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志堂
- 作品数:75 被引量:204H指数:8
- 供职机构:大庆油田总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 急性脑卒中早期营养状况及预后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治疗能否改善急性卒中的近期预后。方法:采用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146例急性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中;研究组(肠内营养)75例,对照组(家庭喂养饮食)71例。观察入院第1天、7天及90天后两组患者营养状态,同时比较入院7天和90天后(3个月)NIHSS评分。结果:住院7天,研究组营养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营养不良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90天后研究组的NIHSS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治疗能够改善急性卒中神经功能的近期预后。
- 耿志伟崔志堂闫俊杰白玉海张锦
- 关键词:脑卒中肠内营养预后
- 发作期同步视频EEG与EMG联合监测在鉴别点头癫痫发作类型中的意义
- 2014年
- 目的:评估发作期同步视频脑电图(V—EEG)及表皮肌电图(EMG)联合监测在诊断和鉴别以点头发作(head nodding attack)为临床表现的癫痫的意义。方法:应用64道尼高力-one视频脑电图仪记录长时间V—EEG并同时在目标肌肉皮肤上安装盘状电极同步记录表面EMG进行分析。人组标准:①明确是癫痫患者;②V—EEG监测后明确癫痫发作临床表现符合在坐位表现为点头,伴或不伴其他临床表现。结果:9例患者共记录到107次临床发作:轴肌强直发作19次,短暂性强直发作8次,不典型失神发作1次,典型失神2次,全面性强直发作2次,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4次,轴肌肌阵挛发作23次,眼睑肌阵挛11次,肌阵挛失神发作26次,肌阵挛失张力发作3次,失张力发作2次,右侧上肢肌阵挛发作1次,强直性痉挛发作5次。发作时临床表现符合坐位点头动作的共86次发作。结论:发作期同步视频EEG—EMG能明确诊断并鉴别以点头发作为临床表现的癫痫发作类型,如轴肌肌阵挛发作、肌阵挛失神发作、肌阵挛一失张力发作、失张力发作、痉挛发作、强直痉挛发作及短暂性强直发作;癫痫患者行头皮V—EEG监测时同步记录表面EMG,从时间及空间参数上有助于量化分析,结合临床表现及视频分析有助于鉴别临床表现以点头为主的癫痫发作类型。
- 吴英李晶崔志堂贾红娟滕晔曹丽华刘兴洲
- 关键词:癫痫发作
- 胼胝体梗死患者不同梗死部位的磁共振表现与认知障碍特征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探讨胼胝体梗死不同梗死部位所致认知障碍及磁共振MRI、DWI检查的特征。方法对39例胼胝体梗死患者进行MRI及DWI扫描,按不同梗死部位分为膝部、体部、压部梗死三组,分析三组的磁共振影像学特征,比较三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检查结果。结果经MRI、DWI检查发现,入组患者均为胼胝体单一部位的新发病变,左右侧均有发病,且左右侧差异不均。单纯的压部梗死较体部和膝部更常见。胼胝体膝部、压部、体部梗死患者的NIHSS和ADL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体部梗死患者的HAD测定结果明显高于膝部和压部梗死(P<0.05)。不同部位胼胝体梗死患者MMSE评分均有降低,但无显著差异(P>0.05),膝部梗死患者表达和记忆力评分下降更突出,体部梗死患者语言障碍较压部梗死患者更突出。结论不同部位胼胝体梗死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且胼胝体体部梗死更容易合并脑卒中后焦虑抑郁,膝部梗死表现以表达和记忆力下降为主,体部梗死表现以语言能力下降为主。
- 杨丽丽许鑫崔志堂
- 关键词:胼胝体梗死磁共振检查
- 早期康复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的疗效观察被引量:5
- 2005年
- 随着临床医师及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早期脑梗死的诊断技术和治疗方法得到不断提高,但是该病仍具有高发性、高残疾性、高病死性特点.Cochrane系统评价发现,目前对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最有效的措施是卒中单元、抗血小板治疗、早期溶栓治疗及对有心房纤颤的患者进行抗凝治疗[1],而卒中单元中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为早期康复治疗.现将我院2003年1月~2004年6月住院的248例脑梗死患者,早期给予残障功能的康复治疗,取得较满意的疗效,报道如下.
