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琪
- 作品数:27 被引量:76H指数:6
- 供职机构:深圳市中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实验室诊断及病炎清Ⅲ号疗效观察
- 2005年
- 目的:通过实验室对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syncytialvirus,RSV)抗原(RSV-Ag)及抗体IgA(RSV-IgA)检测,使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患者能及时诊断,并对病炎清Ⅲ号治疗RSV感染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方法:采用ELISA法对呼吸道病毒感染患者作RSV-Ag及RSV-IgA检测,对检出一项或两项阳性的患者结合临床症状作出诊断,把临床诊断为呼吸道RSV感染的41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用中药处方病炎清Ⅲ号治疗,对照组用西药病毒唑治疗,同时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临床观察两组均于治疗5天后判定疗效,治疗组有效率为95.23%,对照组有效率为75%,治疗组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ELISA法检测呼吸道RSV抗原、抗体,结果快速、可靠。抗原、抗体同时检测,能提高临床对呼吸道RSV感染的诊断率。病炎清Ⅲ号治疗呼吸道RSV感染疗效满意。
- 徐淑屏余燕曲敬来高雪陈生吕琪
- 关键词:呼吸道合胞病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疗效
- 全血乙型肝炎病毒定量检测方法的初步研究
- 2004年
- 目的探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全血中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含量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取20μl血清裂解液提取HBVDNA、和取同样量的全血经不同裂解液提取血液中血清及白细胞内总HBVDNA,同时经PCR检测。对78份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患者两种取材方法检测HBVDNA含量进行比较。结果检测HBVDNA的最低检测限为1×103拷贝/ml,29份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和抗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均为阳性患者全血检测HBVDNA阳性率为100%,血清阳性率为100%,P>0.05;37份HBsAg、抗乙型肝炎e抗体(抗HBe)和抗HBc均为阳性患者全血检测HBVDNA阳性率为97.30%,血清阳性率为48.65%,P<0.01;12份HBsAg和抗HBc均为阳性患者全血检测HBVDNA阳性率为91.67%,血清阳性率为25%,P<0.01;20份非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均为阴性。血清HBVDNA阳性多数是ALT升高患者,其拷贝数均小于全血测定的拷贝数。结论全血检测HBVDNA阳性率高,避免血液中白细胞内HBV漏检,它能准确地反应血液HBV含量,更好地为临床治疗效果作监测。
- 占葆娥刘心亮徐淑屏吕琪
- 关键词:HBV全血阳性率血检抗HBC
- HCMV感染孕妇外周血胎儿细胞的分离及HCMV-DNA检测
- 2009年
- 目的运用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及免疫磁珠分离法分选孕妇外周血中的胎儿有核红细胞以进行人巨细胞病毒-DNA(HCMV-DNA)的检测。方法取20名人巨细胞病毒抗原血症(pp65)阳性的孕妇外周EDTA抗凝血,经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初步富集、免疫磁珠法分选及胎儿细胞特异性抗体-HbF标记、识别的胎儿有核红细胞经全基因组扩增后,对产物进行HCMV-DNA的检测。结果20名PP65阳性孕妇外周血中分选到胎儿有核红细胞的有16例,将此16例胎儿有核红细胞进行HCMV-DNA的检测,检出阳性2例,10份未妊娠妇女外周血细胞涂片中均未发现胎儿有核红细胞;10份正常妊娠妇女外周血细胞涂片中发现胎儿有核红细胞数9例,其量不等。结论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及免疫磁珠分离法结合特异性抗体-HbF标记、识别能有效地分选出母血中胎儿有核红细胞,应用于进一步的无创性产前诊断,将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 王莉平张弦黄伟欣资捷杨凤莲吕琪万虹
- 关键词:密度梯度离心胎儿细胞CD71
- CRP、Mp-IgM及WBC在儿童呼吸道感染疾病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7
- 2009年
-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IgM、C-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WBC)在诊断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被动凝集法和免疫比浊法及血细胞分析仪对225例呼吸道感染患儿行Mp-IgM、CRP及WBC的检测,以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225例Mp-IgM抗体的检测中,共检测出阳性标本46例,总阳性率为20.4%;将Mp-IgM阳性组与细菌感染组和病毒感染组进行CRP和WBC比较,细菌感染组与Mp-IgM阳性组CRP(82.3%与32.6%)及WBC(66.9%与3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p-IgM阳性组WBC(34.8%)与病毒感染组WBC(21.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p-IgM、CRP与WBC联合检测在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早期的诊断和治疗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 王莉平吕琪
- 关键词:MP-IGMC-反应蛋白
- FQ-PCR与IFA检测HCMV感染效果比较
- 2010年
