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崔京菁

作品数:10 被引量:156H指数:7
供职机构:教育部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篇教学
  • 4篇教师
  • 3篇课堂
  • 3篇课堂教学
  • 2篇信息与通信技...
  • 2篇认知网络
  • 2篇社会
  • 2篇生成性
  • 2篇网络
  • 2篇教育
  • 2篇课程
  • 2篇课堂教学模式
  • 2篇教学模式
  • 2篇UNESCO
  • 2篇成性
  • 1篇电子书包
  • 1篇知识
  • 1篇知识创造
  • 1篇知识图
  • 1篇知识图谱

机构

  • 9篇北京师范大学
  • 3篇教育部
  • 2篇曲阜师范大学

作者

  • 9篇崔京菁
  • 6篇马宁
  • 5篇余胜泉
  • 2篇吴焕庆
  • 1篇马宁
  • 1篇江丰光
  • 1篇陈磊
  • 1篇万海鹏

传媒

  • 2篇中国电化教育
  • 2篇现代教育技术
  • 1篇电化教育研究
  • 1篇教师教育研究
  • 1篇第十七届全球...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1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UNESCO《教师信息与通信技术能力框架》(2011版)解读及启示
1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出了第二版《教师信息与通信技术能力框架》.该框架以技术素养、知识深化、知识创造三大教学方式为一级框架,以理解教育中的ICT、课程与评估、教学法、信息与通信技术(ICT)、组织与管理、教师专业学习...
马宁崔京菁余胜泉
关键词:教师群体教学能力
基于社会认知网络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被引量:14
2016年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促进了教育范式的本质变革,解决了传统课堂存在的诸多问题。然而在泛在学习环境中,翻转课堂缺乏对学习连接和网络建构过程的关注。如何借助适合泛在学习环境的新型学习资源组织方式,来促进知识的内化和迁移运用、实现学习者群体智慧的共享和个体知识经验的进化,成为了文章研究的主要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文章基于学习元的社会认知网络,在中学学科中开展了个体、群体及双重认知网络所建构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并将可进化的物化资源与人力资源结合在一起,实现了人与知识的深度互动,体现了学习者知识获取的新方向。
崔京菁马宁余胜泉
Space Time4.0在安中函数教学中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各种智能便携式的手持设备逐渐成为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等的主流支持。基于移动手持设备的学习程序也越来越多的被开发和应用,利用这些应用程序辅助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也逐渐成为主流推广的学习...
崔京菁
关键词:初中教育数学课程函数教学图形计算器
以协同知识建构为核心的教师混合式研训模型研究被引量:9
2017年
在借鉴协同知识建构相关研究,并结合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本研究构建了以面向过程、任务驱动为导向的,以协同知识建构为核心的教师混合式研训模型。相关模型包括以个体知识建构为主的准备、以群体知识建构为主的面对面研训、以及以实践反思为主的双重建构三大阶段。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在具体的实践中探索出包括计划与准备、面对面研训、远程在线研训和面对面分享等四个阶段的应用过程,并提出了一系列基于该模型的实践应用策略与方法。
马宁吴焕庆崔京菁
基于知识图谱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及其应用——以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为例被引量:40
2018年
翻转课堂实现了教与学方式的重大变革,但缺乏对学习者个体知识建构过程、学习生成的内容及关联、群体智慧对个体支持形式及程度等隐性内容的关注及其可视化呈现。为此,文章构建了以优化个体认知结构、联结群体意义智慧为导向,以协同知识建构和生成性教学理念为核心的基于知识图谱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并依托学习元平台的知识图谱工具,在深圳市某实验小学语文古诗词——《凉州词》的教学中进行了该模式的应用。通过对《凉州词》中学生生成的初级知识图谱、高级知识图谱和群体知识图谱进行分析,文章验证了知识图谱良好的学习效果,有利于推动翻转课堂教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崔京菁马宁马宁
关键词:知识图谱生成性教学古诗词
基于学习元平台的生成性课程设计与实施被引量:33
2015年
生成性课程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强调知识的协同建构和动态生成,强调学生的深度思考、交流和互动。该研究针对目前网络课程固化、封闭、机械带来的诸多问题,如学生浅层次学习严重、学习效率低、积极性较弱等,根据生成性课程的基本思想,利用学习元平台资源生成与进化的特征,设计和实施了一门师生协同建构、互教互学的课程,通过生成性教学目标、开放性教学活动、个性化课程资源、同伴互助的知识建构、交互性学习过程、发展性教学评估等方式,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各项学习活动和教学过程的热情,提升了学生的认知投入水平,促进了学生的深层次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余胜泉万海鹏崔京菁
关键词:生成性课程发展性教学评估
电子书包应用于课堂教学之观察研究
近几年来,随着中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电子书包在中小学教学中掀起了试点和应用的热潮.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电子书包应用于课堂教学的课堂录像,记录课堂使用电子书包的情况,访谈应用电子书包的教师和学生,对电子书包应用于试点学校教学...
崔京菁陈磊江丰光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电子书包课堂教学比较优势
文献传递
UNESCO《教师信息与通信技术能力框架》(2011版)解读及启示被引量:32
2013年
201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出了第二版《教师信息与通信技术能力框架》。该框架以技术素养、知识深化、知识创造三大教学方式为一级框架,以理解教育中的ICT、课程与评估、教学法、信息与通信技术(ICT)、组织与管理、教师专业学习等六大教育焦点领域为二级框架,构建了包含18个模块的教师能力体系,并对三大方式下各模块的细则、技术素养和知识深化方式下的教学大纲和考试规范等进行了详细描述。本文在对该框架进行介绍的基础上,介绍了相关应用案例,并从版本演化、教育目标与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关系、系统性的教育变革与教师发展、教师个性化培训、典型教学方式下的教师TPACK知识建构等方面探讨了该框架对我国的启示。
马宁崔京菁余胜泉
关键词:信息与通信技术教师专业学习知识创造
面向数字教师的《ICT-CFT》框架与TPACK框架的比较分析被引量:10
2014年
教育数字化浪潮已至,技术将对教育产生革命性影响,而这种影响要落实到实处,关键要素就是教师。数字时代对教师的信息技术知识、信息技术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面向数字时代教师的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标准研究已经成为各国关注的热点问题。2005年,密西根州立大学的Koehler和Mishra等提出了将技术有效整合到课堂教学必备的TPACK知识框架中。200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ICT-CFT》(UNESCO ICT Competency Standards for Teachers)标准第一版,2011年11月发布《ICT-CFT》框架第二版。文章从站位、体系结构、面向对象和内容等维度对《ICT-CFT》框架与TPACK框架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得出要重视数字教师知识与能力的协同发展,重视学科数字教师的不同发展阶段,重视数字教师创造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完善本土数字教师建设等几点认识。
吴焕庆崔京菁马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