- 白玉海曹丽华崔志堂张锦刘杰佟晓燕闫俊杰陈淑华曹淑梅
- 关键词:早期康复治疗脑梗死患者疗效观察COCHRANE系统评价早期溶栓治疗早期脑梗死
- 脑桥外髓鞘溶解症的临床特点和MRI表现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探讨脑桥外髓鞘溶解症的临床特点和MRI表现。方法分析2例脑桥外髓鞘溶解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包括起病前诱因、临床表现、头颅MRI特点。结果2例患者均有慢性形成低钠血症后被快速纠正的病史,以意识改变、构音和吞咽困难、四肢瘫痪等为临床表现,MRI表现为基底节区、大脑半球皮质对称性DWI和T2加权高信号。结论提高髓鞘溶解症的认识对于本病的防治非常重要,缓慢纠正慢性形成的低钠血症是预防的关键。
- 张怀彬张锦崔志堂
- 关键词:脑桥外髓鞘溶解症颅脑MRI
- 急性胼胝体梗死的临床特点被引量:13
- 2014年
- 目的探讨急性胼胝体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急性胼胝体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中,胼胝体膝部梗死3例,体部梗死4例,压部梗死13例,体部合并膝部4例,体部合并压部1例;合并其他部位梗死22例。临床表现为肢体运动障碍21例(84%),语言障碍12例(48%),认知和精神异常10例(40%),摸索动作及强哭强笑5例(20%),异己手综合征2例(8%),偏身痛觉减退2例(8%),大小便障碍2例(8%),视野缺损1例(4%)。预后良好19例,预后不良6例。结论急性胼胝体梗死的典型临床特征是异己手综合征,但常因合并其他部位梗死,导致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急性胼胝体梗死的预后较好。
- 杨丽丽崔志堂吴英白玉海王晓慧王彬
- 关键词:胼胝体脑梗死
- 静脉溶栓治疗对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栓形成的疗效被引量:1
- 2002年
- 曹丽华张锦闫俊杰白玉海崔志堂李慧淑
- 关键词:静脉溶栓治疗疗效观察
- 基底节区脑梗死继发睡眠诱发性发作性运动障碍一例报告
- 睡眠诱发性发作性运动障碍(paroxysmal hypnogeinic dyskinesia,PHD)是发作性肌张力障碍的一个少见类型,是指在NREM睡眠期反复出现刻板的肌张力障碍或运动障碍(如投掷样或手足徐动、舞蹈样动...
- 吴英杨丽丽崔志堂滕晔曹丽华
-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病变与其复发的相关性被引量:2
- 2004年
- 目的 探讨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情况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的关系。方法 对连续住院的 112例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人的颈动脉情况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检查 ,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为 88.4 % ,同时发现颈动脉硬化斑块的性质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复发密切相关 (P <0 0 5 ) ,而发现颈动脉硬化狭窄程度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复发无关 (P >0 .0 5 )。结论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进行有效的检查 ,并且颈动脉硬化斑块的性质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复发密切相关。
- 崔志堂曹丽华李燕金红白玉海闫俊杰耿志伟
-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病变复发颈动脉粥样硬化彩色多普勒超声
- 脑血管超声波并瘫肢电刺激对急性脑梗塞的疗效观察
- 2004年
- 目的 观察脑血管超声波并瘫痪肢体电刺激对急性脑梗塞的治疗效果。方法 应用北京东健公司SUT 6 10颅脑血管超声扫描电刺激治疗仪 ,治疗急性脑梗塞病人。随机选择治疗组和对照组共 14 0例 ,两组均用常规药物治疗 ,治疗组发病第1d起给予脑血管超声波并瘫痪肢体电刺激治疗。在两组患者治疗前及入院第 10d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局部脑动脉血流动力学观察。结果 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局部脑脉血流动力学比较两组有差异 (P <0 .0 1)。结论 急性脑梗塞病人早期给予脑血管超声波并瘫痪肢体电刺激治疗 ,能有效地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促进脑部血液循环 ,对缩短病程、提高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
- 白玉海曹丽华张丽君崔志堂闫俊杰吴英李艳张锦耿志伟刘杰
- 关键词:急性脑梗塞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