- 目的比较检测孕妇HCMV-DNA与HCMV-pp65对诊断HCMV感染的效果。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FQ-PCR)检测孕妇血浆HCMV-DNA及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IFA)检测其外周血白细胞HCMV-pp65抗原,比较两者的诊断效果。结果 100例孕妇HCMV-DNA的阳性为9例,阳性率为9%,HCMV-pp65阳性为8例,阳性率为8%,两者均阳性为6例。两检测方法一致率为95%,两者之间的阳性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χ2=0.064,P>0.05)。结论应用HCMV-DNA及HCMV-pp65抗原检测的两种联合监测,能更有效地提高孕妇早期HCMV活动性感染的诊断水平,对预防及降低胎儿宫内感染有着较好的临床价值。
- 王莉平方小龙资捷吕琪万虹杨凤莲
- 关键词:HCMVFQ-PCRPP65抗原血症孕妇
- 郁乐方治疗心肝郁热型抑郁症疗效观察及其对血浆5-HTNE水平的影响被引量:6
- 2009年
- 研究背景:抑郁症是一种临床常见精神心理障碍,科学验证中医药治疗抑郁症临床疗效并揭示其抗抑郁机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目的:观察深圳市中医院脑病心理专科研发的郁乐方治疗心肝郁热型抑郁症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可能的抗抑郁机理,为研究中医药防治抑郁症提供借鉴。方法:将符合研究标准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郁乐方组、博乐欣组,分别治疗8周,另外选取4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同期观察8周,对比两种药物临床疗效、不良反应、检测基线、8周后血浆五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分析两种神经递质变化与精神病理症状间的关系。结果:两治疗组患者8周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HRSD-17)减分率提示郁乐方与博乐欣临床总有效率相当(P>0.05);两药起效时点相近。8周治疗后,两组HRSD-17因子分(焦虑/躯体化、认知障碍、睡眠障碍、迟滞、体重)显示均优于基线水平(P<0.05),其中博乐欣组认知障碍、迟滞两项因子分略优于郁乐方组(P<0.05),但仍与健康对照组有差距。郁乐方与博乐欣均可使抑郁症患者血浆5-HT水平上调,亦下调血浆NE水平(P<0.05),博乐欣下调血浆NE水平优于郁乐方。郁乐方及博乐欣对两种神经递质外周水平的影响与HRSD-17总分、焦虑/躯体化因子分的变化均有一定的相关性;郁乐方对神经递质的影响与睡眠障碍因子分的好转有较好的相关性(r=-0.455,P=0.021;r=0.685,P=0.034);郁乐方组迟滞因子分的好转与NE水平的下调有较弱的相关性(r=0.282,P=0.033),与5-HT水平上调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r=-0.387,P=0.057);博乐欣对神经递质的影响与认知障碍、迟滞因子分的好转有较好的相关性(P<0.05)。郁乐方不良反因少于博乐欣(P<0.05)。结论:郁乐方治疗心肝郁热型抑郁症的临床疗效、起效时间与博乐欣相当,两者抗抑郁机理可能有所不同。郁乐方具有不良反应小、病人依从�
- 虢周科吕琪张春雷孔繁鑫
- 关键词:文拉法新抑郁症
- 深圳市300例老干部体检血液流变学和血脂结果分析
- 1996年
- 吕琪冯玉丽
- 关键词:血液检查血液流变学血脂
- HCMV感染孕妇外周血中胎儿细胞的分离
- 2010年
- 目的运用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及免疫磁珠分离法分选孕妇外周血中的胎儿有核红细胞。方法取20名人巨细胞病毒抗原血症(pp65)阳性的孕妇外周EDTA抗凝血,经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初步富集、免疫磁珠法分选及胎儿细胞。结果 20名pp65阳性孕妇外周血中分选到胎儿有核红细胞的有16例,10份正常妊娠妇女外周血细胞涂片中发现胎儿有核红细胞数9例。10份未妊娠妇女外周血细胞涂片中均未发现胎儿有核红细胞。结论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及免疫磁珠分离法结合特异性抗体-HbF标记、识别能有效地分选出母血中胎儿有核红细胞,应用于进一步的无创性产前诊断,将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 王莉平资捷方小龙吕琪万虹杨凤莲
- 关键词:密度梯度离心免疫磁珠胎儿细胞CD71
- 甲型H1N1流感患者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计数的变化及意义
- 2012年
- 目的分析甲型H1N1流感患者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计数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医院的甲型H1N1流感确诊患者95例(观察组),同期入院非甲型H1N1流感患者95例(对照组)。检测所有患者的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比率及体温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检测指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各项检测指标的患者构成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计数,能协助临床判断病情及指导用药,应在临床普及检测。
- 陈桂冰曾兰英黄涛吕琪张书楠张然
- 关键词:甲型H1N1流感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
- 苦参碱诱导淋巴细胞白血病L1210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0
- 2010年
- 目的在体外培养条件下,观察苦参碱对L1210细胞的损伤效应,探讨苦参碱的作用机制,期待为临床白血病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取对数期生长的L1210细胞,在细胞培养板每孔接种1×105/孔,培养24 h后,加入终浓度为0.5 g/L、1.0 g/L、2.0 g/L的苦参碱,对照组加入等体积的培养液。收集24 h、48 h和72 h的L1210细胞标本,台盼蓝染色观察直接损伤的作用,TUNNEL法观察诱导细胞凋亡的情况。结果苦参碱浓度越高,作用时间越长,L1210细胞台盼蓝拒染率越低,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高浓度的苦参碱(>0.5 g/L)对L1210细胞细胞凋亡才会有显著的影响(P<0.05),随着时间的延长,较高浓度的苦参碱也会显著影响L1210细胞的凋亡。结论苦参碱有杀伤白血病L1210细胞的作用,其机制可能是诱导细胞凋亡和直接损伤细胞膜。
- 张春雷周小梅吕琪张书楠陈桂冰李惠贞
- 关键词:苦参碱白血病细胞凋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