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唐兴奎

作品数:2 被引量:10H指数:1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水蛭
  • 2篇水蛭素
  • 2篇人工血管
  • 2篇小口径
  • 1篇顺应性
  • 1篇小口径人工血...
  • 1篇内皮细胞化
  • 1篇口径

机构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作者

  • 2篇唐兴奎
  • 1篇易武
  • 1篇潘仕荣
  • 1篇李松奇
  • 1篇郑欢玲
  • 1篇陶军

传媒

  • 1篇中国生物医学...

年份

  • 1篇2008
  • 1篇2006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小口径微孔聚氨酯人工血管的动物体内植入研究被引量:9
2008年
将内径4mm的聚氨酯微孔人工血管植入Beagle狗体内,置换一段腹主动脉,研究血管内腔的内皮细胞化过程。该小口径血管具有以下特点:内腔偶联水蛭素以增加抗血栓性;顺应性接近天然血管;血管内表面孔径为40μm,并且管壁的孔径由内到外呈梯度增大。植入初始,人工血管内腔先吸附血浆纤维蛋白。14d见有少量梭形内皮样细胞生成。41d后形成完整内膜,由表面的内皮细胞单层和其下的平滑肌细胞组成。90d后生成稳定的内膜,平均厚度223μm。偶联水蛭素组和无偶联水蛭素组的通畅率分别为88.9%和75.0%。结果表明,改善抗血栓性、顺应性和微观结构可提高小口径人工血管的性能,有效促进内腔自然内皮细胞化,显著提高长期通畅率。
潘仕荣李松奇唐兴奎郑欢玲易武陶军
关键词:小口径人工血管水蛭素顺应性内皮细胞化
自制小口径多微孔聚碳酸酯型聚氨酯人工血管可行性分析及表面偶联水蛭素的研究
内膜增生再狭窄是小口径人工血管移植后晚期失败的主要原因,发生的机制主要是因为人工血管顺应性过低引发血流动力学紊乱导致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和细胞外基质合成增加。聚氨酯材料因具有良好的弹性和生物相容性而一直受到生物工程学者的广...
唐兴奎
关键词:人工血管水蛭素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