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伟 作品数:21 被引量:119 H指数:6 供职机构: 天津市环湖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天津市卫生局科技基金 天津市科技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免疫FISH技术检测脑脊液中循环肿瘤细胞在肺癌脑膜转移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探讨免疫FISH技术检测脑脊液中肿瘤细胞在肺癌脑膜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免疫FISH技术平台检测16例肺癌脑膜转移患者以及8例脑部非肿瘤疾病患者的脑脊液中循环肿瘤细胞。脑膜转移患者根据神经系统症状、增强MRI检查和脑脊液细胞学检查确诊。结果:肺癌脑膜转移患者的循环肿瘤细胞数目明显高于脑部非肿瘤疾病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根据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确定满足正确诊断指数(Youden指数)最大值的临界点为脑脊液循环肿瘤细胞检测阳性的判定标准,循环肿瘤细胞为1个/7.5 m L脑脊液时曲线下面积(AUC)为0.875,AUC 95%CI为0.705~1.000,诊断的敏感性为75%,特异性为100%,有效性为83.3%,阳性预测值为100.0%,阴性预测值为66.7%。结论:免疫FISH技术检测脑脊液中循环肿瘤细胞对于肺癌脑膜转移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马春华 姜镕 吕远 穆宁 李金铎 王斌 孙立伟关键词:循环肿瘤细胞 肺癌 脑膜转移 免疫荧光 脑脊液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在非小细胞肺癌脑膜转移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36 2014年 目的 初步探讨脑脊液循环肿瘤细胞检测技术在非小细胞肺癌脑膜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共5例经脑脊液细胞学确诊的非小细胞肺癌脑膜转移患者,腰椎穿刺采集脑脊液后分别行肿瘤标志物免疫荧光染色-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TM-iFISH)、脑脊液细胞学和肿瘤标志物检测.结果 TM-iFISH检测显示脑脊液循环肿瘤细胞数目为18~ 1823个/7.50 ml,而脑脊液细胞学检查仅2例发现肿瘤细胞,肿瘤标志物检测5例均高于血清正常值范围.MRI增强扫描可见脑膜转移癌之典型征象.结论 TM-iFISH技术用于检测脑脊液中恶性肿瘤细胞较传统方法具有一定优势,可能成为一种新的脑脊液肿瘤细胞检测方法,但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尚待扩大样本量进一步证实. 姜镕 马春华 朱子龙 李金铎 王斌 孙立伟 吕远关键词:肿瘤循环细胞 脑脊髓液 脑膜肿瘤 颅内间变性血管外皮瘤合并肺部多发性转移一例 被引量:5 2016年 患者女性,51岁,主因右侧小脑半球和小脑蚓部血管外皮瘤(HPC)切除术后10年、左侧小脑半球和小脑蚓部血管外皮瘤切除术后3年,肿瘤肺部转移7个月,头痛伴言语不清2个月,于2014年3月3日入院。患者10年前(2004年4月28日)主因“头痛2周”于当地医院行头部CT检查发现右侧小脑占位性病变。于2004年5月2日至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诊断与治疗,入院后头部MRI增强扫描显示,右侧小脑半球和小脑蚓部占位性病变,考虑脑膜瘤。 马春华 张学斌 姜镕 吕远 李金铎 王斌 孙立伟关键词:血管外皮细胞瘤 脑疾病 替莫唑胺治疗复发性高级别胶质瘤进展 被引量:3 2013年 高级别胶质瘤是一种难治性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手术切除、术后替莫唑胺联合放射治疗及替莫唑胺辅助化疗是标准治疗方案。迄今为止,复发性高级别胶质瘤尚无标准治疗方案,替莫唑胺仍是其一线治疗药物,随着临床试验研究的不断深入,根据患者临床特点已出现多种替莫唑胺给药方式和联合治疗方案,更加注重个体化治疗使复发性高级别胶质瘤患者有更大的生存获益。本文拟就替莫唑胺治疗复发性高级别胶质瘤的进展予以介绍。 李金铎 姜镕 王金环 王斌 马春华 孙立伟 吕远 侯国芳关键词:神经胶质瘤 参麦注射液联合动脉灌注化疗对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观察参麦注射液联合动脉灌注化疗对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2010年11月至2011年10月,将80例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治疗组采用动脉灌注化疗联合参麦注射液,对照组采用单纯动脉灌注化疗,每4周治疗1次,2次治疗后评价近期疗效、化疗毒副反应发生率及患者生活质量。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62.5%、40.0%,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87.5%、67.5%;治疗组KPS评分改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相关毒副反应发生率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麦注射液联合动脉灌注化疗治疗老年非小细胞肺癌,可提高化疗疗效、减轻药物的毒副反应、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马春华 姜镕 李金铎 王斌 孙立伟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 参麦注射液 动脉灌注化疗 生活质量 一种新的富集并计数肺癌脑膜转移患者脑脊液中恶性肿瘤细胞的方法 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通过观察肿瘤标志物免疫荧光染色-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平台(TM-iFISH)富集并计数肺癌脑膜转移患者脑脊液中的恶性肿瘤细胞,探讨一种新的检测脑脊液中恶性肿瘤细胞的方法。方法选取6例经脑脊液细胞学或头增强MRI扫描确诊的肺癌脑膜转移患者,每例患者经腰椎穿刺获取脑脊液20 mL(共10份),其中7.5 mL应用TM-iFISH技术富集并计数脑脊液中的恶性肿瘤细胞,10 mL行脑脊液细胞学检查,2.5 mL行脑脊液生物化学检查。结果10份脑脊液标本均顺利完成上述检测,其中7份标本通过TM-iFISH技术计数示肿瘤细胞数为3~1823个/7.5 mL脑脊液,3份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发现肿瘤细胞,9份脑脊液生物化学检查结果蛋白量高于正常值。3例患者治疗后应用TM-iFISH技术再次计数脑脊液恶性肿瘤细胞,2例患者计数较治疗前减少。结论 TM-iFISH技术可以富集并计数肺癌脑膜转移患者脑脊液中恶性肿瘤细胞,可能成为肺癌脑膜转移的诊断和疗效评价方法。 