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庆建春

作品数:9 被引量:135H指数:7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裂变径迹
  • 3篇年代学
  • 3篇峡谷
  • 2篇地貌
  • 2篇滇西
  • 2篇定年
  • 2篇雅鲁藏布大峡...
  • 2篇岩系
  • 2篇气候
  • 2篇磷灰石
  • 2篇磷灰石裂变径...
  • 2篇隆升
  • 2篇变质
  • 2篇变质岩
  • 2篇变质岩系
  • 1篇大峡谷
  • 1篇地质年代
  • 1篇地质年代学
  • 1篇东喜马拉雅构...
  • 1篇新生代

机构

  • 9篇北京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地质科学...
  • 2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台湾大学
  • 1篇中国地震局

作者

  • 9篇庆建春
  • 8篇季建清
  • 7篇龚俊峰
  • 3篇陈建军
  • 3篇孙东霞
  • 3篇李宝龙
  • 3篇钟大赉
  • 2篇宋彪
  • 2篇张臣
  • 2篇张志诚
  • 2篇付孝悦
  • 1篇于祥江
  • 1篇韩宝福
  • 1篇马宗晋
  • 1篇周晶
  • 1篇罗清华
  • 1篇牛向龙
  • 1篇王丽宁
  • 1篇王金铎
  • 1篇葛志宏

