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滔 作品数:23 被引量:183 H指数:8 供职机构: 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安徽省全球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经济管理 更多>>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中碘含量的方法研究 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建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中碘含量的检测方法。方法取离心后的血清样品200μl,以高氯酸和氯酸钾为消解液,在130℃恒温下消解2 h。利用碘对砷铈氧化还原反应的催化作用,结合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软硬件条件,测定血清中碘含量测定。开展了对本方法进行的线性范围、检测限、精密度、加标回收、方法比对等验证试验。结果在设定的仪器参数条件下,在血清碘浓度在0~300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相关系数的绝对值|r|达到了0.9998,方法检测限为0.435μg/L(取样量为200μl)。精密度:取低、中、高浓度血清碘样品,重复6次检测,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5%、0.76%、0.64%。准确度:3种浓度血清样品加标回收率分别为106.6%、98.4%、94.3%,总平均回收率为99.8%。方法比对试验,应用全自动生化仪与砷铈催化分光光度法(国标法)各检测51份血清样本,经配对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1,P>0.05);与国标法相比,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法亚砷酸的使用量降为其5.3%(mg/份:0.4∶7.5)。结论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实现血清碘含量的定量测定,使用自配标准试剂,减低检测成本;自动化的加样、加试剂方式与恒温水浴装置,对人员操作和环境要求低,减少了检测过程中检验人员接触易感样品和剧毒试剂的机会,极大地降低了亚砷酸使用量,降低了对检测人员的危害和环境的污染。此方法适用于大批量的血清样品的碘含量测定。 徐署东 许娴 赵立胜 刘婷婷 虞晨 田翠翠 姜静静 张滔 李卫东关键词:血清 碘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广西上林县赴非回国人员疟疾感染因素分析 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探讨广西上林县赴非务工回国人员的疟疾感染危险因素。方法2018年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进行疟疾感染因素进行调查,将上林县赴非回国人员中镜检或PCR检测阳性者纳入病例组,阴性者纳入对照组。对病例组和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既往病史和治疗史、境外工作居住情况、疟疾防控知识及行为认知等。对病例组和对照组各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然后以病例组作结果变量,其他因素作解释变量,对疟疾感染的潜在危险因素进行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2018年共调查上林县非洲务工回国人员465人,其中病例组149例,对照组316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例组和对照组共5个变量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是年龄(<30:17.5%、7.6%,30~39:40.3%、40.8%,40~49:24.2%、32.6%,≥50:18.1%、19.0%),居住点周边主要生态环境(森林:41.6%、43.4%,丛林:41.6%、26.3%,草地:5.4%、3.5%,荒地:10.7%、22.8%,综合生境:0.7%、4.1%),当地农作物类型(水稻:95.3%、89.9%,其他:4.7%、10.1%),傍晚是否经常在户外活动(是:56.4%、62.0%,否:43.6%、38.0%)和户外活动时间(无外出:43.6%、38.0%;有外出,1~30 min:8.1%、17.4%,31 min^1 h:1.3%、2.9%,1~2 h:0.7%、1.6%,≥2 h:46.3%、40.8%)。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例组、对照组(依次)国外居住地类型(城市:4.0%、2.2%,农村:7.4%、3.5%,野外:87.3%、91.8%,综合类型:1.3%、2.5%)的OR值为1.8(1.1~2.8),所住房屋安装纱门纱窗情况(有:7.4%、12.0%;无:92.6%、88.0%)的OR值为0.2(0.1~0.8)。结论广西上林县赴非人群在非洲居住房屋无纱门纱窗、傍晚经常到户外活动及户外活动时间长是患疟疾的重要危险因素;居住地类型影响患疟疾感染危险程度的大小,与居住在野外相比,居住在综合生境的疟疾感染风险较高。 