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斌 作品数:19 被引量:134 H指数:6 供职机构: 新乡市中心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颅底沟通性脑膜瘤患者CT与MRI诊断结果分析 被引量:18 2017年 目的探讨颅底沟通性脑膜瘤患者CT与MRI诊断结果。方法将2012/1至2016/1来我院接受治疗的70例经外科手术及病理确诊的颅底沟通性脑膜瘤患者纳入本研究。对患者进行CT检查、MRI检查,观察患者临床表现、肿瘤位置、肿瘤CT、MRI影像特点、CT、MRI诊断准确率、CT、MRI诊断对颅底沟通性脑膜瘤侵犯周围骨质、软组织的诊断符合情况。结果两种方法诊断准确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对颅底沟通性脑膜瘤侵犯周围骨质的诊断准确率高于CT,有统计学差异(P<0.05)。MRI对颅底沟通性脑膜瘤侵犯周围软组织的诊断准确率高于CT,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颅底沟通性脑膜瘤患者CT与MRI诊断准确率一致,MRI颅底沟通性脑膜瘤侵犯周围骨质和软组织的诊断准确率相对较高。 牛永超 路慧彬 李振玉 彭保成 刘斌关键词:CT MRI DCE-MRI定量参数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分析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DCE-MRI)定量参数与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神经功能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1年10月某院诊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进行DCE-MRI检查,通过后处理软件计算定量参数,同时采用常用工具量表准确评估ACI患者的神经功能和预后,分析DCE-MRI定量参数与ACI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预后的相关性,以及DCE-MRI定量参数对ACI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轻度缺损组的容积转运常数(K^(trans))、血管外细胞外容积分数(V_(e))、速率常数(K_(ep))、血浆容积分数(V_(p))均小于中重度缺损组(P<0.05);预后良好组的K^(trans)、V_(e)、K_(ep)、V_(p)均小于预后不良组(P<0.05);经Spearman相关分析,K^(trans)、V_(e)、K_(ep)、V_(p)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Modified Rankin量表(MRS)评分呈正相关;K^(trans)、V_(e)、K_(ep)、V_(p)预测ACI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93、0.724、0.660、0.717,预测ACI患者预后的AUC分别为0.775、0.786、0.776、0.732。结论:DCE-MRI定量参数水平可反映ACI患者的神经功能和预后,且具有显著相关性。 马园 牛永超 牛永超 周芳 王娟 郭臻关键词:急性脑梗死 神经功能 预后 X线、CT和MRI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25 2016年 目的探析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进行MRI、CT、X线检查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入选该院2013年9月—2015年6月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病人50例,分别进行MRI、CT、X线检查,比较3种检查方式的诊断准确性。结果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MRI检查的诊断准确率94.0%显著高于X线检查的4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22,P〈0.01),CT检查诊断准确率92.0%显著高于X线检查的4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47,P1〈0.01);CT检查与MRI检查的诊断准确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5,P3=0.70);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CT检查囊性变或侵蚀、骨质硬化、毛刺感、欠光滑等影像特征显著高于X线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MRI特征主要为关节韧带、软骨与滑骨的强化,骨髓水肿,关节软骨破坏。结论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进行MRI检查准确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李振玉 彭保成 刘斌 牛永超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 MRI X线 新乡地区近7年颅内动脉瘤的流行病学特征及3.0T TOF-MRA影像表现分析 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分析新乡地区近7年颅内动脉瘤的流行病学特征及3.0T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TOF-MRA)影像表现。