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凌
- 作品数:37 被引量:218H指数:11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天文地球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 青藏高原边缘地区史前遗址2009年调查试掘报告被引量:39
- 2011年
- 2009年6月—7月,在青藏高原边缘地区调查、试掘了6处遗址,获得一批石制品、动物骨骼残片、火塘等材料。石制品多数个体较小,类型包括石核、石片、工具、断块、细石核、细石叶等。通过对比出土材料及部分遗址测年数据判断,6处遗址的年代处于13ka BP左右的晚更新世至全新世。此次调查试掘,丰富了该区域人类活动的证据,对研究青藏高原环境变化、古人类的适应生存过程及技术交流有一定意义。
- 仪明洁高星张晓凌孙永娟
- 关键词:史前遗址
- 寻找最早西藏人被引量:1
- 2019年
- 高海拔地区寒冷、缺氧,对古人类的生存构成了挑战。考古学家通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发现了4万~3万年前的尼阿底遗址。这是目前世界上史前人类在高海拔地区生活的最高纪录,也是最早纪录。让我们跟随考古学家的足迹,去看看西藏的古人类是如何适应高原环境的。
- 张晓凌黄锵玥
- 关键词:青藏高原古人类
- 宁夏水洞沟遗址第7地点发掘报告被引量:9
- 2014年
- 水洞沟遗址第7地点发现于2002年,位于水洞沟遗址核心区,2003年至2005年共进行三次系统发掘,揭露35个水平层,面积25m^2,出土包含石制品、动物化石、鸵鸟皮及装饰品等文化遗物上万件。遗址埋藏在边沟河左岸第二级基座阶地,文化层为灰白一灰黄一灰绿色粉砂及黏土质粉砂,厚度在3m以上,遗址堆积后期局部受到小规模水流改造,但石制品组合基本保留了制作完成后的总体面貌。石制品原料取自附近的河流和湖泊成因的砾石;石制品是一个包含石核、废片、石器、砸击品和打制工具但以废片为主体的组合,个体以小型居多;锤击法为剥片的基本方法,砸击法被偶尔使用,刮削器为石器的主要类型,石器为锤击法简单修理而成。石器工业总体显示北方小型石片石器传统。光释光年代初步测定表明古人类在该遗址活动的时间大致发生在27-25kaBP,属旧石器时代晚期。
- 裴树文牛东伟高星陈福友冯兴无张双权张乐张晓凌马宁彭菲周振宇关莹王惠民
- 关键词:旧石器时代晚期
- 水洞沟地区白云岩细石叶的微痕实验研究被引量:4
- 2020年
- 水洞沟遗址是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晚期的著名遗址,石制品原料以就地取材的白云岩为主。本文利用水洞沟地区的白云岩生产细石叶和石片,进行了29组复制使用实验。对使用痕迹的观察表明:不同加工对象和使用方式导致细石叶上出现不同的微痕特征,细石叶适于装柄使用,以刮、切、削等利用侧刃缘的运动方式效率为高,尖部用于加工硬度较低的动植物效果较好。对比燧石、黑曜岩等不同石料的微痕实验数据可知,不同石料的产品,其使用痕迹存在一定差异。本文对白云岩细石叶的微痕实验,探讨了其适宜的使用方式和加工对象的范围,为分析水洞沟地区出土的白云岩细石叶功能提供了可资参考、对比的实验数据。
- 余官玥仪明洁张晓凌陈福友
- 关键词:水洞沟遗址白云岩
- 射击类带尖石制品使用微痕动态形成过程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 2020年
- 石镞主要是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一种投射类复合武器的尖端,其使用方式一直为学术界所关注。本文以山西吉县柿子滩遗址环境背景和石器原料为参照,通过微痕实验,探讨射击类带尖石制品重复使用过程中微痕的动态形成过程。作者对21件实验标本分阶段累计射击337次,微痕观察121次。分析结果显示,射击类带尖石制品的重复使用情况可以通过微痕进行佐证。形态变化过程表明,尖端变化较为显著,指示应以动态思维考量出土石镞形态及其暗示的人类行为;测量数据显示,尖端及侧刃较为锋利、长度适中的标本,射击效果更好,存在多次使用的可能;微痕分析指示,若尖端产生层叠大中型折断式、阶梯式疤痕,装柄部位产生连续小型折断式或羽翼式疤痕,部分出现磨圆与光泽时可以考虑重复使用的可能。本项研究为揭示石镞背后所蕴含的狩猎策略、生计方式等人类行为信息提供了数据参考。
- 徐哲张晓凌裴树文
- 关键词:柿子滩遗址
- 水洞沟遗址采集的鸵鸟蛋皮装饰品研究被引量:12
- 2009年