林康明 王多全 李石柱 钱颖骏 汪俊云 陈军虎 徐斌 覃剑 陈建丰 马安翔 罗飞 李卫东 张滔 黎军 杨益超 周晓农关键词:疟疾 病例对照研究 2013~2015年安徽省境外输入性疟疾疫情分析 被引量:28 2016年 目的分析安徽省2013~2015年输入性疟疾疫情流行病学特征,为进一步提高输入性疟疾防治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安徽省输入性疟疾病例流行病学资料,对输入性疟疾病例的三间分布、来源及诊治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013 年1 月1 日到2015 年12 月31 日我省共报告475 例输入性疟疾病例,重症25例,死亡3例,病死率0.63%。输入性病例中462 例来自非洲国家,占97.26%,13 例来自东南亚和南亚国家,占2.74%;发病人群主要为境外务工的青壮年男性,平均年龄40.27±8.80 岁;每年春节期间和5~7 月份报告病例数相对较多;全省各市均有病例发生,但主要集中在外出人员数量较多的合肥市;发病到就诊的中位时间为1(0,3)天;发病到确诊的中位时间为1(0,3)天。结论安徽省输入性疟疾病例中重症比例较高(5.26%),且时有死亡病例发生,因此必须做好输入性疟疾病例的早诊早治工作;要及时处理输入性间日疟病例,避免其作为新的传染源在本省引起继发感染。 张滔 许娴 姜静静 卢曼曼 虞晨 李卫东关键词:疟疾 输入性 疫情 防控策略 安徽省疟疾控制和消除历程 被引量:7 2020年 2019年安徽省通过了国家消除疟疾评估,标志着安徽省的疟疾防控工作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本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安徽省疟疾流行历史和防治工作历程进行了回顾,分四个阶段总结分析了安徽省疟疾从流行、控制到消除各阶段的疫情特征、防控策略和具体防治措施落实等情况。 许娴 张滔 姜静静 李卫东关键词:疟疾 安徽省1999-2013年疟疾疫情特征分析 被引量:28 2015年 目的分析安徽省1999-2013年疟疾疫情特征。方法回顾全省疟疾疫情和流行病学调查资料,通过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7和Map Info Professional 7.0软件分析和制图。结果 1999-2013年,疫情经历了逐步上升转为快速下降的过程。1999-2006年为疫情上升期,年发病率从1.32/10万上升至57.16/10万;2007年为疫情转折期,年发病率为44.69/10万,2008-2013年为疫情下降期,年发病率从22.04/10万下降至0.32/10万。本地感染病例均为间日疟,病例数1999年为814例,2006年上升至34 982例,2007年起采取以传染源清除行动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后,2013年又减至仅3例。病例集中于沿淮和淮河以北地区,上升期疫情由中部向北部推移,下降期北部疫情下降速度快于中部,夏秋季发病高峰明显。输入性病例2009年后逐年上升,从2009年的18例逐年增至2013年的191例。1999-2010年,所有病例均为恶性疟,2011年起,感染虫种呈多样化。病例在全省散发,但更集中在出国务工人员较多的县,无明显季节性发病高峰。结论安徽省本地感染疟疾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输入性疟疾疫情近年逐年上升。 许娴 李卫东 姜静静 张滔 王建军关键词:疟疾 疫情特征 2005-2016年中国脑及神经系统肿瘤发病及死亡趋势分析 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了解中国脑及神经系统肿瘤疾病负担及变化趋势,为进一步优化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提取2005-2016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脑及神经系统肿瘤发病与死亡数据,计算不同人群标化发病率和死亡率,并用Joinpoint回归模型识别其变化趋势。结果:2005-2016年全国、男女、城乡脑及神经系统肿瘤标化发病率均呈上升趋势,AAPC分别为3.58%、3.15%、4.01%、2.82%、6.08%(均P<0.05)。标化发病率无显著性别差异,城市整体标化发病率(5.65/10万)高于农村(4.64/10万)。2005-2016年全国、男女、城乡脑及神经系统肿瘤标化死亡率均呈显著上升趋势,AAPC分别为3.17%、3.08%、3.27%、2.74%、2.25%(均P<0.05)。男性整体标化死亡率(3.48/10万)高于女性(2.35/10万),农村(3.19/10万)高于城市(2.72/10万)。发病和死亡重点人群均为老年人,其中女性、农村人群的发病和死亡高峰在70~岁组,而男性、城市人群的发病和死亡高峰在75~岁组。结论:全国脑及神经系统肿瘤疾病负担逐年增加,女性与农村居民脑及神经系统肿瘤发病率快速上升,应加强重点人群脑及神经系统肿瘤早期筛查和健康干预。 徐灵烽 方硕文 任晓晴 查震球 张滔 卢曼曼关键词:发病率 死亡率 安徽省2019-2022年传疟媒介监测结果分析 2024年 目的了解安徽省传疟媒介种群分布、密度、季节消长和夜间活动规律,为疟疾输入再传播风险评估及防控策略制定提供参考。