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晶状体
  • 4篇上皮
  • 4篇上皮细胞
  • 4篇细胞
  • 4篇氯通道
  • 4篇晶状体上皮细...
  • 3篇容积
  • 2篇凋亡
  • 2篇断层扫描
  • 2篇氧化应激
  • 2篇氧化应激诱导
  • 2篇影像
  • 2篇通道阻断剂
  • 2篇锥形束CT
  • 2篇阻断
  • 2篇阻断剂
  • 2篇颌骨
  • 2篇颌骨形态
  • 2篇下颌
  • 2篇下颌骨

机构

  • 9篇福建医科大学

作者

  • 9篇庄晓东
  • 5篇翁景宁
  • 2篇张敏华
  • 1篇陈伟辉
  • 1篇陈水花
  • 1篇许清江

传媒

  • 2篇国际眼科纵览
  • 1篇中华眼科杂志
  • 1篇中华口腔医学...
  • 1篇中国实用眼科...
  • 1篇中华实验眼科...

年份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氯通道参与氧化应激诱导晶状体上皮细胞容积变化的相关机制研究
目的: 以过氧化氢损伤HLE B-3细胞为氧化应激损伤的模型,观察氯通道阻断剂DIDS和NPPB对氧化应激诱导的晶状体上皮细胞HLE-B3损伤的影响,并通过细胞容积调节的角度初步探讨氯通道阻断剂对氧化应激下HLE...
庄晓东
关键词:氯通道凋亡晶状体上皮细胞
文献传递
晶状体容积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1年
晶状体规则有序的组织结构和独特的生理学特点决定其透明性,并起到消除光散射及优化光学特性的作用。最近研究表明晶状体内离子内流和外流途经的空间差异性及相互作用参与其容积调节,以应对细胞低渗透压性肿胀及纤维组织分化。因此保持晶状体透明有赖于细胞及组织层面上对容积变化的调节能力,无论细胞肿胀还是细胞间间隙扩张均可导致透明纤维束断裂,不仅破坏规则的细胞排列方式,也改变晶状体蛋白溶解度,产生光散射并最终导致白内障。
庄晓东翁景宁
关键词:离子转运晶状体
容积调控性氯通道与晶状体后囊膜混浊发病机制的关系被引量:1
2012年
后囊膜混浊为白内障摘除术后残留在晶状体囊袋赤道部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异常增生移行至后囊膜并分化为成纤维细胞所致,其可直接影响患者术后视力及视觉质量。最近研究发现晶状体上皮细胞上表达多种类型的氯通道,其中容积调控性氯通道作为生物体内一类重要的阴离子通道,除了与细胞的容积调节有关,还在细胞增生、移行与分化等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与晶状体后囊膜混浊形成相关。深入了解此通道可为术后晶状体后囊膜混浊的治疗和预防提供新的线索。
张敏华庄晓东翁景宁
关键词:手术后并发症后囊膜混浊氯通道
氯通道阻断剂对氧化应激诱导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影响
2014年
目的 观察氯通道阻断剂5-硝基-2 (3-苯丙胺)苯甲酸(NPPB)和二异硫氰基芪-2,2’-二磺酸(DIDS)对氧化应激诱导的晶状体上皮细胞(HLE-B3)凋亡的影响,初步探讨其抑制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 实验研究.于2010年11月至2011年6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实验室以晶状体上皮细胞HLE B-3为实验对象,用500 μmol/L叔丁基过氧化氢(t-BHP)诱导细胞氧化应激损伤作为t-BHP处理组,常规培养的细胞作为对照组.在t-BHP存在或不存在下分别加入5、100、200 μmol/L的氯通道阻断剂NPPB或DIDS培养12 h,通过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存活率;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率;AO/EB双荧光染色观察细胞凋亡形态学改变;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细胞中丙二醛(MDA)、三磷酸腺苷(ATP)的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Fluo-3/AM荧光探针检测细胞内钙离子含量的变化.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t-BHP处理组细胞存活率及凋亡率降低、抗氧化酶SOD活性和细胞内ATP含量降低、细胞内MDA及钙离子含量升高,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t-BHP处理组比较,NPPB或DIDS处理组(100、200 μmol/L)皆可使得细胞存活率增高及凋亡率降低,并明显减少氧化应激引起的凋亡形态,增强SOD活性及提高ATP含量,降低细胞内MDA及钙离子含量,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氯通道阻断剂NPPB和DIDS能抑制氧化应激诱导的HLE-B3细胞凋亡,减轻细胞的损伤.其机制可能与降低晶状体上皮细胞内钙负载及改善其氧化还原稳态的失衡有关.
庄晓东陈水花翁景宁
关键词:凋亡氯通道细胞容积晶状体上皮细胞
基于锥形束CT影像的下颌后牙区颌骨形态分类研究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通过锥形束CT对下颌骨后牙区颌骨形态进行分类,为临床制定下颌骨后牙区的种植手术提供参考。方法纳入2015年11月至2018年3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口腔科就诊的患者208例,通过CS 3D imaging V3软件进行三维分析,记录前磨牙、磨牙位点的颌骨轴断面类型,分为A型(垂直型)、B型(倾斜型)、C型(舌侧倒凹型)和D型(吸收严重型)并分析。结果共纳入1 664颗前磨牙、磨牙位点的颌骨类型,前磨牙区主要为A型(79%~96%),磨牙区以B型(36%~37%)、C型(30%~54%)为主,其次是D型(2%~5%)。不同的牙位(P〈0.001)、是否有牙缺失(P〈0.001)、左右侧(P=0.013)、不同年龄(P〈0.001)、不同性别(P=0.007)的下颌骨的形态构成比较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下颌骨后牙区颊舌侧骨形态分类,根据分类设计种植的方向及术式,为制定下颌骨后牙区的种植手术提供参考。