- 水洞沟遗址采集的鸵鸟蛋皮装饰品反映了古人类的一种象征性行为,根据其位于堆积的位置及其共出于地表的磨制石器来看,其年代应属于全新世初期.通过对装饰品的模拟实验和显微观察,发现古人类先对毛坯进行钻孔,后进行修型、磨光等,属于工序1.这体现了该地区古人类已经具有了较高的生产力水平和审美能力,对于研究其在该地区的行为方式及原始艺术的起源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 王春雪张乐高星张晓凌王惠民
- 关键词:水洞沟遗址原始艺术全新世
- 微痕分析确认万年前的复合工具与其功能被引量:15
- 2010年
- 锛状器是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一种典型打制石器.它的形态与新石器时代的磨制石锛毛坯极为相似,但其功能和具体使用方式无法确定.我们以泥河湾盆地虎头梁遗址出土的锛状器为研究对象,采用微痕分析的方法,在显微镜下观察保留在石器表面特别是刃缘处的细微痕迹,并结合从模拟实验中获取的数据,对其进行功能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这组石器是装柄使用的复合工具,确定了锛状器作为加工木料的石锛使用,是磨制石锛的雏形.微痕分析从技术手段和研究思路两方面完善了从石器中提取人类行为信息的途径,为研究人类在环境变化中采用复杂技术、调整石器功能的适应策略提供了重要的证据和线索.
- 张晓凌沈辰高星陈福友王春雪
- 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鸵鸟蛋皮串珠制作技术的模拟实验研究--以水洞沟遗址发现的鸵鸟蛋皮串珠为例被引量:5
- 2011年
- 本文采用模拟实验和显微观察的方法以水洞沟地区发现的鸵鸟蛋皮串珠为例,对旧石器时代鸵鸟蛋皮串珠的两种生产路线尝试进行复原,归纳和讨论模拟实验中不同生产路线各个生产阶段的特征、事故及其原因,并根据实验结果推测我国及南非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古人类选择以生产路线1作为鸵鸟蛋皮串珠主要制作技术的原因,最后提出鸵鸟蛋皮串珠模拟实验在未来应与微痕分析和显微CT扫描技术结合起来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
- 王春雪张乐张晓凌沈辰高星
- 关键词:旧石器时代晚期串珠
- 水洞沟第2地点2014-2015年出土石制品初步研究
- 2020年
- 水洞沟遗址第2地点2014-2015年的发掘集中于2003-2007发掘区北侧的T3区域,面积约80m^2。对应2003-2007发掘的层位划分,本次发掘共揭露6个文化层(Culture Layer/CL),各层位都有发现文化遗物,其中2003-2007发掘揭露的CL4在T3发掘区缺失。本文对2014-2015年系统发掘的T3区6个层位中出土的2723件石制品进行研究。此次初步分析显示,CL1-CL5是T3发掘区的主要石制品出土层位,又以CL3遗存最为密集。硅质白云岩和燧石是主要的原料,其中硅质白云岩在各层中比例均接近半数。石器技术以锤击法为主,砸击法比例在后期有所增加。遗址整体文化面貌表现为典型的中国北方简单石片技术传统并有着较低的石核利用率,但在CL2和CL3石核利用率稍有提升,其石片产品总体以宽型石片为主。二次修理工具比例较低,并且以边刃刮削器为主,但也有比较有特色的楔形器发现出土。与2003-2007年T1-T2发掘区出土石制品进行简单对比发现,原料利用和石制品的层位组成都存在一定差异,这很可能是因为分析标准和发掘位置的差异所致。
- 张佩琪张晓凌Sam LIN郭家龙王惠民Nicolas ZWYNS彭菲高星
- 关键词: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制品
- 南亚次大陆打制石器的发现与研究综述
- 2023年
- 南亚次大陆位于欧亚大陆南部,历来与东南亚和东亚关系密切,是东西方旧石器文化交流的枢纽之一。自旧石器时代早期开始,南亚次大陆就有古人类活动的踪迹,这一地区发现的打制石器遗存数量丰富、面貌多样;石核-石片技术具有本土特征,阿舍利技术、莫斯特技术、石叶技术和几何形细石器技术与欧亚大陆西侧十分相似;细石叶技术可能受到东亚的影响。本文回顾了南亚次大陆打制石器的发现与研究简史,梳理其文化分期和石器工业技术面貌特点,希望能对东西方旧石器文化起源、交流与扩散课题的深入研究有所启发,并为中国以后的旧石器考古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 杨紫衣靳英帅王社江张晓凌
- 关键词:旧石器时代石制品南亚次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