,术后多能获得好的疗效。相反 ,以静脉压迫为主 ,病程长及症状不典型的患者 。
- 李世亭潘庆刚刘宁涛沈峰刘忠管宇航
-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手术疗效
- 早期应用神经生长因子治疗高血压脑出血26例的疗效观察被引量:6
- 2005年
- 王飞李世亭潘庆刚刘宁涛海舰沈峰刘忠管宇航
- 关键词:疗效观察细胞毒性作用神经功能障碍神经功能恢复
- Beagle犬动眼神经损伤模型的建立被引量:2
- 2005年
- 目的建立具有良好可行性及可重复性的Beagle犬动眼神经损伤模型。方法10只雌性Beagle犬常规开颅暴露动眼神经海绵窦后段,将动眼神经锐性切断,再予直接端-端吻合。结果全部实验步骤均能被Beagle犬耐受,幕下段动眼神经暴露充分,神经损伤后可予直接缝合。结论Beagle犬动眼神经损伤动模型已经建立,并具有良好可重复性,可进一步用于动眼神经损伤后功能修复的研究。
- 王旭辉李世亭潘庆刚马正行沈峰刘忠
- 关键词:动眼神经动物模型BEAGLE犬
- 鞍区手术中微血管保护与视神经功能保留被引量:29
- 2002年
- 目的 探讨防止鞍区肿瘤手术后缺血性视神经萎缩的方法。方法 对14个尸体头颅标本进行鞍区微血管的显微解剖研究,找出供应视神经与视交叉的穿动脉的解剖特征。并回顾性分析我科自1999年6月至2001年7月间经手术治疗的24例鞍区肿瘤。术前8例视神经功能完全正常,16例视神经功能已经被不同程度损害。结果 肿瘤全切除、次全切除及大部切除者分别为19例(79%)、3例(13%)和2例(8%)。术中视神经均解剖保留,术后视觉功能好转、不变和恶化者分别为11例(69%)。3例(19%)和2例(12%),无死亡。结论 掌握鞍区微血管的显微解剖特点,并在术中保护视神经的供血动脉,可减少或预防术后缺血性视神经萎缩的发生。
- 李世亭潘庆刚沈峰刘宁涛刘忠张迅
- 关键词:鞍区手术血液供应手术方法脑外科手术
- 三叉神经痛发病机理研究被引量:33
- 2003年
- 目的 研究微血管压迫引起三叉神经痛 (TN)的发病机制。方法 连续分析 5 0例TN患者的临床特征、术中所见和手术疗效 ,包括扳机点的位置、疼痛范围、病程、血管压迫三叉神经根的部位与程度、术后疼痛缓解的进程与最终结果。结果 扳机点均位于TN的分布范围之内。随着病程延长 ,疼痛有转化为不典型的趋势 ,可出现间歇期疼痛或面部麻木。压迫血管以小脑上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和动静脉同时压迫多见。压迫血管与三叉神经根之间可为接触、粘连、成角和轴性移位 ,压迫部位以内侧、外侧及多点压迫多见 ,而且压迫部位与压迫程度与TN的临床表现和手术疗效密切相关。结论 血管压迫部位决定了扳机点的位置及疼痛范围 ,压迫程度决定了手术疗效。血管压迫引起的神经根脱髓鞘以及由此引起的神经纤维直接接触。
- 李世亭潘庆刚王戌元刘宁涛沈峰刘忠管宇航
-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发病机理病因学
- 囊性颈动脉瘤动物模型建立与研究被引量:1
- 2002年
- 目的 建立囊性颈动脉瘤的动物模型并研究动脉瘤的形成原因。方法 选择新西兰白兔随机分成 3组 ,采用胰弹性蛋白酶血管壁外法建立囊性动脉瘤 ,并通过血流动力学改变来分析与动脉瘤形成的关系。结果 血管造影证实结扎对侧颈总动脉后 ,同侧颈总动脉上的成瘤率为 10 0 % ,颈外动脉起点及颈外动脉分支起点处成瘤率为5 0 % ;不结扎对侧颈总动脉 ,同侧颈总动脉及颈外动脉起点上的成瘤率也为 5 0 % ;其余成瘤率均为零。组织学检查显示实验侧动脉管壁破坏率为 10 0 %。结论 胰弹性蛋白酶血管壁外法是建立囊性颈动脉瘤的有效方法之一 ,动脉管壁的结构改变和血流动力学变化是形成囊性动脉瘤的两个主要因素。
- 潘庆刚李世亭刘忠
- 关键词:囊性动脉瘤动物模型胰弹性蛋白酶颅内动脉瘤
- 矢状窦脑膜瘤术后复发因素的研究被引量:1
- 2002年
- 目的 研究矢状窦脑膜瘤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91~2001年间收治的20例矢状窦脑膜瘤,按矢状窦腔堵塞程度分为三组:未堵塞组(A)、部分堵塞组(B)、完全堵塞组(C)。在三组中邻近硬脑膜被肿瘤侵犯分别为4例、3例、2例。结果 B组与C组中各有1例恶性脑膜瘤。A组均获得Simpson Ⅱ级切除。B组中Simpson Ⅱ级切除3例,次全切除1例。C组中Simp-son Ⅰ级、Simpson Ⅱ级及次全切除各1例。A组、B组、C组中复发病例分别为2(15%)、3(75%)、2(67%)。结论 肿瘤与矢状窦侧壁粘连、肿瘤侵犯矢状窦腔、肿瘤与邻近硬脑膜粘连以及肿瘤的病理特性是影响矢状窦脑膜瘤术后复发的主要因素。
- 李世亭潘庆刚刘忠汤如勇
- 关键词:复发手术疗法脑膜瘤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