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浩明

作品数:6 被引量:45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缢蛏
  • 3篇细胞
  • 2篇泥蚶
  • 2篇重金
  • 2篇重金属
  • 2篇重金属离子
  • 2篇肝脏
  • 2篇肝脏细胞
  • 2篇超微
  • 2篇超微结构
  • 1篇毒理效应
  • 1篇多精受精
  • 1篇血红
  • 1篇血红细胞
  • 1篇稚贝
  • 1篇生态毒理
  • 1篇生态毒理效应
  • 1篇受精
  • 1篇受精细胞学
  • 1篇水产

机构

  • 5篇浙江万里学院
  • 5篇中国海洋大学
  • 2篇宁波大学
  • 1篇上海海洋大学

作者

  • 6篇刘浩明
  • 4篇林志华
  • 3篇霍礼辉
  • 2篇董迎辉
  • 2篇陈彩芳
  • 1篇姚韩韩
  • 1篇张佩云
  • 1篇汪青
  • 1篇包永波
  • 1篇王昭萍

传媒

  • 2篇水产学报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海洋科学

年份

  • 3篇2012
  • 3篇2011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5种水产动物血红细胞形态显微观察比较及进化分析被引量:2
2011年
采用Hemacolor染料对泥蚶(Tegillarca granosa)、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鲫鱼(Carassiusauratus)、牛蛙(Rana catesbeiana)、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等5种水产动物血细胞涂片进行染色,利用光镜和扫描电镜两种方法对5种动物的血红细胞的表面结构和形态特征进行观察。结果发现:泥蚶、毛蚶两种蚶科贝类血红细胞具有嗜酸性或嗜碱性颗粒,而鲫鱼、牛蛙、中华鳖3种水产脊椎动物则没有;从蚶科贝类到牛蛙,血红细胞直径不断增大,而中华鳖血红细胞直径则变小;血红细胞长宽比也符合这一变化趋势。泥蚶和毛蚶血红细胞表面有明显的波状褶皱和较深的且直径较大的凹陷;3种脊椎动物血红细胞表面也发现了直径较小的凹陷,但未发现皱褶的存在,且表面凹陷程度逐渐减弱。分析认为动物不断进化,其活动能力和生境也在变化,使得动物血红细胞发生相应的变化,以获得最大的气体交换效率与细胞稳定性。本研究以期对血红细胞形态差异及进化规律进行探讨。
汪青包永波林志华刘浩明
关键词:水产动物血红细胞进化
重金属离子Cd^(2+)对泥蚶鳃及肝脏细胞显微和超微结构的影响被引量:22
2012年
研究了镉(Cd)的各个不同暴毒浓度(5,15,45,90μg/L)对泥蚶鳃和肝脏组织显微结构的影响,及高浓度暴毒情况下对泥蚶鳃和肝脏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实验处理时间为96 h。结果发现,随着暴毒浓度的升高,鳃丝内腔隙肿胀,内有血细胞堆积,最后鳃丝出现断裂融合,其上的呼吸上皮细胞脱落,超微结构发现鳃上皮细胞中出现黑色嗜锇性物质,且次级溶酶体和线粒体数量都增加,最后细胞内出现空泡现象;Cd对肝脏显微结构的影响不大,仅出现了黄色沉积物,超微结构表明,肝细胞内亦出现了嗜锇性物质,次级溶酶体亦大量增加,这些现象与鳃丝内出现的情况一致,且肝细胞核还出现变形皱缩,甚至产生空泡,细胞出现了不可逆的损伤。最为敏感的线粒体和内质网没有出现损伤现象,研究推测可能是由于机体内Cd诱导产生的抗氧化活性酶作用的结果。
陈彩芳沈伟良霍礼辉刘浩明林志华
关键词:泥蚶超微结构
缢蛏苗种繁育及Cu~/(2+/)、Cd~/(2+/)、Pb~/(2+/)对其生态毒理效应研究
本论文根据我国沿海重金属污染加剧以及滩涂贝类资源衰退的现状,以我国典型的埋栖型滩涂养殖贝类——缢蛏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缢蛏全人工育苗研究,并对缢蛏受精和早期发育过程进行了研究,以期为缢蛏苗种繁育提供相应的参考;重点研究了...
