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昆笛

作品数:12 被引量:9H指数:2
供职机构:安徽工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篇哲学宗教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春秋》学
  • 4篇春秋
  • 3篇儒家
  • 2篇夷夏
  • 2篇儒家伦理
  • 2篇伦理
  • 1篇道德
  • 1篇道德修养
  • 1篇德性
  • 1篇心学
  • 1篇信息服务
  • 1篇信息需求
  • 1篇行动者
  • 1篇行动者网络
  • 1篇行动者网络理...
  • 1篇修养
  • 1篇玄学
  • 1篇夷夏之辨
  • 1篇原初状态
  • 1篇人欲

机构

  • 9篇安徽工程大学
  • 4篇苏州大学
  • 1篇西南大学

作者

  • 12篇刘昆笛
  • 1篇刘伟

传媒

  • 2篇社会科学战线
  • 2篇江淮论坛
  • 2篇铜陵学院学报
  • 1篇信息系统工程
  • 1篇湖北广播电视...
  • 1篇云南大学学报...
  • 1篇宿州学院学报
  • 1篇新余学院学报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09
  • 2篇2008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张载的《春秋》学思想被引量:1
2012年
北宋理学创始人之一的张载,从宋代政治活动的实际需要出发,寻找内政外交的指导思路,对《春秋》作了一定深度的研究,其《春秋》学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确立《春秋》在五经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第二,以天理作为研习《春秋》的理论指导;第三,积极参与处理夷夏问题,为解读《春秋》提供现实政治上的依据。
刘昆笛
关键词:《春秋》学天理夷夏
王道与霸道的抉择——孟子与荀子的王霸之辨思想比较被引量:2
2013年
在中国政治史上,王道与霸道作为治国之道的两种呈现,一直为儒家学者所争论,这些争论源于孟子和荀子的王霸之辨思想。孟子的王道观是基于人性本善的前提构建起来的,对于治国之道中的功利主义因素坚决排斥,呈现出理想化道德社会的倾向;荀子则正视战国的社会现实,在社会理想中引入功利因素,肯定霸道,诱导统治者逐渐向王道路向上靠拢,同时强烈贬斥权谋。他们的思想差异,奠定了后世儒家治国之道在不同维度上发展的基础。
刘昆笛
关键词:霸道荀子
礼制与德性的融合——孔子《春秋》设定的原初状态
2008年
儒家传统侧重于道德实践的优先性,礼制是道德理想得以实现的有效载体。公羊先师直接面对道德实践的主体在现实社会中的生活状态,将理论拓展到对社会发展的关注。他们创造性地运用"讬始"(托始)这一概念来诠释孔子《春秋》的文本意义,阐发儒家在融合道德伦理与礼乐制度方面所独有的理论模式,以区别于任何形式的逻辑假设的自然状态或原初状态,因此可以将"讬始"看作儒家正义论中的原初状态。文章着重探讨"讬始"的诠释方法对经典记述的局部解释,以及如何在解释学实践过程中实现主体对于意义本体的探究,将德性与礼制纳入道德哲学的结构之中。
刘昆笛
关键词:礼制德性原初状态
儒家伦理现代转化的基本路径
2011年
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观念"修己治人"将道德修养与政治活动融为一体,为儒家参与政治创造了理论依据。在儒家的观念世界中,政治活动与家庭伦理有着明显的差异,这已经蕴涵了区分政治与伦理的萌芽。儒家必须走出抽象人性论的误区,积极构建最低限度的伦理道德,为现代社会提供切实可行的伦理规范,同时批判地继承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才能实现自身的现代转化。
刘昆笛刘伟
关键词:儒家伦理儒学
王阳明《春秋》学思想初探被引量:1
2011年
现代学者对于王阳明解读儒家经典的著作的研究较少,尤其缺乏对王阳明《春秋》学思想的研究。王阳明虽然在《春秋》学方面上的文字著述较少,但是从他的弟子在文集中记录的《春秋》学论断出发,可以发现他的《春秋》学思想是对宋代《春秋》学家胡安国思想的继承和发挥,看到王阳明如何从心学的维度上确定《春秋》的经传关系,进而厘定王阳明《春秋》学思想在其心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刘昆笛
关键词:心学
“史外传心”与社会行动的结构——论《胡氏春秋传》的诠释范式
2012年
胡安国的《春秋传》是元、明、清初三代科举考试的官方读本,之所以能够被置于这么高的地位,原因在于其独特的经典诠释范式,即承继孟子,发扬"史外传心",以理学大义为《春秋》的书法原则;运用"理一分殊"的理论架构进行经典诠释;构建严密的分析框架以阐发义理;将义理付诸于《春秋》的文本诠释以在具体的历史案例中呈现义理,进而实现影响现实社会行动的结构,从而成为理学外王路径的展开。
刘昆笛
关键词:《春秋》学
诠释与重构——试析何晏以儒家伦理解读道家本体思维的理论向度
2008年
正始年间,何晏在玄学形成期的话语背景下,自觉继承儒家的学术传统,以维系道德伦理和社会责任为己任,创造性地将黄老道术所论述的"道"从申韩刑名法术的理论体系中解放出来,重新发掘其本体论意义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重新树立孔子的圣人形象,并首次在官方学术背景下诠释《论语》,将道家的人生修养落实于儒家的道德伦理和社会责任,从而开创了儒家经学玄学化的诠释学方向,为儒家经学诠释方法的转变奠定了理论基础,重新构建了儒家理想中的合内外之道,启发了魏晋玄学发展的方向。
刘昆笛
关键词:儒家伦理魏晋玄学
胡安国《春秋》学思想研究
宋代是《春秋》学的转型时期,也是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时期。处于两宋之际的胡安国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将《春秋》学与理学相结合,用理学大义统贯《春秋》经典文本诠释,一方面为《春秋》学的转型开出了新思路,另一方面为理学在南宋的发展指...
刘昆笛
关键词:《春秋》学夷夏之辨南宋理学
“出场学”视阈下的行动者被引量:2
2013年
行动者只有在不断出场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自身的理论价值。在"出场学"的视阈下,行动者脱胎于主体,能够在实践过程中自觉吸收"动的天人合一"提供的强大动力,同时又将中国古典哲学的境界论融入如何妥善处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关系这一重大问题中,最终实现从主体向行动者的转变。
刘昆笛
关键词:行动者境界论
论作为社会行动者的“人”
2012年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人就是一系列社会关系的统一体。作为社会行动者的"人",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而且具备文化传统、社会关系等要素。从实践的角度来看,"人"必须成为主体,才能认识和改造客体。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对待关系,须在一元论的支撑下,发挥良性的互动。中国哲学中的"格物"观念能够有效地弥合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裂痕,能够回答行动者网络理论提出的一系列理论问题。
刘昆笛
关键词:行动者网络理论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