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浩

作品数:19 被引量:57H指数:4
供职机构: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乳腺
  • 8篇细胞
  • 7篇腺癌
  • 5篇乳腺癌
  • 5篇术后
  • 4篇乳头
  • 4篇切除
  • 4篇肿瘤
  • 4篇细胞化学
  • 4篇免疫
  • 4篇免疫细胞
  • 4篇免疫细胞化学
  • 3篇蛋白
  • 3篇乳管
  • 3篇乳头状
  • 3篇手术
  • 3篇皮瓣
  • 3篇脱落细胞
  • 3篇细胞学
  • 3篇甲状腺

机构

  • 15篇荆门市第一人...
  • 5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南昌大学第一...
  • 1篇十堰市太和医...

作者

  • 19篇张浩
  • 6篇肖光雄
  • 6篇段睿
  • 5篇曾健
  • 5篇许军
  • 4篇胡翠娥
  • 3篇陈玲
  • 3篇金哲龙
  • 2篇孔妮娅
  • 2篇贾敏
  • 2篇李景
  • 2篇张松柏
  • 1篇刘正人
  • 1篇丁旭贝
  • 1篇陆云飞
  • 1篇付焱
  • 1篇陈辉平
  • 1篇李朋
  • 1篇胡玲
  • 1篇胡宁

传媒

  • 3篇现代医学
  • 2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中国内镜杂志
  • 1篇山东医药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广西医学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中国普外基础...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海南医学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医学文选
  • 1篇中国误诊学杂...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中国临床实用...