方法2019—2022年在安徽省20个监测点分别采用诱蚊灯法和双层叠帐人诱法开展媒介蚊虫种群和密度监测,对监测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使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对不同生境、不同时间捕获按蚊数进行比较,两组间进一步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结果2019—2022年采用诱蚊灯法和双层叠帐人诱法分别捕获按蚊31322只和12306只,形态学鉴定均为中华按蚊;各年度不同生境捕获中华按蚊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其中牲畜房捕获中华按蚊数最多;双层叠帐人诱法监测的中华按蚊密度高峰出现在6—8月,呈单峰型。各地貌区中华按蚊密度由低到高依次为淮北平原[0.32只/(人·h)]、沿江平原[1.63只/(人·h)]、江淮丘陵[1.73只/(人·h)]和皖南山区[2.13只/(人·h)];各地貌区中华按蚊夜间活动高峰时段不同,淮北平原、沿江平原中华按蚊夜间活动高峰出现在20:00—<22:00,江淮丘陵出现在23:00—<01:00,皖南山区出现在19:00—<21:00。结论安徽省传疟媒介以中华按蚊为优势蚊种,山区、丘陵和沿江平原中华按蚊密度较高,建议结合输入性疟疾病例分布特征,对全省再传播风险进行分层,精确指导防控措施的实施。 姜静静 卢宏正 王淑琪 许娴 吕晓凤 张滔 李卫东关键词:疟疾 媒介监测 快速检测试剂条、镜检和PCR在疟疾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0 2014年 目的采用快速检测试剂条(rapiddiagnostictest,RDT)、镜检及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3种检测方法进行疟原虫检测,比较3种方法在疟疾诊断中的敏感性、特异性,为科学分析检测结果和探究RDT能否在基层替代疟原虫镜检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安徽省2012年1月~2013年3月确诊以及疑似病例抗凝血148份,血片148张,采用RDT进行检测,并与镜检法和PCR的结果对比分析其敏感性与特异性。结果148份血样采用RDT、镜检和PCR3种方法检测结果阳性率分别为43.24%、36.49%、37.84%,经配对x2检验RDT阳性率高于镜检和PCR;镜检和PCR均检出2例卵形疟,而RDT结果为阴性;以镜检为标准,对间日疟和恶性疟进行分析得出,RDT的敏感度为100%,特异度87%,阳性预测值81%,阴性预测值100%;以PCR为标准,对间日疟和恶性疟进行分析得出,RDT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89%,阳性预测值84%,阴性预测值100%。3种方法均检出间日疟16例,而对恶性疟分别为RDT检出48例,镜检检出36例,PCR检出38例。结论RDT对间日疟和恶性疟敏感性较高,可以覆盖全部阳性病例,在今后疟疾低流行时期RDT有望取代基层镜检对疟疾进行诊断。 营雅茹 李卫东 张滔 姜静静 许娴 虞晨 赵立胜 徐署东 王建军关键词:疟疾 显微镜检查 聚合酶链反应 2016-2018年安徽省传疟媒介监测 被引量:11 2020年 目的了解2016-2018年安徽省传疟媒介种群分布、密度、季节消长及夜间活动规律,为消除疟疾后阶段输入性疟疾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2016-2018年,在安徽省105个县(市、区)采用诱蚊灯全通宵捕蚊法和室外双帐人饵全通宵诱捕法开展传疟媒介蚊种监测,比较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和不同捕蚊场所按蚊密度。结果 2016-2018年,安徽省105个县(市、区)中有103个县(市、区)捕获到按蚊,其中灯诱法捕获32 494只、人诱法捕获36 228只。所有捕获按蚊经形态学鉴定均为中华按蚊,未发现嗜人按蚊。中华按蚊密度高峰为6-8月,夜间活动高峰为19:00-23:00。不同捕蚊场所中,以畜禽棚按蚊密度最高(H=18.835,P<0.05)。2016和2017年不同地区中华按蚊密度均存在差异(H=16.655、11.566,P均<0.01),淮河以北地区中华按蚊密度较低。结论中华按蚊在安徽省广泛分布,是当前安徽省最主要的传疟媒介。在消除疟疾后阶段,应加强安徽省媒介监测,在疫点及时采取媒介控制措施,防止出现境外输入性疟疾本地再传播。 姜静静 张滔 许娴 吕晓凤 王淑琪 田翠翠 李卫东关键词:疟疾 按蚊 应用酶标仪测定饮用水中碘含量的方法研究 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建立饮用水中碘含量的酶标仪自动比色检测方法(以下简称本方法)。方法在0~10μg/L和0~100μg/L两个碘质量浓度范围内测定水碘含量,对方法的线性关系及检出限、精密度、准确度进行实验验证。并与国家碘缺乏病参照实验室推荐的砷铈催化分光光度法水碘测定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0~10μg/L和0~100μg/L范围内,│r│均>0.9990,检出限分别为0.6、1.1μg/L(取样量分别为200、100μl);低、中、高3种碘质量浓度水样检测精密度相对标准偏差(RSD)均<3%,回收率范围分别为92.5%~108.3%和93.2%~108.9%,总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0%和100.3%。分别应用本方法和砷铈催化分光光度法在0~10μg/L和0~100μg/L范围内检测40份水样,水碘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9,P>0.05)。结论本方法应用于水碘含量测定具有较好的标准曲线线性关系,精密度好,准确度高,适合推广应用。 徐署东 李卫东 赵立胜 刘婷婷 姜静静 许娴 虞晨 田翠翠 张滔关键词:碘 酶标仪