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新叶
- 作品数:97 被引量:745H指数:16
- 供职机构: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国家留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社会学文化科学更多>>
- 农村社会管理中的结构性问题及其表现——基于整体性治理的分析
- 相比较于城市而言,农村社会管理不但任务繁重,而且充满矛盾和挑战,尤以结构性的碎片化问题最为突出。其中,价值取向是根本性问题,位于结构的核心,表现为农民主体价值的缺省。与此对应的是农村公共文化,位于价值的外网,突出表现为公...
- 吴新叶
- 关键词:农村社会管理碎片化整体性治理
- 文献传递
- 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新趋势及其应对被引量:16
- 2017年
- 作为国家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基层社会治理在党的领导体系中占据不可或缺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最突出的矛盾问题也在基层。基层作为社会治理系统的基础部分,党建在其中扮演着龙头工程的角色。从经验上看,基层社会治理实践的党建引领经过如火如荼的开展,现在已经完成了“组织覆盖”的阶段性工作,正在步入党建引领治理创新的2.0时代。那么,这个新时代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对党建提出了怎样的要求?如何实现党建对社会治理的有效引领?
- 吴新叶
- 关键词:基层社会治理党建
- 党对非政府组织的领导--以执政党的社会管理为视角被引量:38
- 2008年
- 在党的执政经验中,对于非政府组织的管理是通过开展党建的方式实现的。这是以体制内的机制来管理体制外组织的执政方式,尽管能够取得一定的积极效果,但也面临着诸如体制约束、边缘化和管理绩效低等难题。根据国外经验,结合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的现实,以执政党的政策服务推进对非政府组织的制度化吸纳,有助于促进社会非政府组织的自我管理与自我发展。
- 吴新叶
- 关键词:执政党非政府组织社会管理
- 实施精准扶贫政策需要“上下互动”——与许汉泽、李小云商榷被引量:12
- 2018年
- 精准扶贫已经实施多年,当下攻坚冲刺阶段所遇到的问题既不是源于政府投入不足,也同扶贫政策靶向不精准无关,而是目标群体的响应不充分造成的。从治理主体的角度判断,精准扶贫多为自上而下的科层制推动与实施,由于缺少自下而上的配合,难免遭遇到政策成本高、变相抵制与低度社会认同等窘境。"上下互动"能够克服当下科层制治理线性逻辑带来的负效应,从而有助于提升精准扶贫的有效性。
- 吴新叶
- 关键词:科层制
- 转型农村的政治空间研究
- 本文以“农村的政治发展是在中国渐进改革背景下的展开”为前提假设,探讨了自1992年以来农村政治形态的变迁。论文立论的逻辑是,农村以村民自治为标志的政治转型之所以选择渐进的模式,是同农村发展和国家整体改革的战略安排相一致的...
- 吴新叶
- 关键词:农村政治转型政治空间政治发展村落共同体
- 文献传递
- 社区治理:对“社区失灵”的理论与实践的思考被引量:27
- 2002年
- 在社区的公共管理过程中,常常出现管理“失灵”的现象。造成“社区失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危害也是不一而足的。本文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分析了“社区失灵” 的表现、成因和后果。文章认为,矫正“社区失灵”的选择是实施社区治理,因为当前的“社区失灵” 主要是由于社区治理的不到位,文章据此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
- 金家厚吴新叶
- 党的基层执政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基层执政的社会性为视角被引量:6
- 2005年
- 党的基层执政包括领导国家政权建设和指导群众自治两个层面,执政党在基层因而扮演着连接国家与社会的纽带角色。这是基层执政的社会性特征之所在,党的基层执政功能因而内在地包含了这两个方面。目前,党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使党在基层的执政体现社会性特征,即党在基层执政中首先要克服重于政权建设而轻于社会动员的功能失衡弊病。这是影响党在基层执政能力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基层执政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路径选择应该在此基础上展开。
- 吴新叶
-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基层执政
- 反思与超越:中国行政现代化的审视被引量:3
- 2004年
- 基于20世纪60、70年代最先在美国兴起并广为传扬的现代化理论的宏观背景,审视中国行政现代化的缘起、路径依赖和其内在张力,中国的行政现代化在移植与借鉴发达国家的行政现代化理论时,要注重自身的本土资源;在追求行政现代化的目标时,要处理好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关系。
- 张富吴新叶
- 关键词:行政现代化
- 社会组织参与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治理的激励机制——以政策工具为视角被引量:2
- 2020年
- 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治理具有特殊性,动员社会组织参与需要政策激励。在体制既定的前提下,政策工具及其应用成为有效治理的优先选项。本文根据社会组织的属性特征与行动偏好,从类型学角度区分了三类不同政策工具:一是针对大型社会组织的政府扶持型政策工具,二是针对小型和初创组织的政府培育型政策工具,三是形式多样的其他类型政策工具。同时,本文认为要取得理想的政策激励效果,需要实现政策工具与激励强度的有效匹配。当政策工具与激励强度匹配处于非间断状态时,激励结果是理想的,具有可预期性;相反,非连贯状态下匹配的结果是激励不足;而连贯与间断交替的激励机制则是一种常态。基于此,本文从社会组织属地化、亲社会态度、行动偏好、政治信用等方面提出了政策激励工具调适的可能选项。
- 吴新叶
- 关键词:社会组织公共卫生突发事件
- 走出科层制治理:服务型政党社会管理的路径——以上海社会组织党建为例被引量:22
- 2013年
- 在中国的宪政语境下,党的领导深深地影响着社会组织发育与成长的全过程。在社会管理的角度,党的领导体现在执政与服务两大领域,前者已经形成了科层制治理模式,即党建全覆盖与归口管理。这两种模式有其合理性,但在社会组织的权益属性、诉求、社会功能等不同方面,科层制治理的负效应不容忽视。现代政党政治的逻辑表明,对于社会组织的管理需要秉持服务理念,才能有效克服科层制治理的消极性。
- 吴新叶
- 关键词:社会组织结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