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爱民
- 作品数:11 被引量:5H指数:1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更多>>
- 湮没与重现:青年马克思与青年恩格斯的学术思想关系
- 2011年
- 马克思与恩格斯学术思想关系一直是马克思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但是青年马克思与青年恩格斯的学术思想关系问题在马克思学研究中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与合理地阐释。然而,展开对青年马克思与青年恩格斯的学术思想关系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但由于受到马克思与恩格斯思想关系研究中的方法论的局限,以及意识形态因素的影响,这一重要的研究领域长期处于被湮没的状态。我们必需借助于特雷尔.卡弗首次使用的关于马克思与恩格斯关系的研究方法并使之完善化,方可重现被湮没的青年马克思与青年恩格斯的学术思想关系。
- 周爱民
- 关键词:马克思学对立论差异论
- 统一性哲学语境中的《逻辑学》的开端
- 2014年
- 对启蒙知性思维的批判促使黑格尔试图从最高的统一性原则构建哲学体系,他所主张的这种统一性原则与斯多葛学派所主张的统一性根本不同的是,它必须在思维中能够被认识。在此意义上,哲学的开端既有本原又有思维的首要原则的意义。纯粹的自我意识能够充当这个统一性原则,但不是逻辑学开端意义上的无规定的直接性,这个开端只能是纯粹的存在。但是,这并非像黑格尔所说的那样是一种清楚明白的简单见解,它成为人们对黑格尔逻辑学批判的众矢之的。所有批判性的阐释者一致认为这个开端并非是纯粹的直接性,而是反思的思想规定,对此,我们只有区分认识事物的中介和事物本身的中介,才可能澄清黑格尔对逻辑学开端的直接性的界定。
- 周爱民
- 关键词:黑格尔《逻辑学》
- 湮没与重现:青年马克思与青年恩格斯的学术思想关系
- 2012年
- 马克思与恩格斯学术思想关系一直是马克思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但是青年马克思与青年恩格斯的学术思想关系问题在马克思学研究中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与合理的阐释。然而,展开对青年马克思与青年恩格斯的学术思想关系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但由于受到马克思与恩格斯思想关系研究中的方法论的局限,以及意识形态因素的影响,这一重要的研究领域长期处于被湮没的状态。我们必须借助于特雷尔·卡弗首次使用的关于马克思与恩格斯关系的研究方法并使之完善化,方可重现被湮没的青年马克思与青年恩格斯的学术思想关系。
- 周爱民
- 关键词:马克思学对立论差异论
- 为什么是“否定的道德哲学”?——阿多尔诺道德哲学研究被引量:1
- 2016年
- 阿多尔诺"否定的道德哲学"并非传统历史哲学的附属物。面对现代性祛魅所产生的"基础危机",道德普遍主义和道德相对主义均无力应对这场危机。阿多尔诺的道德哲学是对这场危机的回应,他一方面放弃追求总体性,不认为理性能够彻底构建总体现实,因此为道德规范奠基绝对基础的道德哲学无法成功;另一方面又避免绝对自由的道德主张,认为这是"自我欺骗",因为道德始终嵌于社会之中。道德哲学是对个体与共同体利益张力关系进行反思的"哲学伦理学",它之所以是否定的,是因为"开放的个体"在现代社会常常遭受遮蔽。否定包含两个维度:对概念思维方式的批判,对社会权力的批判。只要真正的自由没有被贯彻,只要开放的主体仍处于遮蔽状态,那么否定的道德哲学的主张就具有合理性,它并未远离当代的研究主题。
- 周爱民
- 关键词:道德相对主义
- 论阿多诺对康德道德哲学的批判——从信念伦理学谈起被引量:1
- 2016年
- 阿多诺曾把康德的道德哲学视作信念伦理学,并对之展开了批判。他的批判直指康德道德哲学的两个理论前提,即理性是目的自身、理性存在者是"本真的自我"。阿多诺一方面指出理性并非目的自身,并试图解决它与感性自然的矛盾,从而消解道德哲学在理论上面临的行为难题;另一方面强调在错误的社会中没有正确的生活,并试图嫁接社会批判与道德哲学,从而希望道德哲学的诉求能够被真正实现。不过,由于阿多诺没有注意到信念伦理学"强"与"弱"的差别,因而他的"强的信念伦理学"的判定存在不足。尽管如此,阿多诺的批判还是击中了康德道德哲学的要害,并提供了这样的启示:若要真正过上正确的生活,既不能夸大抽象自由的重要性,也不能放弃对权力统治的批判。