年份

  • 1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5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8
  • 3篇2007
  • 2篇2005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乳腺癌干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及血管形成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探讨乳腺癌干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的潜力及参与肿瘤血管形成的作用。方法收集人乳腺癌组织样本,检测肿瘤血管中突变型P53、CD31、VEGF的表达及Her-2扩增;制备乳腺癌单细胞悬液,分选出CD44^+/CD24-/low细胞,以培养体系为EGM-2内皮细胞培养基培养,检测其内皮细胞表面标志CD31和CD105的表达和摄取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的能力,体外进行三维胶培养,观察其脉管样结构。结果乳腺癌组织样本中均可观察到CD31、VEGF、突变型P53的表达,并沿着血管腔或血管球排列;免疫荧光显示乳腺癌组织血管内表达CD31和DAPI信号;在13例所取样本中检测到Her-2阳性扩增4例,未扩增9例。分离成功的乳腺癌干细胞进行免疫磁珠分选,分选前CD44^+细胞比例[(7.5±2.6)%]明显低于分选后[(94.3±4.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选前CD24^+细胞比例[(48.2±9.4)%]明显高于分选后[(4.3±1.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球细胞中CD105^+细胞比例为(4.5±0.9)%,CD31^+细胞比例为(6.2±1.3)%;经内皮细胞培养体系持续培养3代后,CD105^+和CD31^+细胞比例分别为(79.6±9.3)%和(84.1±1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内皮细胞培养体系培养后的细胞能吞噬DiL-Ac-LDL,内皮细胞组可见有脉管样结构形成,而对照组无脉管样改变的趋势。结论乳腺癌干细胞来源的内皮细胞可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并具有脉管形成的能力,提示乳腺癌干细胞可能参与肿瘤血管的形成。
李景付焱肖光雄许军张浩
关键词:乳腺癌乳腺癌干细胞血管形成内皮细胞肿瘤干细胞
乳管镜乳腺导管冲洗液细胞学检查和Her2、P21和P53蛋白表达对乳腺导管肿瘤的诊断价值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评价乳管镜下收集乳腺导管冲洗液细胞学检查和乳腺导管冲洗液脱落细胞Her2、P21、P53蛋白表达对乳腺导管良恶性肿瘤的诊断意义。方法在乳管镜直视下对46例乳腺导管癌和58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的乳腺导管病变进行搔刮,收集冲洗液打点涂片。用巴氏法行细胞学检查,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行乳腺导管冲洗液脱落细胞的Her2、P21和P53蛋白检测。用χ2检验和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乳头溢液涂片上皮细胞量少,细胞往往有变性改变,核浓缩,结构均质化;乳腺导管冲洗液涂片细胞量丰富,核染色深,细胞形态保持完整。乳头溢液涂片中有效细胞团明显少于乳腺导管冲洗液涂片中的有效细胞团(P<0.01)。58例导管内乳头状瘤中,乳头溢液涂片细胞学诊断为良性57例,可疑恶性1例;乳腺导管冲洗液涂片细胞学诊断为良性56例,可疑恶性2例;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14例伴有乳头溢液的乳腺癌患者乳头溢液涂片细胞学诊断的准确性明显低于46例乳腺癌患者的乳腺导管冲洗液细胞学检查(P<0.05)。46例乳腺导管癌乳腺导管冲洗液脱落细胞的Her2、P21和P53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47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P<0.05)。结论在乳管镜下收集乳腺导管冲洗液细胞学涂片的有效细胞团明显多于乳头溢液细胞学涂片,乳腺导管冲洗液细胞学检查诊断乳腺癌的准确性明显提高。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乳腺导管冲洗液脱落细胞的Her2、P21和P53蛋白可作为鉴别乳腺导管良恶性肿瘤的参考指标。
曾健陆云飞张浩陈玲胡翠娥
关键词:乳管镜细胞学免疫细胞化学
医源性胆总管下段损伤9例报告被引量:1
2007年
张松柏张浩孔妮娅
关键词:胆总管损伤医源性损伤胆道手术
胸小肌瓣腋袖术在乳腺癌腋淋巴清扫术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探讨乳腺癌腋淋巴清扫术中即刻加行胸小肌瓣腋袖术在预防术后淋巴瘘及上肢淋巴水肿、改善上肢功能及腋窝外形及舒适度、缩短住院时间及减少住院费用方面的作用。方法: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我科可手术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行Auchincloss改良根治术(全腋淋巴结清扫)患者共137例,其中61例加行胸小肌瓣腋袖术者为研究组,其余76例为对照组;术后记录所有病例置管引流时间、引流量,患肢功能障碍,腋窝舒适度及外形满意度,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研究组(61例)及对照组(76例)在置管引流时间、引流量,淋巴瘘发生率,上肢功能障碍、腋窝舒适度及外形满意度,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胸小肌瓣腋袖术能有效避免淋巴瘘,改善上肢功能,达到满意的腋窝舒适度及外形满意度,缩短住院时间节省住院费用。
贾敏肖光雄金哲龙张浩