马春华 姜镕 李金铎 王斌 孙立伟 吕远关键词:脑膜 肿瘤循环细胞 脑膜转移 脑脊液 动脉灌注介入联合厄洛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合并脑转移疗效分析 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动脉灌注介入治疗联合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厄洛替尼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合并脑转移患者的疗效,分析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45例NSCLC合并脑转移患者行选择性支气管动脉和颅内动脉化疗药物灌注治疗2~6个周期,治疗间歇期同步或后续予以厄洛替尼150 mg口服(1次/d)。每2个治疗周期或临床考虑疾病进展时评价疗效,随访获得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结果45例患者的中位治疗周期为3个周期(2~6个周期),其中完全缓解(CR)7例(15.56%)、部分缓解(PR)12例(26.67%)、稳定(SD)16例(35.56%)、疾病进展(PD)10例(22.22%),客观有效率(ORR)为42.22%(19/45),疾病控制率(DCR)为77.78%(35/45)。本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19个月(6~45个月),中位PFS为11.90个月,中位OS为17.00个月。PS评分低者较评分高者PFS和OS更长。治疗期间共发生53例次不良反应,未见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结论动脉灌注介入治疗联合厄洛替尼治疗NSCLC脑转移的近期疗效较好,并显示出患者的生存时间获益,且不良反应轻微。 孙立伟 任秀宝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 脑转移 厄洛替尼 近期疗效 肺癌脑膜转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2014年 脑膜转移是肺癌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患者预后极差。脑膜转移患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主要表现为脑、脑神经、脊神经受累症状。目前诊断主要依据肿瘤病史、临床症状、增强核磁共振(magnetic resnance image,MRI)扫描和脑脊液细胞学检查。近年来新的检测方式在临床上不断涌现,明显提高了脑膜转移的早期发现率,但肺癌脑膜转移的综合治疗疗效仍不令人满意。本文就肺癌脑膜转移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疗效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马春华 姜镕 李金铎 王斌 孙立伟 吕远关键词:肺肿瘤 脑膜转移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静脉持续泵入联合窗口期动脉灌注化疗治疗晚期肺鳞癌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7 2015年 背景与目的肺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本研究旨在观察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恩度)静脉持续泵入联合窗口期动脉灌注化疗治疗晚期肺鳞癌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2014年2月-2015年1月10例经细胞学或组织学病理确诊的IIIb期-IV期的肺鳞癌患者采用持续静脉泵入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窗口期动脉灌注化疗与10例同期住院接受单纯动脉灌注化疗的IIIb期-IV期的肺鳞癌患者比较,联合治疗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剂量均为30 mg/d,持续静脉泵入,d1-d7,在第4天血管正常化窗口期接受动脉灌注化疗,灌注化疗采用多西他赛联合顺铂化疗方案,单纯治疗组动脉灌注化疗方案同联合治疗组。每4周为1周期,连续治疗2个周期后4周行近期疗效评价及药物不良反应评价。结果两组患者均完成2次以上治疗,联合治疗组有效率(response rate,RR)为70.0%,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为90.0%,单纯治疗组RR为50.0%,DCR为7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0,P=0.582)。两组的药物不良反应轻微,主要为1级-2级胃肠道反应和血液毒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99,P=0.628)。联合治疗组1例患者发生1级心脏毒性。两组患者未发生3级以上药物不良反应。结论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静脉持续泵入联合窗口期动脉灌注化疗治疗晚期肺鳞癌近期疗效明显,患者耐受性良好,且不良反应轻微。 吕远 姜镕 马春华 李金铎 王斌 孙立伟 穆宁关键词: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 动脉灌注化疗 氟比洛芬酯脂微球注射液用于晚期癌症疼痛镇痛效果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 观察氟比洛芬酯脂微球载体注射液治疗晚期癌性疼痛的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方法 72例未曾使用过阿片类药物的中至重度癌性疼痛患者随机接受静脉注射50~100mg氟比洛芬酯脂微球载体注射液或姑息治疗,分别观察治疗前后疼痛改善程度、生活质量及药物不良反应等.结果 氟比洛芬酯脂微球载体注射液治疗中至重度癌性疼痛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2.2%(26/36).与治疗前和对照组相比,治疗后氟比洛芬酯组患者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一例出现阿片类药物常见的便秘、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以及非甾体类药物常见的腹痛、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结论 氟比洛芬酯脂微球载体注射液治疗晚期癌性疼痛患者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有效,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孙立伟 孙志明关键词:氟比洛芬 微球体 镇痛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