传媒

  • 3篇岩石学报
  • 2篇科学通报
  • 1篇地震地质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地质通报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太行山东缘新生代断裂体系发育与山脉隆起的裂变径迹研究
太行山位于中国地貌二三级分界线大兴安岭一太行山一武陵山构造带的中段,其隆升历史的研究对中国三级地貌形成时代的确定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根据盆山耦合理论,对太行山隆起过程的研究能够帮助了解渤海湾盆地沉降的历史,从而能为含油气...
庆建春
关键词:裂变径迹
滇西点苍山-哀牢山变质岩系变质时限研究被引量:20
2009年
点苍山—哀牢山变质带沿红河—哀牢山走滑剪切带呈北西-南东向展布,其主体由下元古界苍山群和哀牢山群深变质岩系组成,是滇西最显著的带状变质带之一。点苍山—哀牢山变质带的变质时限和山脉隆升时限由于缺乏精确年代学数据制约,一直存在不同认识。本文选取点苍山花岗闪长质糜棱岩(DCS-1),哀牢山墨江-元江段黑云母花岗闪长质片麻岩(SM07-1)和其侵位的同变形花岗岩脉(SM07-3)以及元江县城西北山前花岗质片麻岩(YJ)作为研究对象,并挑选出锆石颗粒(SM07-3)、黑云母(SM07-1-Bi,SM07-3-Bi)、白云母(SM07-1-Ms)、钾长石(DCS-1-Kf,SM07-3-Kf)和斜长石(YJ-Pl)以及基质 (YJ-ma)进行精确年代学测试。花岗岩脉颗粒锆石U-Pb SHRIMP加权平均年龄为30.8±0.3Ma(SM07-3,MSWD=3.27);其它单矿物激光^(40)Ar/^(39)Ar等时线年龄分别为13.1±1.5Ma(DCS-1-Kf,MSWD=2.9)、22.3±0.9Ma(SM07-1-Ms,MSWD=1.7)、21.9±0.7Ma(SM07-1-Bi,MSWD=1.3)、21.3±0.7Ma(SM07-3-Kf,MSWD=1.2)、22.7±0.8Ma(SM07-3-Bi,MSWD=2.4)、19.8±1.6Ma(YJ-ma,MSWD=19)和21.57±0.38Ma(YJ-Pl,MSWD=1.5)。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地质演化、野外观察和年代学资料,本文研究认为点苍山—哀牢山变质带的峰期变质变形时间为30Ma左右,此时山脉已开始隆升,在约20Ma和13Ma山脉分别经历一期构造热事件作用,揭示山脉经历快速隆升和冷却过程。
李宝龙季建清付孝悦龚俊峰宋彪庆建春张臣马宗晋
关键词:渐新世变质变形作用地质年代学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气候构造作用下热史演化的40Ar/39 Ar年代学记录被引量:6
2009年
以喜马拉雅山系为典型实例,究竟是气候作用还是构造作用引起山体隆升的问题已经成为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前沿问题。无论是气候因素还是构造因素引起山体隆升,二者都与一个共同的地表过程——剥蚀作用相关,剥蚀作用对山体中地质体的影响可以用岩石矿物经历的热史演化来描述,所以,在造山作用研究中,山体或山脉的热史演化是揭开地质体经历地质过程、山体隆升研究的重要途径。利用河砂组成矿物来研究流域的地质过程和构造演化已经成为现代地质科学的重要手段。本文采集了雅鲁藏布江下游墨脱县以南约50 km处地东河段内的现代河砂,对其中的角闪石、白云母、黑云母及钾长石等四种矿物进行了高精度单颗粒激光^(40)Ar-^(39)Ar年代学测试,并进行了概率统计。地东河段河砂中富钾矿物^(40)Ar-^(39)Ar年代学统计结果显示,大峡谷流域的热史演化可以确定有多个阶段,分别可以识别出70~69、61~60、43-42、35~34、26~25、25~23、22~20、20~18、17~14、12~11、8~6、5~4及<2Ma等13个热史演化阶段。通过将上述热史信息与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碰撞角度和碰撞速率变化曲线的对比,可以确定70~69、61~60、43~42、35~34、22~20和12~11Ma等6个阶段的年代学信息是两大陆碰撞角度和碰撞速率变化事件在东喜马拉雅构造结热史上的记录;通过与全球深海氧、碳同位素记录曲线的对比,可以认为26~25、25~23、17~14、8~6、5~4和<2Ma等6个阶段的年代学信息是气候变化在东喜马拉雅构造结热史上的记录。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地质体热史演化是构造与气候相互作用的结果。
龚俊峰季建清周晶陈建军庆建春孙东霞韩宝福钟大赉
关键词:AR年代学气候
五台山新生代隆升剥露的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被引量:23
2008年
五台山是中国三级地貌重要分界线之一太行山脉海拔最高的山,其隆升历史的研究对中国三级地貌形成时代的确定具有重要意义.沿五台山最高峰北台顶向北自上而下至山根和阜平县境内长城岭地区海拔最高点向东自上而下至山根两条剖面,分别采集一系列岩石样品,最后挑选16个样品进行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通过对封闭径迹长度分布直方图的分析,表明五台山样品自晚白垩纪末以来一直在单调冷却,即五台山在持续地隆升;通过对样品径迹年龄一高程图的分析,同时结合热史模拟及Excel数据拟合,表明晚白垩纪末以来五台山的隆升为分阶段幕式过程,共经历了三期快速隆升:74—58Ma、46~31Ma及15Ma左右.五台山晚白垩纪末以来的隆升与太行山其他地区及周边张宣隆起、泰山等其他山系的隆升在时间上存在对应关系,所以,五台山新生代隆升为区域性构造演化的一部分.
庆建春季建清王金铎彭青兰牛向龙葛志宏
关键词:新生代隆升裂变径迹
滇西点苍山-哀牢山变质岩系锆石SHRIMP定年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44
2008年