关键词:乳腺肿瘤胸小肌淋巴瘘上肢功能障碍上肢淋巴水肿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坏死皮瓣切除Ⅰ期缝合28例报告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评价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坏死皮瓣切除Ⅰ期缝合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2年7月早期行坏死皮瓣切除Ⅰ期缝合的28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5例患者皮瓣愈合良好;3例患者出现皮缘缺血性坏死,坏死范围较切除前明显缩小。结论:乳腺癌术后坏死皮瓣切除Ⅰ期缝合方法简单,能加快皮瓣坏死患者创面愈合。
张浩段睿许军
关键词:乳腺癌皮瓣坏死切除缝合
肥胖患者化脓性阑尾炎麦氏切口感染的预防被引量:3
2013年
切口感染是化脓性阑尾炎常见的术后并发症,肥胖患者麦氏切口感染脓液多位于皮下脂肪间隙及脂肪层与腹外斜肌腱膜之间。我们通过钝性分离皮下脂肪减少其液化坏死,将腹外斜肌腱膜与脂肪层一并缝合消除死腔,有效地降低了切口感染率,现报道如下。
张浩段睿
关键词:化脓性阑尾炎麦氏切口
肝癌耐药细胞中MDR1 mRNA、P-糖蛋白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2011年
目的观察肝癌耐药细胞中MDR1 mRNA及P-糖蛋白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药物浓度递增法,诱导产生对盐酸阿霉素(Adr)具有稳定耐药性的肝癌HepG2细胞(HepG2 Adr);采用RT-PCR及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HepG2、HepG2 Adr细胞中的MDR1 mRNA、P-糖蛋。结果经0.01、0.10、1.00、10.00μmol/L Adr诱导产生的HepG2 Adr细胞中MDR1 mRNA的表达量分别为0.26±0.11、0.56±0.17、10.78±0.2、1.21±0.17,P-糖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5.44%±4.55%、26.76%±5.23%、64.21%±14.22%、90.23%±7.68%;HepG2细胞中MDR1 mRNA、P-糖蛋白分别为0.18±0.08、5.73%±0.52%。肝癌HepG2 Adr细胞与HepG2细胞中MDR1 mRNA、P-糖蛋白表达量比较,P均<0.05;且随着肝癌HepG2 Adr细胞耐药性增高,MDR1mRNA、P-糖蛋白表达量逐渐增高(P均<0.05)。结论肝癌耐药细胞中MDR1 mRNA及P-糖蛋白高表达,二者可能与肝癌多药耐药的产生有关。
段睿张浩
关键词:多药耐药P-糖蛋白肝癌多药耐药基因P-糖蛋白
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促甲状腺激素抑制治疗时机的选择被引量:17
2016年
目的观察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术后相关激素水平的变化,以探讨最佳促甲状腺激素(TSH)抑制治疗的时机。方法搜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我院96例初始治疗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全甲状腺切除组(n=50)和患侧腺叶及峡部切除组(n=46),分别于术后第1、2、4、5、7、14 d检测患者血清甲状腺相关激素即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甲状腺激素(T4)、游离甲状腺激素(FT4)及TSH。结果 1全甲状腺切除组患者,术后血清T3、FT3水平除第5 d一过性升高外,总体较术前呈下降趋势,至术后第14 d时其水平低于正常参考值。T4、FT4水平在术后出现短暂升高后,至术后第4 d时开始下降,至术后第14 d时T4水平仍于正常值范围内,FT4降至正常参考值范围以下。血清TSH在术后第1 d呈一过性降低,术后第2 d开始升高,至术后第4 d时超过正常参考值上限,随后继续升高。2患侧腺叶及峡部切除组患者,术后血清T3、FT3水平较术前呈降低趋势,至第5 d起开始升高,但至术后第14 d时仍低于术前水平。血清T4、FT4术后呈升高趋势,于术后第2 d达高峰后随后下降,至术后第14 d时其水平仍在正常值范围内。术后血清TSH先降低,术后第4 d开始升高,于术后第7 d超过术前水平,术后14 d达正常参考值上限。结论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患者相关激素呈动态变化,临床应该根据其激素水平变化确定开始TSH抑制治疗时间。当术后TSH水平高于正常参考值范围时,可作为启动TSH抑制治疗的最佳时机。
许军李朋肖光雄金哲龙张浩李景胡玲
关键词:甲状腺癌促甲状腺激素
手术刀片与电刀在乳腺癌皮瓣游离中的比较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比较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手术刀片与电刀游离皮瓣的优劣。方法:回顾性研究乳腺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手术刀片与电刀分离皮瓣所需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皮下积液发生率、皮缘及皮瓣坏死发生率。结果:手术刀组与电刀组相比,皮瓣分离所需时间短(P<0.05),术中出血量偏多(P<0.05),部分患者出现皮瓣坏死;两组术后皮下积液发生率、皮缘及皮瓣坏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刀与手术刀片分离皮瓣各有所长;建议男性乳腺癌患者选用电刀分离,乳腺较丰满患者选用手术刀片分离。
张浩胡宁肖光雄
关键词:乳腺癌皮瓣游离电刀手术刀片
乳管脱落细胞检查在乳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2005年
张浩曾健
关键词:乳腺疾病乳头溢液免疫细胞化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