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越莲

作品数:7 被引量:113H指数:6
供职机构:西安外国语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语言文字

主题

  • 2篇文化交际
  • 2篇跨文化
  • 2篇跨文化交际
  • 2篇交际
  • 1篇德汉
  • 1篇德语
  • 1篇德语学习
  • 1篇言语行为
  • 1篇语料
  • 1篇语料库
  • 1篇语言
  • 1篇语用迁移
  • 1篇语用失误
  • 1篇原型范畴理论
  • 1篇招呼语
  • 1篇诗歌
  • 1篇忠实
  • 1篇转喻
  • 1篇尊敬
  • 1篇外籍

机构

  • 5篇西安外国语大...
  • 2篇西安外国语学...

作者

  • 7篇刘越莲

传媒

  • 5篇外语教学
  • 1篇外语学刊
  • 1篇德语学习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0
  • 1篇1999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西安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刘越莲教授的贺电
2009年
尊敬的《德语学习》主编王炳钧教授 尊敬的外研社全体同仁: 值此《德语学习》创刊30周年之际,我作为该刊物的忠实读者特此表示热烈祝贺!并向编辑部的全体同志致以诚挚问候。因有公务在身,不能亲自参加外研社的庆祝活动,深感遗憾!
刘越莲
关键词:贺电德语学习编辑部尊敬忠实
基于可比语料库的“悲伤”情绪隐/转喻对比研究——以歌德和李白诗歌为例被引量:10
2018年
本文以歌德和李白诗歌为语料,通过语料库方法系统地考察和对比其"悲伤"情绪转喻与隐喻表征。语料分析显示,德汉语在"悲伤"的身体特征转喻表征方面呈现出很大的相似性,而在概念隐喻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在诗歌作品中,诗人常用多样的感知体验来构成情绪转喻和隐喻表征;同时,具身体验和文化语境都影响转喻和隐喻的使用及其频率。
张嘉伟刘越莲
关键词:可比语料库
礼貌与跨文化交际被引量:32
2000年
本文概括介绍国内外学者关于礼貌语言问题的研究情况。然后从外语教学的目的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出发 ,对德汉日常礼貌用语进行对比分析。礼貌用语是言语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外语教学必须培养既有语言能力又有全面文化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性人才 ,才能逐渐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刘越莲
关键词:礼貌文化差异交际能力
语用迁移与中德跨文化交际被引量:22
1999年
不同文化的人们在交际时常常失误或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往往是因为在交往时对文化背景、价值取向、社会规范方面存在的差异缺乏认识,而这些差异却十分顽固地表现在言语行为和言语使用规则方面。更重要的是,在跨文化交际时,人们常常理所当然地以本文化的准则和社会规范作...
刘越莲
关键词:语用迁移言语行为外籍教师语用失误西方人招呼语
空缺理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被引量:34
2008年
空缺理论是俄罗斯心理语言学空缺理论流派的研究成果。该理论的应用可以帮助人们及时发现和认知"一种文化中有,但在另一种文化中没有"的文化空缺现象,从而有效地预防或避免由此而产生的误解和冲突,使跨文化交际得以顺利进行。本文拟从跨文化交际学的角度介绍空缺理论的研究方法,并且尝试着用该理论分析和探讨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文化空缺。
刘越莲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委婉语与禁忌语的家族相似性研究被引量:8
2010年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提出的"家族相似性"原理是对亚里士多德"经典范畴理论"的突破,是构建认知语言学"原型范畴理论"的基础。本文以该理论为依据,分析和探讨委婉语和禁忌语的范畴化过程以及委婉语的生成,旨在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了解语言运用的实践性、多样性及规律性。
刘越莲
关键词:家族相似性原型范畴理论
从语言的经济性看现代德汉语言的发展与变化被引量:7
2008年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变化。当今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促使语言朝着简单、明了、方便交流的方向发展。本文从语言的"经济原则"入手,以德汉的新词语和网络语言的简化现象为研究内容,分析和探讨现代德汉语言的发展与变化。
刘越莲
关键词:经济原则新词语网络语言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