滇西点苍山和哀牢山主体分别由下元古界苍山群和哀牢山群深变质岩系组成,被认为是前寒武纪结晶基底。选取点苍山的花岗闪长质糜棱岩(DCS-1)和哀牢山元江段黑云母花岗闪长质片麻岩(SM07-1)之中的锆石进行U-Pb SHRIMP定年。样品DCS-1和SM07-1测年结果分别为233±2.6Ma和239.8±2.8Ma。结合前人对滇西地区花岗质岩类所做的研究,揭示滇西地区在三叠纪经历一期在空间上广泛分布的岩浆事件,点苍山花岗质糜棱岩和哀牢山花岗质片麻岩的原岩为三叠纪侵位的花岗岩,其构造环境属于大陆裂谷,反映了滇西地区在三叠纪地壳物质的重新调整,而该变质岩系不是前寒武纪的结晶基底,其变质作用与山体出露地表过程和新生代构造作用有关。
李宝龙季建清付孝悦龚俊峰宋彪庆建春张臣
关键词:变质作用大陆裂谷
雅鲁藏布江中下游流域地貌差异演化的岩屑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被引量:19
2009年
以西藏米林派为分界点,雅鲁藏布江中下游显示了截然不同的河流特性,下游的雅鲁藏布大峡谷作为世界第一大峡谷,围绕南迦巴瓦峰形成了马蹄形大拐弯,与中游的宽谷河道显著不同.分析了雅鲁藏布大峡谷上游米林河段和大峡谷下游地东河段的河床砂岩屑磷灰石裂变径迹(AFT)数据结果.分析显示,米林河段AFT年龄集中在10.7和26.8Ma,地东河段AFT显示年龄集中在2.5,7.1和12.6Ma.由于河床砂岩屑是上游方向裂点向下到岩屑沉积点之间流域地质体经剥蚀和水流分选平均后的产物,据此可以推定,米林上游到加查河段流域的地质体和大峡谷下游地东以上到直白河段流域的地质体经历了不同的冷却历史.从统计的结果上看,米林以上到加查的中游河段地质体经历了两个不同阶段的冷却,分别为10.7和26.8Ma前后,雅鲁藏布大峡谷所在流域地质体的冷却主要发生于2.5Ma前后,这一结果证实,以南迦巴瓦峰为核心的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在2.5Ma以来经历了快速和独特的构造地貌演化过程.雅鲁藏布大峡谷与雅鲁藏布江中游河段的流域属于相同的大地构造单元,即冈底斯岩带、雅鲁藏布缝合带和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但是,二者热史演化的迥然差异显示,雅鲁藏布大峡谷河段流域地质体在2.5Ma以来的冷却过程似乎不是区域构造作用的结果,显示其可能与气候因素引起的强烈剥蚀作用密切相关.
孙东霞季建清张志诚龚俊峰陈建军庆建春钟大赉
关键词:裂变径迹流域地貌
雅鲁藏布大峡谷气候因素引起地壳剥蚀冷却的证据被引量:10
2011年
雅鲁藏布大峡谷处于东喜马拉雅构造结,是全球气候和构造作用最为强烈的地区,也是地貌演化最为迅速的区域,因此成为了研究气候构造两者相互作用的良好野外实验室.在这一地区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的方法,对多雄拉-背崩剖面上海拔高程分布在4210~710m之间11个基岩样品进行测试.该剖面是一个综合的气候、构造因素的多元梯度带,具有降雨量、地形高程、变质程度、热史年龄等方面的梯度变化,为进行气候-构造因素相互作用的研究提供了途径.测试的结果显示,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分布在(4.6±0.6)^(1.7±0.3)Ma之间,裂变径迹长度分布在11.0~12.4μm(标准偏差为2.0~2.7μm).在这一剖面上,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与高程大致呈正相关,随着海拔高度的降低,样品冷却速率呈增加的趋势,这与同一剖面上用黑云母40Ar/39Ar年代学方法获得的冷却速率随高程的变化趋势不同.东喜马拉雅构造地区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的分布,与区域降水量的分布存在着明显的空间耦合,指示剖面内岩体的剥蚀冷却速率与降水量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热史模拟结果一致显示了多雄拉-背崩剖面开始加速剥蚀冷却的转折时间为1.0~0.5Ma,与前人获得的大峡谷水汽通道开始发挥作用的时间相一致.这些证据都显示了以降水为主的气候因素在雅鲁藏布大峡谷最新的快速地壳剥蚀冷却过程中占据了主导的地位.
于祥江季建清龚俊峰孙东霞庆建春王丽宁钟大赉张志诚
关键词:裂变径迹气候雅鲁藏布大峡谷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形成被引量:28
2008年
通过对雅鲁藏布大峡谷流域地貌形成响应时间域的定量估算,大峡谷与上游河道特征的对比,以及大峡谷入口处河湖阶地的沉积分析和定年研究,结合构造研究的新进展和数值地貌分析成果,系统论证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形成。研究结果表明,现今的雅鲁藏布大峡谷与大峡谷上游的河道在大峡谷形成之前分属不同的河流体系,大约在距今30kaBP前后,原属于帕隆藏布江水系支流的扎曲—直白河段因溯源侵蚀,袭夺了位于现今直白河段上游的古雅鲁藏布江水系,使得此前向南经南伊沟(纳伊普曲)流出高原的古雅鲁藏布江与帕隆藏布江合二为一,雅鲁藏布大峡谷得以贯通和强烈的侵蚀下切,形成现今著名的大峡谷和大拐弯式样的流域结构。
陈建军季建清龚俊峰庆建春
关键词:雅鲁藏布大峡谷河流袭夺
滇西点苍山—哀牢山隆升构造样式和隆升时限被引量:10
2012年
滇西高原的隆起是新生代晚期青藏高原构造域重要的地质事件。点苍山—哀牢山地区的地层分布、沉积建造等资料表明:该区的区域地层面理产状存在明显的变化,山脉东侧以陡倾角的构造面理发育为主,西侧以缓倾的层状面理发育为主;变质变形程度从东北向西南逐渐减弱,依次为高角闪岩相变质的花岗质片麻岩、低角闪岩相和绿片岩相的片岩-千枚岩-板岩组合以及弱变形的中生界沉积岩系;山脉NE侧发育的断层三角面和正断层面上发育的假玄武玻璃,指示山脉东侧边界是一条快速运动的构造边界。通过40Ar/39Ar和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揭示,点苍山在3~5Ma经历了快速冷却事件。综合研究认为,点苍山—哀牢山的隆升为掀斜式,东部隆升幅度大,西部隆升幅度小;其隆升最新时限为距今3~5Ma,为上新世以来隆起形成的山脉。
李宝龙季建清罗清华龚俊峰庆建春
关键词:构造地貌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