- 周爱民
- 关键词:定言命令
- 非统治性逻辑的生成:《启蒙辩证法》与现实主义的批判性对话
- 2012年
- 《启蒙辩证法》通过对神话与启蒙之间的相互辩证法关系的论述,向我们展现了现代性启蒙的悖论,并且揭示了这一悖论背后所隐藏的统治逻辑。通过与现实主义的批判性对话,我们认识到如果不消除这种逻辑,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解将是不可能,现实主义理论构建所不可解决的矛盾就是对此的见证。在此情形中,《启蒙辩证法》所勾勒的非统治性逻辑,对中国的和谐社会乃至和谐世界的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 周爱民李丽
- 关键词:《启蒙辩证法》阿多诺霍克海默现实主义
- 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传统探源——对卢卡奇物化理论的解读被引量:1
- 2011年
- 一般认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是马克思的资本主义商品拜物教批判与韦伯的合理化批判思想相融合的产物。如果对物化理论的理解仅止步于此,那么我们便无法理解卢卡奇为何花费大量篇幅展开对资产阶级思想二律背反的分析。卢卡奇此时已经超越新康德主义的立场,对物化理论的分析已经融入了黑格尔的精神。正是由于黑格尔辩证法的影响,卢卡奇在现实的世界中找到了克服物化的道路,同时真正理解了马克思的真精神,为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形式奠定了基础。
- 周爱民
- 关键词:辩证法
- 终结逻辑的重叙——从卢卡奇到阿多尔诺的辩证历程
- 2014年
-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逻辑通常被标示为一个从总体性的创立到瓦解的过程。卢卡奇被认为是这一理论思潮的创立者,而阿多尔诺则是终结者。这一提纲挈领式的概括仍然面临诸多问题。黑格尔的统一性哲学虽然对卢卡奇产生了负面影响,但卢卡奇的历史辩证法明显受惠于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阿多尔诺的非同一性思想则继续深化了卢卡奇的历史辩证法。阿多尔诺虽然强调辩证法的否定方面,但是这种否定并非是彻底的大拒绝逻辑,而是有规定的否定。在摒弃了黑格尔和卢卡奇的主体与客体的同一性是辩证法的前提假设后,阿多尔诺把思想的有限性和社会存在的冲突性作为有规定的否定的动力。阿多尔诺的批判并没有走向自我矛盾的境地,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并没有走向终点。
- 周爱民
- 关键词:总体性历史辩证法非同一性
- 施为性矛盾与《启蒙辩证法》的内在性批判被引量:2
- 2012年
- 哈贝马斯批判《启蒙辩证法》是一种总体性的意识形态批判,它必然会陷入施为性矛盾中。这一解读主导了对《启蒙辩证法》理论成果的讨论。尽管霍耐特指出《启蒙辩证法》是一种开放性的社会批判,但由于他没有正视这一批判与内在性批判的关系,所以仍然无法彻底解决开放性批判所面临的理论困难。《启蒙辩证法》正是以内在性批判为基础才避免了陷入施为性矛盾中。内在性批判体现为有规定的否定,它同时又为《启蒙辩证法》提供了一种规范性的基础。
- 周爱民
- 关键词:《启蒙辩证法》
- 对自然的回忆——论《启蒙辩证法》对启蒙的拯救
- 2013年
- 哈贝马斯对《启蒙辩证法》的否定性解读,使得该著中的拯救逻辑遭到歪曲。由哈贝马斯的解读所延伸出的对《启蒙辩证法》拯救逻辑的美学化和精神分析化的重构与阿多尔诺的哲学思想相矛盾,由此我们必须重新反思哈贝马斯的解读模式。《启蒙辩证法》并非仅仅局限于工具理性批判,它通过有规定的否定达到了对现代启蒙当中现实权力因素的内在批判,它因此并没有彻底否定启蒙也没有重新树立新的乌托邦。对自然的回忆的拯救逻辑意味着思想必须对自身展开批判,以达到重新正视社会现实中的苦难现象,从而解构抽象主体的优先地位。
- 周爱民
- 关键词:《启蒙辩证法》工具理性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