方法收集2012—2019年本院放射科6700例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TOF-MRA资料,对病情概况、瘤体大小、位置等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670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中,男3393例(50.64%),女3307例(49.36%),男女性别比为1.03∶1;年龄范围为2.3~94岁,年龄(63.79±13.00)岁,其中以71岁及以上占比最高(32.04%),其次为61~70岁(30.43%)及51~60岁(21.96%),不同年龄颅内动脉瘤发病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最大动脉瘤直径为9 mm,最小为1.5 mm,以2~3 mm最多,其次为3 mm以上,小于2 mm最少;在左侧颈内动脉成长最多,其次为右侧颈内动脉和双侧颈内动脉,基底动脉最少;不同部位颅内动脉瘤发病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颅内动脉瘤的形态多样,以囊袋状动脉瘤为主。结论不同年龄、性别的群体均可发生颅内动脉瘤,老年女性发病率更高,发病部位主要为左侧颈内动脉,直径以2~3 mm为主,形态以囊袋状动脉瘤居多。3.0T TOF-MRA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可作为筛查手段。 刘斌 乔燕燕 李振玉关键词:颅内动脉瘤 流行病学 MRI在直肠癌术前TN分期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7 2018年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在直肠癌术前TN分期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直肠癌患者68例,术前行MRI扫描,扫描序列包括T2WI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b=0,1000s/mm^2),分析T2WI术前TN分期与术后病理结果,DWI测量不同T分期病灶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结果术后病理T分期:≤T2期10例、T3期39例、T4期19例;术后病理N分期:N0期45例、N1期17例、N2期6例;MRI术前T分期与病理结果一致性Kappa值=0.642,P<0.05,MRI术前T分期准确率为79.41%;MRI术前N分期与病理结果一致性Kappa值=0.244,P<0.05,MRI术前N分期准确率为57.35%;T1+2期病灶ADC值为(1.104±0.122)×10-3mm^2/s,明显高于T3期和T4期(P<0.05)。结论 MRI在直肠癌术前T分期诊断中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在N分期诊断中准确率较低;ADC值在术前T分期诊断中有一定价值。 闫少华 李振玉 牛永超 刘斌 王娟关键词:磁共振成像 直肠癌 T分期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表观弥散系数 多回波肝脏内插容积激发评价水脂模型脂肪含量的可行性 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利用水脂混合液模型评估多回波肝脏内插容积激发(mLIVE)技术定量分析脂肪含量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制作水脂混合液模型,脂肪含量(容积比)分别为5%、10%、15%、20%、30%和40%,在国产超导1.5 T磁共振下用mLIVE序列测定模型脂肪含量,对测得的结果和真实脂肪含量做线性回归分析,分析两者相关性。以实际脂肪含量为标准,采用Bland-Altman散点图得出mLIVE测量值差值的95%可信区间的一致性界限,评估两者一致性。结果:mLIVE测得的脂肪含量和真实脂肪含量具有高度正相关关系(线性回归方程为y=0.810 6x+0.304 9,r^2=0.998 8,F=322 3,P=0.000)。Bland-Altman散点图得到的mLIVE测量值与实际脂肪含量差值的95%可信区间为-1.4%~8.4%。结论:mLIVE定量评价水脂模型中脂肪含量是可行的。 李振玉 王娟 刘斌 彭保成 马园关键词:脂肪 动态增强MRI定量参数与宫颈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MRI定量参数与宫颈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1月~2017年11月经手术病理确诊的宫颈癌患者94例,另选取宫颈正常的患者38例,所有患者均行动态增强MRI扫描,收集所选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及临床资料,分析宫颈癌在MRI检查中的图像表现,把正常宫颈的动态增强MRI定量参数容量转移常数(Ktrans)、速率常数(Kep)、血管外细胞外容积分数(Ve)值与宫颈癌进行对比,并分析观察宫颈癌动态增强MRI定量参数Ktrans、Kep、Ve值与宫颈癌不同病理类型、分化程度、临床分期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正常宫颈的动态增强MRI定量参数Ktrans、Kep、Ve值明显低于宫颈癌灶,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相关性分析结果得出:Ktrans、Kep、Ve均与临床分期呈正相关(P<0.05);Ktrans、Kep与肿瘤分化程度呈正相关(P<0.01),而Ve与肿瘤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性显示(P>0.05)。