庄晓东陈温霞茅传青许清江陈伟辉
关键词:下颌骨
前牙美学区的树脂修复病例
<正>吴某,女,28岁。主诉:要求治疗上前牙检查:11近中切角缺损,可见黑色龋坏,叩(-),松(-),冷(-),21近中邻面可见黑色龋坏,叩(-),松(-),冷(-)。11切缘宽度小于21。诊断:11、21深龋治疗计划:...
庄晓东
文献传递
基于锥形束CT影像的下颌后牙区颌骨形态分类研究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利用锥形束CT对中国人的下颌骨进行重建,对后牙区颌骨轴断面形态进行分析并分类,探讨中国人下颌骨颊舌侧轴断面形态的变化,为临床制定下颌骨后牙区的种植手术提供参考,避免损伤下颌骨解剖结构引起相关的并发症。...
庄晓东
关键词:下颌骨
文献传递
氯通道阻断剂对bFGF作用下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 观察氯通道阻断剂5-硝基-2(3-苯丙胺)苯甲酸(NPPB)和二异硫氰基芪-2,2'-二磺酸(DIDS)对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诱导的人永生系晶状体上皮细胞(HLE) B-3增殖的影响.方法 实验研究.取对数生长期的HLE B-3细胞为研究对象,用10 μg/L bFGF作用的细胞作为bFGF组,常规培养的细胞作为空白对照组,NPPB(50、100、150 μmol/L)及DIDS(10、50、100 μmol/L)分别加入含bFGF的HLE B-3细胞的培养液中共同作用24 h、48 h及72 h,采用CCK-8法、免疫细胞化学法及PI单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增殖率、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蛋白的表达率及细胞周期的变化,进而观察氯通道阻断剂对其影响.不同浓度的NPPB和DIDS在三个时间段作用后A值差异比较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组内各因素的多重比较采用LSD-t检验.各组细胞Ki-67表达情况及细胞周期构成比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多重比较采用LSD-t检验,空白对照组与bFGF处理组的两样本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CCK-8检测表明10 μg/L bFGF对HLE B-3细胞具有促增殖作用,24 h、48 h及72 h的增殖率分别为(18.77±6.53)%、(92.15±8.38)%和(37.09 ±2.89)%.不同浓度NPPB和DIDS在3个时间段内作用细胞后A值的变化表现出剂量及时间依赖性(bFGF+NPPB组:F时间=305.28,F浓度=18.76,P=0.000; bFGF+ DIDS组:F时间=94.43,F浓度=24.41,P=0.000),其中在作用48 h及72 h后,与bFGF处理组比较,各浓度的NPPB和DIDS均使得细胞A值有着明显的下降(P<0.05).不同浓度的NPPB和DIDS作用于细胞48 h后,细胞内Ki-67蛋白表达细胞数有不同程度下降,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bFGF+ NPPB组:F=580.32,P=0.000;bFGF+ DIDS组:F =507.43,P=0.000),其中150 μmol/L NPPB组和100 μmol/L DIDS组Ki-67的阳性细胞率分别下降至(18.32±1.23)%和(11.21±1.02)%,与bFGF处理组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药物作用48 h后PI染�
张敏华庄晓东翁景宁
关键词:上皮细胞细胞增殖氯化物通道
低渗刺激下晶状体上皮细胞HLE B-3调节性容积回缩机制的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背景调节性容积回缩(RVD)现象在生物界各种细胞中普遍存在,它不仅与细胞容积的稳定性相关,还参与多种细胞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过程,但迄今为止,关于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的RVD机制研究仍较少。目的观察低渗刺激下人LECs系HLE B-3细胞株RVD的过程,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及影响因素。方法应用氢离子缓冲剂(HEPES)将林格液分别配成质量分数45%、35%、25%和15%的低渗液(实际渗透压分别为165、195、225和255mOsm/kg),用NaOH将pH值调至7.4或6.8。HLE B-3在含质量分数10%胎牛血清(FBS)的DMEM/F12培养基中进行体外培养,待细胞贴壁后稳定生长时,将HLEB一3细胞置于特制的培养板内,分别用不同质量分数的低渗林格液灌流培养,观察其对细胞RVD的影响。以45%低渗林格液刺激细胞作为对照组,通过Cl^-、K^+通道阻断剂干预,分别用无HCO3^+、无Ca^2+、无Cl^-或高K^+林格液灌流改变细胞外液离子成分或酸化溶液pH,在Image-Pro Plus6.0图像处理软件控制下实现时滞拍摄固定视野内的活细胞图像,分析细胞RVD的动态变化。结果在低渗刺激下细胞容积膨胀,随后即出现了RVD过程。45%低渗林格液刺激细胞产生RVD为(59.1±7.8)%,随着林格液渗透压的逐渐降低,细胞容积逐渐膨胀,细胞的RVD能力逐渐增强,细胞最大膨胀容积与RVD存在s形正相关(r=0.990,P〈0.05),当细胞最大膨胀容积在115%~135%时,RVD对其变化敏感。10mmol/L K^+通道阻断剂四乙基氯化铵(TEA)、5mmol/LBaCl2、100μmol/L5-硝基-2(3-苯丙胺),苯甲酸(NPPB)和相同浓度的氯Cl^-通道阻断剂二异硫氰基芪-2,2^+-二磺酸(DIDS)可分别使RVD减少(16.5±1.6)%、(14.7±2.28)%(P〈0.01)。当细胞外液为高K^+及无Cl-的环境时,RVD分别减少(5.8±1.6)%和(2.7±0.8
庄晓东翁景宁
关键词:晶状体上皮细胞细胞离子通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