刘浩明
关键词:缢蛏苗种繁育受精细胞学生态毒理效应
文献传递
Cu^(2+)对缢蛏稚贝的急性毒性及对抗氧化酶活力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被引量:23
2012年
研究了Cu2+对缢蛏稚贝的急性毒性并进行安全评价;根据96 h LC50值设定10、30、40μg/L 3个Cu2+质量浓度梯度进行暴露实验,以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 Lamark)稚贝软体组织中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DA)含量为指标,研究Cu2+污染对缢蛏稚贝的毒性作用。结果表明,Cu2+对缢蛏稚贝96 hLC50为309.742μg/L;不同浓度Cu2+胁迫下,96 h内缢蛏稚贝抗氧化酶(CAT、SOD)活力发生显著的变化(P<0.05),除最高组40μg/L在48 h时CAT活力被显著抑制(P<0.05)外,96 h内绝大部分时间点与沙滤海水对照组相比,各暴露组抗氧化酶(CAT、SOD)活性处于诱导状态;96 h内各暴露组缢蛏稚贝丙二醛(MDA)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认为,CAT、SOD活性及MDA含量变化可反映缢蛏稚贝受Cu2+伤害的程度,可用作缢蛏安全性风险评价的参考依据。
刘浩明董迎辉霍礼辉林志华王昭萍
关键词:CU2+缢蛏稚贝CAT
缢蛏受精和早期卵裂过程的细胞学变化观察被引量:3
2012年
采用普通光镜、荧光显微镜和石蜡切片技术,对缢蛏受精和早期卵裂过程中的精子入卵、减数分裂、雌雄原核形成与结合、早期卵裂以及多精入卵等细胞学事件进行了显微观察。结果表明,缢蛏成熟未受精卵多呈圆球形或卵圆形,少数呈梨形,卵径为82~88μm,核相处于第一次成熟分裂中期;精子为典型的原生型,全长55~58μm,头部呈保龄球形,顶体前端的顶体杆呈特别细长的花丝状;在水温21~22℃、盐度10的条件下进行人工授精,精、卵混合后,精子迅速附着于卵子表面,启动卵子发育;受精后4~6 min,精子的头部已进入卵内并明显膨胀,卵子外形变圆,卵外附着的精子量明显减少;在受精后12~15 min、20~25 min,受精卵先后排出第一极体、第二极体,完成两次成熟分裂;第二次成熟分裂结束以后,精、卵核体积迅速膨胀,雄原核的膨胀早于雌原核,核膜重建,在受精后约30 min形成雌、雄原核;雌、雄原核均向卵子中央移动,雄原核旁边的精子星光清晰可见,随后二者在卵子中央以染色体联合的方式结合,联合核的染色体共同排列在纺锤体的赤道板上,形成第一次有丝分裂的中期分裂相;受精后40 min左右,受精卵进行第一次卵裂,染色体在纺锤丝的牵引下向两极移动,结果形成2个大小不等的卵裂球;受精后45~50 min,卵子进行第二次卵裂,核相变化与第一次卵裂相同,在与第一次卵裂垂直的纵轴方向上发生不等全裂,最终形成3小1大4个卵裂球;受精后60~70 min,胚胎进行第三次卵裂,仍为不等全裂,但自此次卵裂起已开始进行螺旋分裂。此外,对实验中发现的缢蛏极少量多精入卵、多极分离等异常细胞学现象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海洋贝类卵子阻止多精入卵发生的机制。
董迎辉姚韩韩张佩云沈庞幼刘浩明林志华
关键词:缢蛏受精多精受精
重金属离子Cd2+对泥蚶鳃、肝脏细胞显微和超微结构的影响
研究了镉(Cd)的各个不同暴毒浓度(5μg/L、15μg/L、45μg/L、90μg/L)对泥蚶鳃和肝脏组织的显微结构的影响,及高浓度暴毒情况下对泥蚶鳃和肝脏组织的超微结构的影响。实验处理时间为96h。结果发现:随着暴毒...
陈彩芳霍礼辉刘浩明沈伟良林志华
关键词:泥蚶超微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