结论动态增强MRI定量参数与宫颈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能够对宫颈癌的病理学特性及临床分期进行评估分析以及诊断。 彭保成 李振玉 孙长录 刘斌 牛勇超 马园 周芳 王娟关键词:宫颈癌 动态增强MRI CT与MRI在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假瘤与淋巴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被引量:11 2020年 目的分析X线计算机断层摄影(CT)与磁共振成像(MRI)在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假瘤(DPT)与淋巴瘤(PCNSL)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9年3月48例经脑组织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为DPT患者和3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PCNSL患者的资料,分别采用CT和MRI扫描检查,对比两种疾病的头颅CT、头颅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的影像学征象。结果DPT的影像学表现:病灶强化不明显,边界相对清楚,多呈低密度灶(72.92%),少见稍等密度灶(27.08%);MRI平扫病灶绝大多数边界相对清楚(87.50%),偶见T2低信号边缘(12.50%);多见长T1长T2信号(81.25%);多数病灶信号均匀(66.67%),少数有出血信号(18.75%);FLAIR序列和DWI增强均呈高信号特点,偶见小片状低信号影(8.33%);绝大多数存在轻中度占位效应(87.50%),周围存在不同程度水肿带(83.33%),强化病灶形态以“开环样”多见(56.25%),以结节样、闭合环样、火焰状强化少见(14.58%);增强后部分可见“梳齿样”强化的扩张静脉影(14.58%)。PCNSL的影像学表现:CT示病灶呈中心型团块状强化,边界清楚,多为高及等密度灶(90.62%),少见出血、钙化、囊变(9.38%),绝大多数有水肿带(81.25%);MRI平扫多数病灶均匀强化(84.38%),以呈长T1长T2信号多见(62.50%);增强后少数可见“缺口征”(18.75%)、“握拳征”(12.50%)及“尖角征”(3.13%)。结论DPT和PCNSL均具有较典型的CT和MRI特征,鉴别诊断价值明确,可应用于临床诊疗中。 孙长录 李振玉 牛永超 彭保成 刘斌 马园 王娟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64层螺旋CT MRI CT与MRI诊断股骨头坏死的临床诊断效果比较观察 被引量:21 2021年 目的探讨CT与MRI对股骨头坏死的临床诊断效果。方法将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我院接收的股骨头坏死患者150例,作为此次研究的观察对象,入院后均接受MRI以及CT诊断,统计分析两种不同方法的诊断准确率。结果 MRI诊断准确率96.67%,CT诊断准确率为72.00%,差异(P<0.05),其中MRI检出46例Ⅰ期、47例Ⅱ期、50例Ⅲ期、2例Ⅳ期;CT检出27例Ⅰ期、39例Ⅱ期、41例Ⅲ期、1例Ⅳ期。MRI早期阳性征象检出率(单一囊变、线样征、骨小梁结构模糊)均高于CT(P<0.05)。MRI诊断敏感度高于CT(P<0.05),但MRI诊断特异度与CT无显著差别(P>0.05)。MRI与CT的Kappa一致性大于0.5,提示MRI与CT诊断的一致性均较高。结论 MRI和CT,都能够有效诊断出股骨头坏死,但相比而言,MRI诊断价值显著高于CT,可进一步有效观察股骨头坏死实际情况,从而为临床有效诊治提供可靠依据,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刘斌 王娟 马园关键词: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核磁共振成像 股骨头坏死 小儿手足口病合并脑干脑炎的MR诊断 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的:研究手足口病合并脑炎的MRI表现形式、病变部位、形态、信号特点,提高本病的MRI诊断水平。方法:2011年1月~7月底收治的手足口病重症病例中,12例有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进行头颅MRI检查,使用HPILIPS1.5T Achieva Nova Dual。结果:12例中,病变位于延髓-脑桥交界处10例,延髓、中脑1例,延髓、右额叶1例。T1像上呈低信号12例,T2像上呈高信号12例,DWI像上呈高信号10例、呈低信号2例。病变周边模糊10例、边界清楚2例。结论:MRI诊断手足口病合并脑干脑炎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彭保成 刘斌 原聚祥 孙长录 李振玉关键词:手足口病 脑干脑炎 磁共振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